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馬江博
來源:《政經參考》
本文由羅輯思維公眾號整理釋出,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徹底重構國家人力資本的底層邏輯
中國過去二十年多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其實有三大比較突出的矛盾:
一是同質化。高校的定位、專業、學科、課程高度相似,大量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模式以及學科的重複建設,客觀上造成了高校的“產能過剩”。
二是脫節化。具體表現為,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基礎研究和產業應用脫節,以及,知識傳承型教學方式與科技創新的實踐需求脫節,這造成人才荒和就業難的問題同時存在。
三是轉化低。產學研協同程度不高,產教融合流於表面,難以支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的需求,企業也往往只能依賴於自身的研發創新,成本高增。
所以這次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對於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徹底重構國家人力資本的底層邏輯:
讓人才培養,從過去普惠化同質化的高等教育,轉向真正的科研精英化、應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輪驅動培養,讓高校發展,從同質化擴張,轉向嚴格定位分層分類的梯度發展,以及讓校企關係,從學術的封閉性,轉向產業的深度嵌入。
背後的本質,就是集中現有教育資源,最大化培養尖端人才和急需人才,來服務於產業的升級需求和外部的科技博弈需要。

高校分層和文理重配
第一,高校改革。
檔案指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實施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區分綜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支援理工農醫、人文社科、藝術體育等高校差異化發展。”
首先,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實質上是讓各個院校按照定位來發展,要突出重點,各有所長。
透過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的三級分類制度,重塑資源配置邏輯。簡單理解,研究型就是名牌大學和部分老牌一本院校,應用型就是以教學為主的大部分二本院校和部分一本院校,技能型就是職業技術大學和專科學院。
這意味著大學以後的標籤和任務,更嚴格了,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會進一步分層。以後大量沒特色、也沒有城市強資源支撐的一二本院校,可能會一步步被擠壓甚至沒落。
其次,國家資源要大力向理工醫農等學科傾斜,來匹配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
這一點從教育經費的分配上非常容易看出,根據教育部公佈的高校經費資料,國防類、工科類院校的經費增速,遠遠超過綜合類、財經類、師範類院校。
其中“國防七子”,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七所大學的經費漲幅更是快速增長,有的四年下來幾乎快要翻倍。尤其是“新工科”,包括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工科專業,更是重點受益物件。
第二,學科改革。
檔案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定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這種轉向在“超常佈局急需學科專業”的表述中尤為明顯。
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十幾所“雙一流”高校,密集宣佈本科擴招,擴招方向聚焦在人工智慧、資訊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領域。此外,國家還推出101計劃、教材升級等一系列計劃,來推動高校學科的升級。
而另一方面,文科專業則面臨嚴重挑戰。比如文科強校復旦大學,把文科招生比例,從30%-40%壓縮到了20%。中國教育部在最近3年,裁撤了3399個高校專業,裁撤的都是像管理學、服裝設計等偏文科類專業,同時新增了約3100個新的高校專業,都是像半導體、材料學、智慧視覺工程等理工科專業。
中國文科之前因為擴招潮,導致專業同質化問題,未來文科可能將部分迴歸“精英化”與“消費屬性”,優渥家庭的學子或許更願意去鑽研文科,而新的理工科將會成為更多普通家庭撬動槓桿的途徑。
第三,人才選拔改革。
檔案專門提到要,“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機制。”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選優拔尖”,從青少年科學素養培育的“沃土計劃”“脫穎計劃”,到高校階段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政策鏈條非常明顯地展示了一種趨勢:就是科技人才競爭的前置化趨勢,從高中階段開始就要選拔頂尖人才,然後一路選拔+一路護送,把這些有天賦的拔尖人才,用到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刀刃上。
我之前提到過,名校本科今年突然擴招,和教育部要振興縣中,背後很重要的原因,都是為了擴大頂尖人才的培養皿,選拔更多的天賦型選手,而不是教培型選手,這對沒有教培資源的普通家庭的天賦型孩子會更有利。
比如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的選尖行動,包括強基計劃、珠峰計劃、丘成桐班等等,只要孩子理科或者數學足夠強,就真的可以在高考中,直通頂級學府。

