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梵 本文由周梵公號(zerofield0)授權釋出
我們可以很常見這樣一種父母,天天唸叨著:
-
“你看這個孩子這麼大了,這些簡單的事情還不會自己幹,還要我幫他。我不幫他弄,他就搞不好。”
-
她雖然表現的好像很苦惱,但是她又在無數可以讓孩子自己獨立承擔的時刻,非要出手幫忙,干預。然後又是一通嘮叨或訴苦。
如果真有人說:“哎呀你這麼累就別管了,讓他自己弄。”
-
-
“不能讓他自己弄,他還是個孩子,他不懂,弄不好的。“
這裡面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矛盾邏輯,如果你真的認定孩子因為年紀小,靠自己很多事弄不好,那就不應該生氣。
因為這對你來說就是真理,就是不可打破的自然規律。就像你知道到晚上太陽會落山,沒學過的東西就不會。
你不會因為太陽落山而生氣,也不會因為沒學過阿拉伯語所以看不懂阿拉伯語的文章而生氣,因為這對你來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沒什麼可生氣的。
但是為什麼一方面你認定孩子小做不好,孩子去做的時候又埋怨生氣呢?
其實我們在所有緊密的關係中,都會玩投射的遊戲,只要是沒有覺知的投射遊戲,就是不講邏輯的。
投射基本有兩種,一種是對立,一種是延伸。對立就是把想體驗的一極留給自己,把不想體驗的一極留給孩子。
-
我要體驗自己很重要,被需要,那麼孩子就必須要是那個做很多事情都不行,沒我不行的小廢柴
。
美需要醜來映照,優秀需要平庸來陪襯,強需要弱來凸顯。
比如上面的案例,一方面認定孩子靠自己弄不好,一方面又埋怨孩子不懂事,累著自己了。
一方面責怪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不行,一方面又情不自禁的不斷出手幫忙。
媽媽在語言上表達出希望孩子獨立,但行為上又會為孩子代勞很多事,讓孩子越來越習慣依賴媽媽。
無論父母哭著喊著希望孩子如何,最終孩子會配合父母更深層次的需求去發展自己。
那個一邊抱怨孩子沒用,依賴媽媽,一邊不給孩子任何獨立機會的媽媽,無論她如何解釋“這孩子就是什麼都做不好”,她實質上的底層需求,她的意義感,是用“照顧孩子“來填滿的。
這個在她眼裡“離了媽媽就不行”的孩子,是配合她的需求而呈現出了“懶”或“不行”、“不能幹”的樣子,這樣她可以盡情操心,她的意義感可以充分被滿足。
我有個學員,在她那裡,女兒有無盡的問題,無論是來上我的線下課時問的問題,還是來做個案,她關注的都是孩子。
從學習問題到社交,從和爸爸的關係到生活習慣,一個問題解決了,很快她就能發現新的問題。
有一次我問她:“如果有一天你女兒的問題全部都解決了,你會怎麼樣?“
在諮詢技巧中有這樣一類問題叫“奇蹟提問”,很多人對自己的問題長什麼樣子,帶來危害的各種可能性,都如數家珍。
奇蹟提問則是幫助案主暫時離開他們熟悉的問題狀態,而進入一種無問題的,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生活狀態去觀察自己。
她第一反應是本能的抗拒,拒絕進入這種情景,說:“哎,哪有那麼容易哦,這不太可能!”
我說:“我們就想象一下嘛,又不花錢,假設真的因為某種神奇的力量,孩子的問題真的就一夜之間消失了,你會怎樣?”
我說:“是的,會非常高興,高興幾天以後你會怎麼樣呢?你的孩子已經沒有問題需要你幫助解決了,你會去幹點什麼呢?”
