沒錢沒資源,普通家庭如何給孩子“兜底”?

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前兩天,工作群裡飄來這麼一條帖子,博主帶娃到處旅遊,被批評不帶娃學習,結果被回覆“我的孩子不需要吃苦,家裡的錢她三輩子都花不完”,還說:
“你不是焦慮孩子的成績,而是焦慮不能給孩子兜底!

且不說帖子真假,這種奪人眼球的話題,總是能激發起大家的討論,好多父母可能就會代入了,是啊,其實我就是這樣想的,當父母的到底要怎麼給孩子兜底?多留錢,就讓娃有選擇權,更能給孩子兜底罵?
要我說,父母別說給孩子兜底了,能托住孩子情緒,讓娃樂觀積極向上,咱們自己將來能獨立生活,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已經很好了

真正能給孩子兜底的,往往是讓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有底氣、有魄力走得更遠的那些東西,那父母真的可以做的,有三個準備。
歡迎往下看👇🏻
(溫馨提示:如果暫時不方便播放,記得戴上耳機或調低音量再看哦)
不方便看影片的,為你送上文字版啦👇🏻
第一,寫家長日記
我真的建議大家,每天都去記錄一點點孩子成長的點滴,這很能能夠幫助我們轉換思維。
做家長的很容易看別人家孩子都是看到好的,看自己家孩子啥啥啥都是問題,你們是不是也這樣?
那我們每天就記錄一下,我們家孩子好的地方:
我今天為他驕傲的是什麼?
我今天替他看開心的是什麼?我孩子做的哪裡是最棒的?
這時候我們的視角就變了——從一個問題視角變成了一個欣賞視角。
每次焦慮的時候,去翻翻那一些日記,你就會發現這是個很大的賦能啊!我孩子原來那麼棒!現在這些小問題有什麼的。
第二,我們要誠實面對自己
很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其實看到的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小孩。
其實你擔心的是孩子未來不能獨立,孩子將來在學校成績不好,這些都還沒有發生,但是我們就是因為這麼一小點問題,一下子想到了未來那麼多嚴重的後果,結果就會慌了。
為什麼會這樣?
比如擔心孩子分離焦慮的你,小時候可能也曾經被這樣指責過“爸媽走了有什麼好哭的,這麼沒出息”
童年的經歷,觸發了你對於孩子問題的一個過大的恐懼,所以,咱們應該花點時間跟自己聊一聊,去看到自己內心的孩子。
仔細問一問,我到底在擔心孩子什麼,最後你可能會看到我真正擔心的不是孩子分離焦慮,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擔心,是我自己捨不得孩子,那麼我們真正需要的就是自我開導了。

第三,我們要開始和孩子形成聯盟狀態。
很多父母自己的擔心憋在心裡不說,一個勁地去指責孩子“你要怎樣怎樣”。
父母和孩子一定要有一個合作關係,如果你真的很擔心,翻開那些閃光筆記,都不能解決你此刻的擔心,那不如就把你的擔心說出來。
和孩子聊一聊:
“你要長大,你就得面對這樣的社會”,這也是一種共情。那麼孩子也就知道了“哦,媽媽對我的期望是什麼”,那他也能敞開心扉跟我說,他心裡的擔心。我們就可以一起主動找些方法了。
今天講的這3個方法,本質是什麼?我認可,孩子不比我們弱,我和孩子是平等的。
所以我調整自己的狀態,去發現孩子,欣賞孩子的優點,然後我跟孩子一起來解決我們共同擔心的問題,一起來成長。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