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的“保命新四樣”

點選上圖▲立即收聽

18—35歲年輕人的消費榜單前三位,分別是旅遊、數碼產品和保健養生。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舌苔偏厚,體質寒溼,肝火旺,建議少吃辛辣、冰飲。”
下午時分,26歲的白領小陳對著手機攝像頭伸出舌頭,螢幕那端的AI醫生瞬間給出了這樣的反饋。
這不,最近巨頭們如火如荼的閃購戰,讓不少人真切體驗了一把奶茶自由。網路上,關於“冰箱塞滿奶茶”“兩天九杯衝上頭”的分享不勝列舉,但也敲響了年輕人的身體警鐘。
在“求醫AI”前,小陳剛好收到了動態血糖儀APP彈出的“血糖飆升”警告。
圖源:小紅書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咖啡消耗量近10年內增長了167%,消費者偏好帶奶、帶糖、帶小料的花式咖啡;奶茶消費同樣也是,超8成使用者一週消費2—3次,甚至高於3次,高頻消費的同時還愛搭配軟歐包食用。
當這樣的“甜蜜轟炸”成為日常,直接催生了一個熱詞——咖啡病。
所謂“咖啡病”,不是醫學術語,而是指一種新式“亞健康狀態”,可以表現為心慌、頭昏、疲憊、暴飲暴食後的反彈焦慮,以及不請自來的體重飆升。
而看似戲謔的背後,實則是一種集體性的健康覺醒。
由國家統計局等發起的《中國美好生活大調查》顯示,18—35歲年輕人的消費榜單前三位分別是旅遊、數碼產品和保健養生。另外根據知萌諮詢在今年3月的調研資料,Z世代平均每年在健康消費上的支出達到3250.7元。
不僅年輕人開始自省,這一次國家也出手了。今年5月,國家衛健委釋出《全民營養計劃(2024—2030年)》,首次專門提到“改善年輕人膳食結構”“減少高糖高脂飲品攝入”,健康飲食被正式上升為戰略級倡導。
於是,一套屬於年輕人的“保命符四件套”出現了。
“一種新型減肥方式,即時監測血糖。”“戴血糖儀兩個月,居然瘦了6斤!”
透過一枚腕間硬幣大小的動態血糖儀,可以第一時間知道身體對一杯奶茶、一碗米飯,甚至一顆荔枝的真實反應。
就這樣,原本屬於專業醫療範疇的血糖儀,正被一群年輕人“玩”成了減肥、控糖、健康管理神器。
自去年4月以來,關於血糖儀的社媒聲量就越來越高,在最近兩個月還迎來了新的熱度巔峰。
市場資料也直觀地照出了年輕人的追捧。去年“雙11”期間,包含血糖儀在內的9大健康監測品類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3倍。到了今年“618”,京東健康血糖儀品類銷售破億,其中動態血糖儀同比增長64%。
甚至帶動了相關上市公司的表現。多家品牌推出輕便型、藍牙即時連線的便攜血糖儀,專為年輕消費者做設計升級。三諾生物在財報中首次提到“年輕使用者增長”是新品開發重點。
雖然出於減肥等需求,身體健康也戴上血糖儀的人不在少數,但增長的真正大盤來自一群“身體崩潰”的年輕人。
比如糖尿病患者。根據官方統計和GBD資料,這個群體目前已有2.33億人,幾乎每6個人中就有1人患病。1990年,中國15—39歲的早發2型糖尿病患者數是961.2萬人,到了2021年,這一資料猛增至2374.6萬人。
又比如慢性肝病患者。根據GBD資料,2011—2021年間,中國20—24歲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病率增幅為18.34%,在所有年齡段中增速最快。特別是久坐、高油高脂、高糖、熬夜等習慣,更是加劇了患病風險。
除了血糖儀的走紅,越來越多的醫療裝置也開始成為生活“必需品”,甚至被賦予了“社交貨幣”的意義:智慧手錶成為另一種“自我體檢中心”、帶製氧機去爬山和露營、霧化機用來緩解咳嗽咽炎的難受、美容儀從院線進入家庭……
以智慧手錶為例,今年一季度,我國腕戴裝置出貨量達1762萬臺,同比增長37.6%。在銷量前十的裝置中,心率、血氧、睡眠監測已成標配功能,部分裝置還推出監控血糖、尿酸等進階功能。

最近,有一句流行的夸人句式,叫作“你看起來有種氣血充盈的美”。
這起源於年輕人的“新中式養生”熱潮——用AI開藥方,網購中藥材,去中醫館理療,在中式推拿店“小憩”20分鐘。整套流程一氣呵成,輕鬆自洽。
中國青年報的調查發現,約63%的年輕人正在飽受記憶力下降、情緒波動、免疫力變弱等困擾。而這些症狀既不嚴重到立刻就醫,又長期干擾著生活節奏。
於是,一個低門檻、具有互動性的健康入口顯得格外重要。尤其在中醫領域,AI的切入更具特色:上傳舌頭照片,一鍵生成體質分析、五行評估和推薦藥方;輸入症狀關鍵詞,便可生成一套自適應調理方案。
聽起來像玄學,卻實打實地推動了中藥消費。比如近期的“消費頂流”——三伏貼。近一個月百度指數顯示,三伏貼的資訊指數環比增長208%,搜尋較高的地區有廣東、北京、山東、浙江與河南,年齡區間佔比最高的是30—39歲,其次是20—29歲。
在電商平臺上,一款名為北京同仁堂艾草三伏貼的商品,全網熱銷7萬+,回頭客10萬+,按銷量和銷額計算位列中醫保健榜第一。
年輕人對中醫的偏愛,還推動了更多線下市場的增長和新業態的湧現。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2023年全國民營中醫類醫療機構超8.6萬家,年增長近15%,相當於每天新增32家中醫診所。過去十年,這一增幅接近7.5倍。
“輕理療”則成為這股熱潮的養生新玩法。去年10月以來,美團平臺上一批年輕化的中式推拿按摩店趁勢崛起,相關門店數量同比增長77%。20分鐘的肩頸推拿主打緩解打工一天的疲勞,22味中藥材搭配而成的泡腳湯,比奶茶加的小料還豐富。
中醫“冬病夏治”人氣旺

