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博士爸醒悟:陪兒子走過申請季,我才知道工科生爬藤是血本無歸…

ZHEN BANG
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
隨著斯坦福大學的放榜,美本常規放榜季已進入尾聲,截止發文,“爸爸真棒”一共統計到1212封藤校&Top10錄取Offer(除杜克未放榜),整體頂尖Offer數量相比往年漲了3成左右(僅國內高中藤校資料相比往年上漲了8%)。
但與此同時,我們身邊也有不少今年申請季的“失落者”,競賽大獎+超強GPA+1570的標化成績,前30幾乎全拒和等待,目前只有保底校的錄取。
這其中,如果孩子恰巧是華裔+男生+熱門專業,比如計算機科學、工程等,那麼不幸的機率就會更高一些。
我們的專欄作者舒己懷,去年陪兒子一同走過了這段最艱難的路(如今他家兒子雖然並非就讀於藤校,但是在學校適應得很不錯,而且已經開始著手於組建團隊創業,所以某種程度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去年暑假送兒子開學,屬於我們家的第二場美本申請馬拉松正式收尾。我雖然不是顧問,由於有自家兒子經歷申請季,“爸爸真棒”編輯部就讓我寫一篇美本申請回顧文。
誠然,兒子的大學申請之路要比女兒(同樣是美本)曾經歷過的難出太多。
儘管我掌握的資料不是特別多,但是這幾年來,我周圍的很多家長們都會陸陸續續把自己家的真實的感受都分享給我。我覺得可以把這些案例中的趨勢,結合我一直思考的教育趨勢,在加上自己家的孩子的情況,特別是孩子們申請過程中學習到的情況,寫一些感悟,給感興趣的家長一些建議。
這次對我最強的感悟就是工程專業和計算機申請者非常多,競爭非常激烈。我兒子被至少五家理工專業放在了等待名單上。
這是和他申請專業比較熱門,比如計算機工程,工程和商科的雙學位這些被大家追捧的專業不無關係的。他的同伴們,包括一些做理工競賽和科技專案做出好成績的孩子,都有類似的境遇。
而在申請文科甚至商科的朋友們錄取情況就會好很多
我兒子在我的勸說之下,只申請了一個商科專案,還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儘管我們還在衡量工或商的問題,這篇文章裡,說說工科生的申請和出路的問題
  • 首先會就工程/計算專業熱門的表象分析,提出工程的名校迷失這個問題。
  • 然後說說為什麼會感覺到北美的老牌私立學校的核心基本都是“文科學校”?
  • 也順便說說美國理工院校卑微的出身到今天的炙手可熱。
  • 從歐林工程學院的辦學理念,說說工程教育改革趨勢,和工科生的可能的破局金鑰。

狂熱的工程/計算機專業
和工程學科的“名校迷失”
簡單說來,工程/計算機專業的火熱競爭是與工程/計算機的高需求,頂級名校的工程專案偏小(可以提供的位置少)有關的
前些年計算機專業普遍廣泛的高薪,近期雖然不再普遍而依然高薪,這對很多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工程專業有很高的專業和技術壁壘(距離能被AI攻克依然有很大距離),傳統工程專業在經濟比較放緩的情況下顯現出特別的優勢。
而藤校的工程專案都很小而且不太強大,最強的康奈爾工程在業內也非頂尖,麻省理工的工程每年只收600人左右,按10%的比例國際生就只有50人左右了,而加州理工則是特別偏向理科的學校。
那麼多學生在爭取非常少的規模,這也就是供需層面的解釋。
我和兒子說:

若非天才或天生享受工程學科的學習,讀工程本身真沒必要讀私立名校。
目前的工程師都是大量培養,即使搞工程的大牛也和我說我們學工程的英雄不問出處,有水平的話不在乎畢業院校。
好的學校好教授多一些,但是他們更多把精力放在研究生的培養上。目前,小的私立工程學院非常少,也非常的不經濟,不存在規模效應,也不太利於孩子們成長。
在我看來目前“工校即公校”,目前的工程教育與精英教育格格不入。精英教育基本不是以培養工程師為導向的。工業界對人才需求巨大,而願意學的家庭也很多。
增加招生規模,獲得更多學費收入和工程撥款,增加考試難度, 等待優秀人才在芸芸眾生之中出類拔萃,正是廣大“大公校”培養工程師的做法。
在一個個不明之夜裡,在一次次考試中,在一段段的實習中,被火烤和火煉後的倖存者,成為一個工程畢業生,滿足目前對計算機和工程人員的廣泛需求。這就是目前工程教育的現狀。美國在工程教育方面,優待帶本國公民。
然而在畢業後簽證和移民政策上優待理工人才,比如說OPT的時長更長,為美國吸引科技方面的移民。
我們華人社群,普遍本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態,再加上國內理工科大學佔主導的地位,所以大家對理工科是情有獨鍾。
而且我們社群裡崇尚排名。你若是仔細研究廣泛使用的USNews 排名,你就應該知道從排名的資料比重看,那是一份滿意度報告,或者消費者報告。
小而精的院校自然會滿意程度高,工程的大公校自然會落後和低估。我們對理工科和排名的雙重迷信,而這兩者的錯位,就導致了我所說的工程的名校迷失。
由於位置有限, 對大多數家庭,不能滿足失望大體是必然的。這是對自己不理解,對排名不理解,對美本不理解的結果。
某種意義上,中國,加拿大,英國由於政府的支援都提供了還相對不錯的工程教育。出國的意義需要審視。只是這些專案都相對剛性,缺少靈活性。
那工程教育的結果又是什麼呢?
平心而論,學工程是一件很繁瑣和不容易的事情。即使在美國,能做到全人教育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
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的一個研究報告裡指出,先學數學,再學狹窄的工程課,沒有結合,沒有動手和設計能力和設計思維,沒有工程教育讓畢業生專注非常狹窄,最終變成了一個個clock puncher (打卡者)。
很多工程師和人談話的時候只是看著自己的腳”。
吃了很多苦,卻只是做了一個個零件,很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自己的創造力,潛力,和很多教育中開發的能力都沒有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和使用。這是個人的損失也是社會的損失。
為何北美老牌私立大學的核心“文科學校”?
說說北美理工院校卑微的出身
那什麼才是全人教育呢?
我的朋友神學顏教授說:
  • 古希臘的教育認識你自己當作教育的目的。
  • 中國古典儒家把認識自性當作教育最高目標。知性者知天。
他又說,學和覺的字形相近。所以自我覺醒是古典教育,包括博雅教育的主要目標。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博雅教育加入了科學的部分,成為了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這也就是為什麼如果你在北美待得足夠久,那麼你就可能感悟到這裡的老牌私立學校的核心基本都是“文科學校”入學考察的多是思維和道德方面的問題,教育中花了大量的教學精力在語言和歷史、地理這樣的學科上。
  • 美本教育,特別是私立的名牌大學的底色都是文科教育,特別是博雅教育。
  • 而工程教育,醫學院,法學院等等都被歸入了Professional School(專業或者職業學院)的範疇,並不太涉及培養人的部分。
  • 醫學院,法學院都是本科之後的範圍。
  • 工程教育則是一個例外,我猜測的原因還是在工學院的誕生時期的安排。
有的家庭當然也會選擇在文理學院之後多上幾年再學工程。這部分通識教育才是美本的特色,並沒怎麼在別的國家見到。
只要是私立院校,無論學藝術和商科,都有很大的博雅教育成分。我想就是由於美國這個國家比較保守的緣故吧。
通俗地說,博雅教育和專業教育也就是做人和做事的區別,文理學院關乎培養人,專業學院關乎做事
耶魯大學的前校長萊文說:
假如你從耶魯學到了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那是耶魯大學的失敗。
有個大學的院長說過,專業讓你獲得工作,讓你獲得晉升的則是博雅教育。
美國的第一批大學開始於殖民地時代,數量不超過10所。
在功能和辦學上,基本上是步英國和蘇格蘭大學的後塵,以培養教牧者和紳士為主。它們最開始由政府或官方教會資助,後來改為私人資金支援,成為美國的第一批私立大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美國的第一批文理學院。
工業革命以來,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大眾化、職業化浪潮不斷衝擊著古老的博雅教育傳統。實用技術這些過去被置於大學紅牆之外的科目紛紛湧入課堂,並確立了不可撼動的學術地位。
但這些學校從DNA裡對技術或專業教育是排斥的。過去一百多年來,一直上演的就是美本的文理傳統和科技浪潮的激烈衝突。保留自己文理傳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比如麻省理工建立時候是1861,已經是哈佛建立(1636年)後225年。
△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一座建築在波士頓(圖片來自學校官網)
儘管參考了德國的科技教育理念,但極力保留了文理學院的一些特色,估計批判思維。儘管美國第一所提供工程教育的學校是一所軍校。但大批的工程教育機構是美國內戰之後重建過程中建立的,特別是贈地大學(政府贈送土地鼓勵),比如普渡大學, 香檳大學。
香檳大學把“學習和勞動”作為校訓刻在校徽上。德州的TAMU更是把自己叫成了農機大學。

