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檔格外熱鬧。
截至目前,2025 年春節檔已經定檔了《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唐探 1900》《蛟龍行動》《熊出沒·重啟未來》6 部影片。
這 6 部影片涵蓋動畫、武俠、神話、探案、軍事等題材,含大片量極高,從題材、體量、陣容來看,每一部都來勢洶洶,大機率會上演一齣票房大戰。
誰會成為最大黑馬?中國電影市場能憑這次春節檔逆風翻盤嗎?一起來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6 部大片齊聚 2025 春節檔,誰會成為最大的黑馬?中國電影能憑此逆跌嗎?
|答主:球形閃電兔
逐一分析預測一下六部電影。
到目前為止還沒看片,所以只能按目前已有的資訊做常規產品和市場潛力分析。
前期票房走高的預計會是《射鵰》。
武俠題材是徐克最為擅長的,很少失手,對於非粉絲、路人粉來說,演員+導演的這個組合也有不小期待。
但《射鵰》也是最有可能票房後繼乏力的一部。
一是這部作品實在拍了太多次太多個版本了,而且很難得的是以往的劇版射鵰水平都還不錯。
除了 70 後 80 後心中經典的翁美玲黃日華版,後面港版朱茵張智霖組合,大陸初版黃蓉郭靖周迅李亞鵬,以及最新一代的李一桐楊旭文,都給觀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獲得相對應年代群體的認可。這些版本的射鵰劇集評分均不低。
這樣一部大多人腦海中已經有對號形象的經典小說,即便是王家衛拍也只能另闢蹊徑去拍《東邪西毒》才能獲得成功。
如果依然選擇忠實於原著,新鮮感顯然不足。且主要演員塑造角色的空間比較小,面臨觀眾認可的挑戰也更大。

既往同主題影視作品觀眾滲透率高認可度高、作品質量高,再挑戰難度大
所以一旦首批非粉絲觀影觀眾出來表現出不認可,口碑平平,後面再選擇這部的觀眾恐怕就會比較少。
另外如果首批粉絲觀眾觀影后瘋狂無腦吹捧刷屏刷分,而實際作品又沒達到他們吹的高度,也會引起其他非粉絲觀眾的逆反心理,主動拒絕這部作品。
我個人認為如果《射鵰》能夠達到前年《無名》的質量,那應該也能拿到差不多 10 億這個量級的票房,如果水平未及,恐怕會在後期掉隊。
目前我預測票房比較穩的是《封神 2》和《哪吒 2》以及熊出沒。
熊出沒的基本盤是低幼小朋友及其家庭,這個盤面是無法撼動的,所以每年春節檔出來拿走屬於自己的 10 億票房只是如春晚收視率必然 90%+ 一樣的常規表現。
《封神 2》和《哪吒 2》依託前作,觀眾好感度基礎有,觀眾期待值有,如果質量不是特別垮,各拿 30 億票應該房應該沒問題。
相比之下《封神 2》更穩一點也更有可能衝高,因為觀眾想去看封神 2 的原因比較簡單:
特效、大場面和明星,故事反而沒有那麼重要。
而第二部大戰場景已經在第一部片尾預告中吊足了觀眾胃口,且封神故事相關延續性又很強,大家都想看後面怎麼拍怎麼講人物妖魔鬼怪是什麼樣。除了特別低齡的小朋友,封神相對來說能覆蓋的觀眾年齡層較廣、性別喜好度平均適合春節閤家歡、朋友聚會觀影。
只要大戰場面撐住了,封神更有可能票房衝高,突破 40 億拔得春節檔頭籌。

第一部結尾的預告做的特別好,真是吊足了觀眾胃口
《哪吒 2》則相對有些挑戰:與前作間隔時間有點久,觀眾會有比較大的記憶流失。
另外 1 和 2 故事間關聯度沒有那麼緊密,喜歡 1 的觀眾並沒有那麼強烈要知道後續故事的期待。
哪吒第一部大獲成功除了動畫本身製作水平不錯外,更關鍵的原因是講好了故事。
一旦第二部故事上沒那麼完善,有被詬病之處口碑下滑,可能就會影響中後期觀眾選擇觀影。
這兩年優秀的動畫電影多,《長安三萬裡》、《深海》等等,風格不同但都具有很不錯的視覺美術效果,提高了觀眾審美,再想要靠畫面、製作獲得超高喜愛度已經很難。
另外《哪吒 1》的成功也具有一定偶然性,與當時市場背景分不開。
2019 年暑期檔上映同期競爭相對較弱,《哪吒 1》霸佔檔期高排片時間長,且整個電影市場尚在高峰期,烘托起了票房奇蹟。
今時不同往昔,說實話我個人認為如果《哪吒 2》能在去年暑期檔上映可能反而會成績更好。