“早C人參棒,晚A阿膠水”,成為許多打工人的健康日常選單。
誠然,這股國潮養生從中藥消費、理療推拿,更是深入到了日常肌理。魔鏡洞察資料顯示,35歲以下的滋補養生人群正在迅速擴張,佔比同比上升4.2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藥食同源”在年輕人消費中的存在感也在增強。根據淘寶、天貓、京東和抖音平臺數據,2024年藥食成分銷售額增速TOP20中,黃芪增速超過75%,雞內金、黃精、當歸、靈芝等也呈現出強勁增長。
如果要說這股熱潮中的“黑馬”選手,當屬中式養生水,這其中超65%的人就是因減肥祛溼、補氣血等功效而消費的。
前瞻經濟學人資料顯示,2022年之前的5年間,僅有4個品牌佈局中式養生水,而2023年1年間就有5個品牌入局,2024年更是有至少10個新玩家加入
也是在這短短的1年時間,中國中式養生水的市場規模從1億元飆升至4.5億元,增長超350%,且預計將成為新茶飲乃至整個消費產業的增長點。
實際上,保健食品的零食化趨勢並非中國獨有。歐美、日本的功能食品早已完成從“補充營養”向“日常零食”的轉化,中國市場雖起步較晚,但增長空間巨大。尤其在中藥文化和中華飲食的語境下,零食+藥膳的想象空間巨大。
一根人參能量棒、一杯溫熱的枸杞肉桂奶茶,亦或是阿膠咖啡液、陳皮拿鐵、人參黃芪水、酵素果凍、膠原蛋白軟糖等,既是口腹之慾的滿足,更是進入社交媒體高頻曝光區,成為年輕人“代餐式補身”的主流選擇。

如果說中式養生是一種“慢健康”,那降糖減重藥是當代年輕人更為直接的“健康急救”,更是被捧成了全球“藥王”。
根據全球製藥巨頭諾和諾德今年一季度業績資料,GLP-1類藥物司美格魯肽收入約合84.84億美元。這一資料正式超越默沙東K藥(一種抗癌藥),成為全球銷量最高的藥品。
2024年底,司美格魯肽正式在中國上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藥品科普到用藥交流,甚至有的人打不對藥品的全稱,也不清楚這是一款需要醫院診斷證明的處方藥,依然不影響來勢兇猛的流量。
打司美格魯肽的原理,說簡單點就是隻需打一針就能抑制食慾,快速減重。
然而,快速掉秤的代價,是肌肉的大量流失。有研究顯示,在減去的體重中,有25%—33%來自去脂體重,其中肌肉佔大頭。
對此,醫生普遍建議注射司美格魯肽的使用者,日常要搭配高蛋白飲食與抗阻訓練。而這催生出一條新型健康產業鏈。
在GLP-1類藥物更為普遍的美國,已有不少圍繞減肥針使用者推出的健身課——幫助使用者瞭解藥物機制、定期身體掃描、量身定製訓練方案,併成為最貼近當下的明星產品。
不僅是健身房,食品行業也在迅速跟進,GLP-1經濟悄然盛行。高蛋白冰沙、小分量能量碗、高纖維低糖速食品成為新一代消費熱點。
輕食能量碗受年輕人熱捧
遠端醫療平臺和保險公司也開始佈局,比如F45 Training與線上問診平臺Dr. B聯合推出GLP-1配套訂閱服務,每月249美元,涵蓋藥物開方、年度抽血、運動課程與營養規劃等。
說回中國市場,雖然剛剛起步,但增長潛力巨大,網際網路巨頭也已開始佈局GLP-1相關服務。
京東健康旗下零售平臺“京東買藥”在今年3月釋出的資料顯示,在平臺上減肥類藥品搜尋量環比提升80%,成交額環比增長30%;有益於體重管理的營養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50%。
各路企業都來爭相佈局,無一不在說明市場的可觀前景。摩根士丹利甚至還調高了對全球減重藥市場規模的估算,預計2035年的的市場規模從1050億美元,調高至1500億美元。
最後,正如村上春樹所說:“身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著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
從血糖儀的資料流到中藥理療的草本香,這屆年輕人早已開始動手,為自己的神殿添磚加瓦。

本篇作者 |錢汐汐、沈曉琴|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 VCG

企業出海如何突破從0到1
企業出海五大必修戰略班
助你看清方向、看穿風險、看懂落地
點選報名▼科學出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