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缺少這種蛋白質,或能使人類對肥胖“免疫”;前蘇聯金星探測器在軌53年後墜入地球|環球科學要聞

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航天·
前蘇聯金星探測器“宇宙482”號在軌道停留53年後墜入地球
據美聯社(AP News)訊息,當地時間5月10日,蘇聯於1972年發射的金星探測器“宇宙482”號(Kosmos 482)再入大氣層,墜落在印度洋據悉,“宇宙482”號發射任務是蘇聯一系列金星探索任務的一部分。然而,由於火箭發射時出現故障,上面級提前關機,最終“宇宙482”號未能離開地球軌道。在發射失敗後的十年內,該航天器的大部分已墜落地球。此次墜落的是“宇宙482”號的最後一個部件——球形著陸器,其直徑約為1米,由鈦合金包裹,重量近500千克。(美聯社)
· 藥學·
禮來減肥神藥效果是諾和諾德Wegovy的1.5倍,平均一年半減重45斤
當地時間5月11日,禮來(Lilly)公司宣佈,在一項頭對頭臨床試驗中,其減肥神藥替爾泊肽注射液(商品名Zepbound)在多項關鍵減肥指標上均全面碾壓諾和諾德公司(Novo Nordisk)的司美格魯肽2.4mg注射劑(商品名諾和盈,Wegovy),相關結果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72周的治療,使用Wegovy的患者平均體重減輕15千克(平均減重百分比為13.7%),而使用Zepbound的患者平均體重減輕了22.8千克(平均減重百分比為20.2%),效果是前者的1.5倍;在減少腰圍方面,使用Wegovy的患者平均只減少了13.0釐米,而使用Zepbound的患者平均減少了18.4釐米。據悉,這兩種藥物均透過模擬腸道和大腦中調節食慾和飽腹感的激素來發揮作用,但Wegovy僅模擬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而Zepbound能同時模擬GLP-1和抑胃肽(GIP)。(禮來)
· 分子生物學·
細胞缺失這種蛋白質,或能使人類對肥胖“免疫”
幾年前,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Eitan Gross教授團隊偶然發現,假如讓小鼠肌肉中編碼一種名為“Mitch”(正式名稱為MTCH2)的蛋白質的基因沉默,小鼠的新陳代謝能力會增強,甚至對肥胖產生“免疫”——即便它們不運動且攝入高脂肪飲食,仍然能保持苗條。近日,在一項發表於The EMBO Journal的研究中,該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究了MTCH2對人體細胞的影響,結果發現敲除編碼MTCH2的基因既能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燃燒速度,還能抑制新脂肪細胞的形成
研究者透過基因工程刪除人體細胞中的編碼MTCH2的基因後,觀察細胞中100多種參與代謝的物質,發現細胞呼吸作用增強,細胞利用氧氣從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營養物質中獲得能量的過程得到加強。這是因為MTCH2蛋白是調控線粒體融合的關鍵因子。沒有MTCH2,線粒體網路就會崩潰,導致線粒體產生能量的效率降低,細胞進入能量不足狀態。這樣的細胞就被迫更多地利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作為能量來源,從而減少脂肪積累。研究還發現,刪除MTCH2基因後的細胞環境並不利於新脂肪細胞的合成,會阻止脂肪細胞的生長、發育和分化。鑑於這些發現,該研究團隊正在與魏茨曼研究所的轉化研究部門合作,開發一種新型小分子抑制劑,以抑制MTCH2蛋白的功能,有望成為治療肥胖症的有效方法。(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 物理學·
中國科大實現主動光學干涉成像,可在1千米外分辨毫米寬的文字
實驗場景示意圖。圖片來源:L.-C. Liu et al
實驗示意圖。圖片來源:L.-C. Liu et al
傳統成像技術受到鏡頭口徑衍射極限的制約。為了突破這一物理限制,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干涉原理將多個望遠鏡聯合起來。例如,2019年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構建了一個地球尺度的合成孔徑,在射電波段成功獲得了M87星系中心黑洞的首張影像。然而由於大氣湍流引起的相位不穩定性,這種技術難以應用到光學波段,現有的光學干涉觀測技術也只能適用於恆星成像等被動成像應用,只能觀測自發光物體。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發表論文,提出了主動光學強度干涉技術。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多雷射發射器陣列系統,透過大氣湍流的自然調製,巧妙地合成多個相位獨立的雷射束以實現遠距離贗熱照明。如上圖所示,在1.36千米城市大氣鏈路外場實驗中,研究團隊使用8個相互獨立的雷射發射器構建發射陣列照射目標,相鄰發射器間距為0.15米,大於大氣湍流的典型外尺度(通常為0.02-0.05米),以確保每束雷射在經過大氣傳播後具有獨立且隨機的相位變化。同時,構建的接收系統由兩臺可移動的望遠鏡組成0.07-0.87米的干涉基線,結合高靈敏度的單光子探測器以測量目標反射光場的強度關聯資訊。研究團隊還開發了魯棒的影像恢復演算法,最終成功在1.36千米之外分辨出8毫米大小的字母,解析度較常規光學系統提升14倍,為遠端監測技術開闢了新維度。(中國科大新聞網)
· 天文學·
首次在可見光波段發現流浪超大質量黑洞摧毀恆星
圖中亮點便是AT2024tvd,它偏離了星系中心。圖片來源:NASA, ESA, STScI, Yuhan Yao (UC Berkeley, Joseph DePasquale)
潮汐撕裂事件(TDE)是指恆星被黑洞引力撕裂成條狀的現象,通常發生在星系中心。但近日茨威基暫現源設施(ZTF)團隊則表示,他們在距離星系中心2500光年的地方觀測到了潮汐撕裂事件。論文目前已經被《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接收,已經在預印本網站上公開。
該事件名為AT2024tvd,偏離宿主星系中心外2500光年。事件發生的宿主星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而該事件卻不發生在宿主星系中心,說明該星系至少有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在星系合併過程中,不同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會相互合併,而引發此次潮汐事件的超大質量黑洞則可能從這一過程倖存了下來。這是天文學家第四次在星系中心之外的超大質量黑洞上觀測到潮汐撕裂事件,也是首次在可見光波段下識別此類事件。(arstechnica.com)
撰寫/編輯:王昱、王怡博、黃雨佳
封面來源:pixabay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度徵訂現已開啟
戳圖片即可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