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學生和家長認為成績單全A、滿分GPA是通往美國頂尖大學的金鑰匙,這無疑是一個誤區。現實往往更殘酷:
即使GPA滿分,若課程嚴謹性(Rigor)不足,Top20招生官也可能一秒拒掉你。
近日,Reddit A2C上一名招生官分享了自己對於申請者高中四年“課程嚴謹性”的看法,引發許多焦慮學生家長的追問。

帖子底下回覆上百條,內容乾貨滿滿,我們為你總結了精華部分,小本本趕緊拿出來。


什麼是課程嚴謹性(Rigor)?
Rigor指的是學生在高中階段選修課程的挑戰性,通常以AP/IB/榮譽課程的數量和質量衡量。
美本招生官會從三方面進行評估:
1.課程數量:你選修了多少門學校提供的最高難度課程?
2.課程質量:你是否逐年提升選課難度?能否在高難度的課程中拿到高分?
3.橫向對比:你是否充分利用了學校的課程資源? 招生官會把你的成績單與同校生的選課水平進行比較。
首先來談“課程數量”。選課數量是一個相對值。取決於你學校開設的課程種類、你同年級學生的選課表現。

對於IB學生來說,課程量/課程設定差異不大(與 AP 課程相比)。如果你學校其他學生選修3門HL,但你選了4門及以上(在學校允許的前提下),那你的課程嚴謹性在數量上就算拉滿了。
對於AP學生而言,如果一所卷王高中提供了30多門AP課,人均選修10門AP,而你只了選了5-6門,那麼即便你所有科目都拿了5分,你的學術表現也會被視為“不夠有挑戰性”。

相應的,如果一個所“資源性不足”的高中只開了4門AP,但這名學生把AP課都學完了,那麼在招生官眼中,TA已經“用盡了所在環境的所有資源”,課程嚴謹性這塊反而會拿高分。
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我們看到不少機智的家長採取了“寧可當普通高中的雞頭,也不願做卷王高中的鳳尾”的選校策略。
除了數量,AP和IB課程在質量上也是有講究的。如果你選擇了公認比較難的IB課程,比如HL Chemistry, HL Math AA, HL History,全拿到了7分,那你的學術實力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AP學生來說,如果你在AP Physics 1、AP Latin、AP World History拿到了5分滿分,那你的學術實力很強。AP的課程難度可以從AP官網每年更新的考試資料中查詢。

▲ 資料來源:College Board公佈的2024年AP分數分佈
美本招生官會看學生是否主動突破學術舒適區,選擇與自身能力匹配的高階課程。

招生官是如何評估Rigor的?
多數頂尖美本採用1-5分制評估課程嚴謹性:
5分(Most Demanding):修滿學校允許的最高難度課程(如AP/IB)。
4分(Very Demanding):接近最高難度,但略有不足。
3分及以下:競爭力大幅下降。
在藤校和Top 20大學中,申請者在課程嚴謹性上拿到4-5分基本能確保你進入初選輪次,不過這是在你GPA拿高分的大前提下。課程嚴謹性與GPA是一個錦上添花的關係。
為什麼近幾年招生官越來越看重課程嚴謹性這塊?原因很簡單,因為光是高分績點已經沒法從激烈的美本申請中殺出重圍了。
根據我們之前總結的Top 50綜合性大學錄取者平時成績資料,絕大多數Top20錄取者GPA保持在3.9(滿分4.0),基本排進了全年級前10%。
👇上下滑動圖片,檢視T50大U錄取者高中成績資料