她突然愣住了,足足沉默了十幾秒,一度我都以為她掉線了,然後她喃喃的說:“呃…我不知道,我從沒想過…我自己的事。”
所以這個媽媽表面上希望孩子獨立,能搞定自己,但因為媽媽生命所有的意義感都附著在孩子身上。
孩子潛意識捕捉到了這個部分,基於對媽媽的愛,孩子就會呈現各種問題,讓媽媽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變得充實安定。
所以表象上孩子似乎做事不靠譜,問題一大堆,但在底層孩子則是在配合媽媽生命更深的需求。
這種情況有很多,比如還有的父母,表面上希望孩子很優秀很強,但實際上又希望在孩子身上體驗自己很強很優秀的部分。
“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都已經認識1000個漢字了,你看你認這麼點字就喊累。我們小時候哪有你這樣的學習條件,比你能吃苦多了……”
作為父母,如果你真的是希望孩子學習好,希望他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你是可以不用說這種話的。
因為相比想讓孩子學習好,和體驗自己強的需求,那一刻想讓自己感受到強大我的需求佔了上風。
如果一個人對體驗強大我的需求非常高,這個人在社會功能很可能也會發展的不錯,可能學歷很高,或者是老闆,領導,或者是某個領域的頂尖人才。
讓自己某項能力優秀是以結果為導向的,以標準為導向的。但教育孩子和讓自己能力變強往往是兩種邏輯。
教育是以關係為導向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信任有聯結,父母對孩子的正面影響才會發生,同時還需要有承託,有耐心。
所以當一個社會功能很強的人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更習慣的是用過去個人能力發展的邏輯來教育孩子。
但在社會能力上孩子一定是比父母要弱小很多的,在某種層面上,孩子就代表了父母的弱小我的那部分。
當父母太認同強大我,對弱小我沒有連線和允許,那麼對孩子表現的進步緩慢,不如預期,就會體驗到非常強烈的挫敗感。
一有挫敗感父母就不得不體驗弱小我,但父母又完全不能接受自己的弱小我。
於是就會莫名其妙的去跟孩子競爭,或者貶低孩子,評判孩子。
於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表現為行為上的失控,明明不想批評責備孩子,但就是忍不住。
因為體驗弱小我太難受了,太痛苦了,根本沒有辦法耐受住,等不到理性選擇判斷,就像接到一個燒紅的煤塊一樣,瞬間只想用最快的速度扔出去。
雖然冷靜下來,理性迴歸的時候,知道貼標籤責備不好,但那一刻就是忍不住。
因為孩子會呈現出來的樣子,永遠是父母所無法控制的,對某一部分真實自己的反饋。
如果孩子來諮詢,TA往往是這個家裡病得最輕的一個。
當父母自己有未完成的功課,有未被滿足的底層需求,就會帶著這個動力選擇性的去觀察孩子。
前面說了,投射的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對立,一種是延伸。
投射的對立就是孩子變成滿足我們某種需求的物件,成為我們的對立面,做父母的只要把自己不想體驗的那一極丟出去就可以了。
我有個學員小R離婚了,兒子4歲跟她一起。離婚之後小R總覺得很對不起孩子,離婚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
有次她帶孩子到樓下小區和其他小朋友玩,有個小遊戲另外幾個孩子沒帶她兒子,孩子跑過來跟媽媽哭訴,小R安慰孩子,安慰著安慰著自己的眼淚都快出來了。
後來小R來參加我的線下課跟我講了這個故事,覺得那些孩子就是因為看孩子沒爸爸才故意欺負自己兒子。
然後說周老師我覺得“我孩子好可憐,他沒爸爸了。我該怎麼陪伴他,可以讓他更好的健康成長?”
聽她說完之後,我沒忍住,笑起來了(雖然有些不厚道)
。
我說:“不是孩子沒爸爸了,他爸爸又不是離開人世了,是你沒老公了。”
我接著說:“是你覺得從此要一個人生活,面對未知的生活自己感到有些害怕,覺得自己可憐,然後把這個可憐投射到孩子身上了。”
做父母的往往會這麼幹,把隱蔽的自我感延伸到孩子身上,然後透過給孩子付出,一方面滿足孩子,同時更深層面也是滿足那個隱藏的自己的脆弱和需要。
作為人類這是很正常的投射,甚至也是我們同情心的來源,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傘。
但出問題的地方往往是我們入戲太深,完全喪失了對眼前這個獨立真實個體的看到。比如:
-
因為自己小時候捱過餓,所以孩子明確說飽了也聽不見,就是擔心孩子吃不飽,要讓孩子繼續吃更多食物。
-
自己小時候想報的興趣班父母不給報,現在孩子說不想上,還要節衣縮食給孩子硬報,還責怪孩子沒良心。
-
自己小時候媽媽很忙,沒時間給自己做飯,特別遺憾,羨慕其他能帶媽媽做的飯的孩子,現在當媽了天天一頓不拉的給孩子做飯,孩子不想吃還特別委屈難受。
-
小時候家裡窮,羨慕身邊的同學能擁有最新款的變形金剛,現在孩子明確的表示希望爸爸多陪陪自己,不想要新款玩具。
爸爸還特別委屈生氣,我這麼辛苦賺錢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給你一個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這種把弱小匱乏的自我延伸到孩子身上,再過度滿足保護的遊戲很容易變成自我感動,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還不領情。
投射不可怕,可怕的是投射了而不自知。投射不可避免,但自我感動可以避免。
當孩子沒有對父母的付出表現的格外感恩時,父母不用多麼傷心委屈。
更不要以付出者犧牲者自居,事實上沒準兒孩子才是那個付出者,陪你演這場大戲,人家也挺不容易的
。
本文作者:周梵,幸福心理學家與關係教練;資深溝通訓練專家;蟬聯2019&2020中國心理諮詢師權威排行榜To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