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和朋友聊起,我的一個學弟從大三開始便一直悶悶不樂,最近去做了心理輔導,但好像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我不禁回望自己的四年學醫之路,得出了一個近乎恐怖的結論——對普通人而言,學醫或許是一種折磨。

請大家想一想,有沒有這麼一個專業?從大一到大四,課表總是排得滿滿當當,學生們在路上都是面色陰沉,彷彿總有什麼東西在後面催促著往前趕。白天上課,不上課的時候,要麼在卷績點,要麼在卷科研,彷彿永遠得不到休息,永遠得不到安寧。如果這樣的專業存在的話,那肯定只有一個,它的名字叫做:臨床醫學。

還記得自己大三的時候,剛開始投入科研,面對的各種轉變讓我喘不過氣。以前從不逃課的我開始逃課,成績也隨著科研學習的深入逐漸下滑,實驗的失敗加上週圍的不理解,讓我開始自我懷疑:自己做的這一切真的是有意義的嗎?
一旦開始有這樣的想法,就陷入了無盡的內耗之中,每天都很痛苦,感覺無論是學習、生活還是科研,好像哪一邊都沒有我的歸屬。每天都在經歷不斷的失敗,不斷進行無意義的重複,甚至在寫年度總結時,我的關鍵詞是“掙扎與抽離”。從自己熟悉的生活和關係網中抽離出來,在各種方面中不斷掙扎。

當時的我每天都在想,對於自己這樣的專業,都說“專業選得好,年年期末賽高考”,其實不只是期末像“高考”。從本科到研究生,從研究生到博士、博後,出站後主治、副高、正高,我們從最開始就走在一條被別人規劃好的道路上,每邁過一個節點,都會篩選掉一大批人。當我們走到某個節點,發現自己走不動了,我們就落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上。
拿博士來說,如果我一開始就不打算讀博士,我可以玩八年,而如果我努力卷績點、卷科研,最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申博成功,最終的結果還是沒有博士讀。
那麼,我這麼努力的意義又在哪裡?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如果你不是頭部,如果沒有資源,就很容易陷入無意義的狀態,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裡。一旦開始這麼想,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墜入內耗的泥潭。

但是,或許每個醫學生都要經過這個階段,我也慢慢從這種想法中走了出來。我是一個很容易對某些事情產生興趣並在過程中感受意義的人。
從上學期期末開始,我每天在複習間隙研究相機的時候,漸漸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既然自己做的事情太難堅持,既然很多時候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毫無意義,那就自己去創造意義。我開始意識到,科研和學習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分不開的。既然我的生活之中充滿無意義,那就在生活中給自己創造意義,去追求自己所愛,去體驗不同的事情,去看世界,去認識形形色色的人。用自己創造的意義來對抗生活中的無意義。
後來,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在日常的忙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複習到崩潰的時候,就去操場走走,讓風吹散疲憊;在食堂和朋友吃頓熱氣騰騰的飯,聊聊最近的困擾;去圖書館找一本喜歡的書,沉浸在另一個世界裡。慢慢地,我不再執著於“成功”的定義,而是開始珍惜當下的每一刻。我意識到,人生不是一場單向度的競賽,而是一個充滿未知和可能的過程。我們在其中摸索、調整、跌倒、爬起,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
最近,天氣逐漸回暖,春天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到來了。教學樓前的樹枝上開始冒出嫩芽,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甦醒的味道,太陽落在厚重的醫學書籍上,透出溫暖的光澤。走在校園裡,我看到有人在操場上奔跑,有人在草地上彈吉他,還有人坐在公園靜靜地翻閱書頁。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天,而我,也終於不再焦慮,不再彷徨。
或許,我們的道路仍然充滿挑戰,未來依舊不可預測,但春天的到來讓我想起——人生從來不是隻有一條路徑,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仍然可以探索,仍然可以在平凡的日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亮。
畢竟,總不能辜負春天。




END
文案|圓圓圓
編輯|圓圓圓
圖片來源於網路、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