香檳大學的logo

即使是私立的加州理工學院是自1891年由地方商人和政治家阿默斯·G·史路普在帕薩蒂納建立的一所職業中學展而來的。驅動加州理工從一所藝術手藝的學校成為世界級科學中心的力量源自天文學家喬治海爾的先見之明。
1900年,蘇格蘭裔的美國工業家、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在匹茲堡創辦了卡內基技術學校(Carnegie Technical Schools),並寫下了學校沿用至今的校訓「我心盡在此作」。 
卡內基希望學校能夠為匹茲堡工人階級家庭的子女提供職業培訓,而這些工人往往都在他的鋼鐵廠工作。卡內基受到了紐約布魯克林工業家查爾斯·普瑞特的啟發,因此辦校的許多方面都參照了普瑞特藝術學院。
1912年,學校更名為卡內基理工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65年,卡內基理工學院與梅隆工業研究學院合併,成為卡內基-梅隆大學。所以卡內基梅隆有工藝/藝術基因,和跨學科的特點。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這些理工院校的出身不高貴。但的確深刻改變了美國發展的路線。伴隨著美國走過了鐵路化,電氣時代,電子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智慧時代。
像斯坦福大學和卡梅都緊緊地抓住了最近幾次工業革命地浪潮。隨著工業革命的加劇,每次浪潮的幅度增加和衝擊的頻度增強,大家對工科學習興趣都會加劇。
而藤校和眾文理學院是極其害怕自己成為職業和技能為導向的學院,這也就這些學校至今工程科學不是特別強大的原因。秉承自己的特色。
這些學校也害怕自己成為追求快速名利的角鬥場。然而,為了升學各路神仙都各顯神通。而哈佛畢業生40%以上都從事了管理諮詢和投資銀行的行業。儘管這樣,我想學校還是在努力尋找自己傳統的繼承人。
這也就是說理工科的學生如果非要對頂級私立大學感興趣,顧問們往往給出的建議就是把學術興趣和社會問題或者動機聯絡起來,產生相應的社會影響力(因為這才是這些學校的興趣所在)。
在自我形象打造方面也要擺脫工科生的刻板形象,避免被認為是為了努力而努力,被認為視野野狹小。
「 寫在後面的話 」
從歐林工程學院的辦學理念說說工程教育改革趨勢
和工科生的可能的破局金鑰
我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用了喬布斯的一張圖,就是偉大的科技產品是技術和博雅教育的交叉。
這是我寫專才、通才,或者說π型人才的一個啟發或基礎(戳👉馬斯克和比爾蓋茨最大相同點:“π型人才”引領未來。)
而這次找學校的過程中發現一個小的工學院,歐林工學院,他們的的辦學理念很值得學習。就用一個三角形來描述—
  • 除了一直強調的底邊(第一邊):好的工程實踐
  • 還要有藝術、設計和人文做第二邊
  • 還有長期被忽略的第三邊,企業家教育
只有scaling (規模化)才能做出影響力,做出偉大的企業或社會機構。我的朋友戲稱這是喬布斯上面思想的升級版。
歐林的故事被寫成了一本書,完全新的工程師(A Whole New Engineer)。這就是我想解釋的工程師破局的金鑰。這本書的幅度比較長。我以後會詳細寫給讀者。就提前劇透一下書中所說的,工程師的六個思維: 
1
分析思維 (Analytical Mind)
2
設計思維(Design Mind)
3
語言思維 (Linguistic  Mind)
4
關於人的思維(People Mind)
5
身體思維 (Body Mind)
6
正念思維(Mindful Mind)

A Whole New Engineer書籍封面
想學工程沒有錯,就怕對工程的喜歡不是真心的。想進名校也沒有錯,就怕你不認識名校,也不瞭解你自己。沒有進名校也不可怕,也許真正地適合你的工程學校也許還沒有誕生,因為工程教育是個複雜的話題。
在此之前,教育你自己還是你自己的責任。包括這個三角形中的設計和人文,企業家精神。其實作為三角形的另外兩邊也有其重大的使命,未必比工程知識和技能更不重要。
而在培養孩子的事情上,父母最缺的就是靈活而全域性的認知,看到各種可能性。
不要迷失在工程裡,不要迷失在名校夢中。
假如透過此文你家擺脫了工科生的名校迷失,我的文章就達到了目的,我的思維就是值得欣慰的。
 2025美本盛典重磅來襲 
匯聚全球範圍內的
“哈耶普斯麻”收割機
全面覆盤這個不尋常的申請季
線下活動席位有限
👇點選下方小程式👇
報名美本盛典全球6地活動
👇點選放大看美本盛典各場詳情原圖👇
3月29日-4月25日 美本盛典·線上
「特朗普2.0時代」開啟
美本留學迎來寒冬還是浴火重生?
25Fall RD放榜即將揭曉答案!
找資源、聽講座和更多牛娃故事
👇關注“爸爸真棒”探索更多👇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