新科研和新工程師群體大紅利來臨
說完了高等教育的三大改革,我們要進一步挖掘下背後的驅動力,也就是產業、學校、科研的創新,這次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更是用大幅度說明了這個問題,綜合之前的改革方向,我認為有三大關鍵。
第一,是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改革,破除“五唯”痼疾,就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制度設計,引導科研正規化由論文導向,轉向實際問題導向。
第二,是產權分配機制改革。
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中國嘗試突破:比如出臺《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
簡單說,就是檔案的名字,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這些就是科技領域的鳳陽小崗村實驗,以後科研成果同樣也適用“交完國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第三,是組織形態革新。
從傳統的校企合作轉向了“實驗室-產業園”同構體,比如比亞迪與清華大學共建新能源“開放創新平臺”;深圳的新型科研機構鵬城實驗室與深圳南山科技園深度套嵌合作,企業研發工程師與科學家共用實驗平臺。透過股權、收益、機制共享等方面的調節,讓高校和企業形成更大的一個利益共同體。
這背後,也是新科研和新工程師這兩個群體的巨大紅利,他們將獲得遠超其他群體的事業和財富溢價,而高階藍領群體後面也將同樣受益。

對普通人的機會重構
在這個系統性的改革程序中,個人命運也會深度繫結,那麼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呢?
對學生群體來說,教育路徑的選擇,將面臨更復雜的選擇和決策。基礎教育階段科學素養培育的強化,要求學生要更早形成專業認知,和對自己的天賦認知與訓練;而高等教育的加速分層,會要求學生要綜合考慮能力、喜好和人生定位。
過去大學快速簡單地培養普適性管理和專業人才的時代沒有了,以後會越來越分層,大學生畢業後的未來也越來越分層。這有點類似軍校:軍官和士官就是截然兩個群體,兵王也是兵,見到軍官要敬禮,但可能比初中級軍官的待遇要高很多。
另外,一流大學本科招生規模的擴大,確實增加了新機會,但精英化培養模式的深化,也可能強化頂尖教育資源的競爭烈度,以及拔尖創新人才的特殊培養通道設定,也會造成新的教育分層。
除了教育路徑的選擇,還要衡量家庭教育投入。比如走科研之路,很多專業一直要讀到博士,才有大紅利了,家庭投入的成本收益模型不一樣了。在孩子的天賦之外,不同的資源重倉模型,就有不同的結果。這個思維是核心,你要反覆思考。
而在就業市場,技術迭代將加速知識的更新淘汰,持續學習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改革中強調的學科交叉融合導向,使得複合型人才競爭優勢凸顯。
就業市場對專業深度疊加跨界能力的“T型人才”,需求將顯著上升。因此,職場人士要關注技術革命帶來的技能遷移通道,透過終身學習保持競爭力。
另外,你一定要注意其中的風險,我之前多次說過了,部分非發達地區的普通二本甚至一本的地方高校,可能面臨發展困境,要謹慎選擇;以及大量傳統的文科專業和老工科專業被淘汰,未來十年,選對專業比選對學校更重要。
因此,學生需要結合國家產業地圖選擇成長路徑,走對路,遠比走多遠重要得多。
面對這場系統性變革,更根本的突圍在於思維模式的升級——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產業創新體系,在時代變革的結構性鉅變中抓機遇。
而具體的個人策略,可以聚焦三個方向。
在認知層面,需要建立終身學習理念,構建學歷+技能的複合競爭力。
在能力層面,強化基礎學科素養,建立進化的“基座”,提升跨界融合能力。
在策略層面,努力加入高創新高學習性企業,獲取行業前沿知識和個人的跳槽能力。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