哪吒的這兩個形象超級成功,建議多去商場遊樂場廟會大集花市花燈節等等人流密集地吸引人拉客,對青少年群體吸引力很大的
《唐探 1900》和《蛟龍行動》前者可能祭檔,後者也許尚能掙扎。
陳思成的問題是既往口碑 flop 得比較厲害,唐探系列也一部不如一部,除了第一部藉著新鮮和還不錯的質量獲得比較多認可,後面兩部拿及格分都勉勉強強。
再加上這些年同類題材反轉又反轉的電影太多且普遍故事牽強口碑一般,1 月又剛上了相近的《誤殺 3》,所以唐探不會是大多數觀眾的春節檔首選電影,甚至不會排進選擇的前三,恐怕會在六部電影中吊車尾。

這個系列還有必要拍下去麼?一部不如一部
《蛟龍行動》先天劣勢實在比較多,完全沒可能複製《紅海行動》的成功。
一是演員團這些張臉這幾年在主旋律影片、戰爭片裡實在是出現得太多了,觀眾嚴重審美疲勞,且這些老面孔也不具備粉絲票房效應。
再一個這兩年現實中的戰爭恨不得直接就在網路上直播,傳統戰爭電影的吸引度已經大減。從目前釋出的預告片來看,感覺就像是又一部《長空之王》,只不過場景由天空換到了水下。
另外同樣是時代旋律的變化,2018 年《紅海行動》上映時可能群情還向往雖遠必誅,而 2025 年大家只想安安寧寧過好自己的日子。

連海報都不吸引人,是自己就信心不足吧?
之所以說這部影片有可能還有掙扎的餘地:
一是整個春節檔適合男性群體觀影的影片較少(當然這部分人也是最難走進電影院的)。
二是林超賢如果能拿出《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的水平,加上海戰題材在戰爭類電影中尚有一點差異化新鮮感,有可能靠口碑成為某些觀眾春節檔觀影的第二選擇。如果能挺住沒撤檔,在中後期有可能獲得一些票房。
最後想說中國電影想要逆跌完全不能靠一個熱鬧的春節檔。
非節假日檔期質量好或有噱頭能勾引觀眾進影院的影片供片不足才是大問題。
今年這六部電影,有些根本就不該來擠春節檔。
元旦到春節中間長達近一個月的空檔期,沒有一部有吸引力的新片上檔,是電影界主動捨棄了寒假學生觀影這個市場!天天喊觀眾進場,又不實際為觀眾著想。
想要止跌,首先是供片排片和宣傳調整,做好市場調查,不要只訪那些從電影院裡走出去的、平時就看電影的人群,只在社交網路上發放問卷(由於平臺推薦演算法,這些問卷覆蓋不到最大多數的普通消費群體)去商場、去人流量密集的旅遊景點做街頭調查,深入到網際網路上非電影觀眾群體(遊戲、體育、音樂、旅遊等等其他娛樂方式的群、論壇)做使用者需求調研。
對 2024 年票房不錯的電影做反芻式市場分析,看看這些電影做對了什麼,迎合了當下觀眾哪些需求。
然後穩住票房就兩個辦法:
一是想辦法調動那些進影院頻次低的觀眾,降票價、降整個電影的製作宣發成本,與商場餐飲業遊戲行業等等聯合優惠,實實在在把補貼給使用者,把觀眾拉進來。
二是拉高影迷群體觀影頻次,推出年卡、季卡,使用規則簡單一點,不要什麼熱門檔次限制兌換或還得另加錢,就是類似一年多少錢每個月可觀影兩次這種。給這部分觀眾足夠大的優惠,這群影迷群體是種子使用者,他們看得多就會自發分享宣傳得多,且真情實感,比觀影會上同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吹捧水話更能影響普通觀眾觀影。
市場不好消費不振是客觀的,救市不能只靠喊,要知道你哭窮,大部分觀眾比你更窮。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直達挑戰賽現場!


題圖來源:《封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