▲ 由於學校沒有在CDS註明平均GPA是加權還是非加權,我們猜測4.0以上分數為加權平均分(Weighted GPA),滿分5.0,4.0以下分數為非加權平均分(Unweighted GPA),滿分4.0。Top30學校中,康奈爾大學、萊斯大學、喬治城大學、埃默裡大學、佛羅里達大學、南加州大學相對不那麼分控,對於高中GPA要求較寬容。
近年來衝擊Top20申請者的成績單都很漂亮,高分GPA不再是稀缺資源,招生官會把重心放在“課程嚴謹性”上,因為它更具參考性。
這時有人會問了,美國大學招生官是如何知道一所學校的課程安排的?他們會不會對國內的狀況不瞭解啊?
舉個例子,小A在國內上高中,9年級上的是中考體系課程,偏科嚴重,分數不理想,10年級進入國際課程體系後才漸漸開竅,分數穩步提升。如果美國大學要求提交4年的成績,小A怎麼跟招生官解釋自己初三不理想的分數?
首先,你高中在傳送成績單給美國大學的時候,會被要求附上一份學校檔案(School Profile)。它包含了關於你所在學校的重要資訊ーー包括所開設的課程、如何衡量 GPA、排名資訊、人口統計資料以及獨特機會和資源。

其次,你高中輔導員在為你寫推薦信的時候,也會被要求在五個方面對你進行打分。評分專案包括學業成績、課外活動、性格、在大學取得成功的潛力和學術嚴謹性。最後一項學術嚴謹性的打分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1-5分制。
第三,如果你的GPA和選課因為家庭變故、學校系統轉變等外部因素受到限制,你也可以在美本申請的附加資訊一欄中加以說明,招生官會根據具體案例進行酌情考量。
簡而言之,招生官可以從學校檔案、推薦信評價、附加資訊等多個維度來評估你在自己學校的環境中是如何挑戰自己的?

頂尖高中卷王vs普高“雞頭”
我們之前提到,不少學生寧當“普高雞頭”,不當“卷王高中鳳尾”,但實際情況不是這麼簡單的。

對於那些美本名校的Feeder School,大學在錄取數量上往往是很慷慨的,一年錄好幾個。但是對於普通高中來說,可能幾年才出一個哈耶普斯。從每年穩定的錄取數量級和機率來看,Feeder School佔絕對優勢。
選校不僅看申請結果,也要看跟孩子個人特質的匹配度。優秀且抗壓能力強的卷王,不論在哪所學校,TA都能混得如魚得水,但對於那些容易受peer pressure影響的學生,去到一所更適合自己的環境,說不定能發揮更好的實力。

雖然我們之前提到,課程數量在不同學校的評估中是相對值,但同時你也要切記,選修15門AP在課程嚴謹度的評分中是佔據絕對優勢的。
根據AP官網公佈的資料,2021-2024年考出15門AP課程的學生共有6,234人,僅佔到總考試人數的0.2%(預計一半人至少拿到一所Top20的Offer)。

不過,上述資料並不代表“只要考出15門AP,就一定能錄Top20”。美本申請是一個綜合性的考量,GPA優異、選課嚴謹只能確保你進入初篩。根據選擇偏差(Selection Bias),這群學霸自我管理能力極強,不僅成績優異,大機率在競賽活動、文書申請部分也是一樣出色的。
假如你在一所“學術資源不足”的普通高中,學校本身提供的AP/IB課程有限,或者開設的課程時間上有衝突,你是不是就沒辦法“逆天改命”,用校外資源來彌補你的“學術嚴謹性”分數呢?

當然不是。過去幾年,不少學生嘗試自考AP、雙學分課程(Dual Enrollment*)、社群大學的大學難度課程來為成績單添磚加瓦。
*一些美國高中會和大學合作,提供雙學分課程專案(Dual Enrollment Program)。學生在完成一門雙學分課程的學習後,可以同時獲得高中與大學的學費呢。所得學分既能作為高中畢業學分,也可以進入大學拿它換學分抵課程。
需注意的是,你在校外選修的課程難度也很重要。比如招生官會認為,社群大學的有機化學比AP化學難,但是生物相對AP生物沒那麼嚴格。
總的來說,課程嚴謹性(Rigor)在短期來看可能是衝擊Top20的入場券,但它長期的價值在於培養你的抗壓能力、時間管理、深度思考——這些才是頂尖大學希望你帶來的“隱形學位”。
名校招生官拒絕全A學生,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從未走出舒適區。美國大學想要尋找的不是完美的成績單,是那些敢於挑戰、持續進步的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