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片導致腦腐降智是真的嗎?我仔細去查了論文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喜歡看短影片,或者很自豪地宣稱自己從不刷短影片。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刷短影片會導致人腦腐、降智”,乍一看好像還挺符合感知的。

我就沒有那種形象包袱,很樂意和大家分享,我喜歡刷“荒野生存”和“美食探店”類的影片,當然,還有那些好看的皮囊。iOS系統顯示,我每週花在短影片上的時間在3到5小時之間,據讀者們反饋,我目前智商好像還行……

那,刷短影片真的會導致大腦腐化,真的會導致智商降低嗎?作為科普博主,我決定去找找研究證據,對自己的智商負責。

短影片導致腦腐?其實是純靠腦補
最近社交媒體上有很多爆款文章說“科學研究表明刷短影片會導致大腦腐化萎靡(Brain Rot)”,因為有圖有真相,還貼出論文來,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科研論文截圖

就上面這個圖,乍一看可不得了,大腦好多個區域受到短影片影響,那時間一長可不就是腐化萎靡了嗎?
然而,看科學論文不能光憑一張圖就腦補結論啊,我們還得仔細看圖裡表示的是什麼,論文的結論是什麼,證據是什麼。
上面這張圖,其實展示的是人在觀看演算法個性化推薦的短影片時大腦比較活躍的區域,作為對比的是人觀看隨機短影片時大腦活躍的區域,兩者呈現顯著的差別。
這項研究的目標是找到演算法推薦短影片讓人愛不釋手這一現象在大腦神經活動層面的機理,它的結論是發現了一片被啟用的區域,證明了有演算法加持和沒演算法加持的確有本質的不同。
從頭到尾,這項研究都不是要分析短影片對大腦健康或者心理健康的影響,更沒有得出短影片有益大腦或者有害大腦的結論。

論文標題:

Viewing personalized video clips recommended by TikTok activates default mode network and ventral tegmental area

論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3811921004134
從頭到尾,這篇論文就沒有提到過腦腐Brain Rot這個詞。
那腦腐這個詞是從哪兒來的呢?它其實是《牛津辭典》2024年評選出的一個年度詞彙,意思是在網上過度瀏覽碎片化、低質量的內容導致一個人感到精神或智力退化的現象。
請注意,這裡的腦腐是一個社會現象的總結,而不是一個科學名詞。碎片化、低質量等詞彙都是邊界模糊的形容詞,而“感到精神或智力退化”則進一步表明它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結果,更不是“對大腦不可逆的生理傷害”。
關注“腦腐”這一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伴生的社會現象,呼籲人們注重資訊攝取的完整性和高質量,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但把腦腐這個年度熱詞和一項正經科學研究縫合起來,製造一個“刷短影片導致腦腐”的概念,就純屬過度腦補了。
短影片導致孩子降智?其實是有些父母沒做好
關於短影片的傳言中,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刷短影片會讓發育期的孩子智商降低。同樣的,持有這一觀點的人也拿出了科研論文來作為支撐。
這是一篇發表於2023年的論文,研究人員招募454名初一學生和368名高一學生,讓學生填寫調查量表,包括每週刷短影片時間有多長,是主動去找感興趣的影片還是由演算法自動推薦等等。再然後研究人員再用認知測試的量表評估了學生們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找老師拿了這些學生的語文數學成績。
透過分析,發現初一學生這一組裡面,日常刷短影片比較多的那些學生記憶能力、言語表達能力整體略微差了一些,語文數學成績也略微差了一些,呈現微弱的負相關。(棟樑注:論文中相關係數為-0.33~-0.21)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刷短影片會讓記憶減退成績變差,還是說明記憶較差成績不好的學生更喜歡刷短影片呢?其實兩者都說明不了……
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更何況是微弱的相關性,更何況這種相關性在同一項研究的高中組裡都沒有得到驗證。
論文標題:

Adolescent user behaviors on short video applicati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論文地址: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60131523001422?via%3Dihub
這樣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我們去關注短影片對學生成長可能存在的的影響,但具體有沒有影響,有多大影響,目前還並不清楚,不能亂下結論。
其實真要說起來,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很大,且有充分研究證據的因素,是父母的高質量陪伴。如果缺失了父母(主要照護者)的高質量陪伴,無論是讓孩子刷短影片、看動畫片還是打遊戲、去外面野,孩子的身心發育和認知學習能力都會相對落後一些。
這也是留守兒童成為嚴峻社會問題的主要根源。真正對孩子有負面影響的是留守或者忽視,而不是短影片。有些父母自己沒做好,社會沒有提供跨省務工父母把孩子帶在身邊的條件,這才是問題所在。

短影片危害青少年?這鍋太大真背不起
其實,每一代青少年都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每一代讓中老年人不滿意的青少年都會被確診一些具有時代特徵的病因。
在我小時候(85後),父母普遍認為是看電視和打電動害了孩子。到90後上學的時候呢,又有很多人責怪流行音樂帶壞了孩子,因為那時候是MP3人手一臺的年代。到95後00後上學的時候,網路遊戲飛速崛起,承擔了主要的罵名。等我外甥女這批10後的孩子登場,二次元和飯圈文化又成了主要的聲討物件。
直到最近幾年,大家又把火力集中到短影片身上,把短影片視為毒害青少年最大的元兇。
但最有意思的是,現如今,以《黑神話·悟空》為代表的網路遊戲成了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以《哪吒2》為代表的二次元動漫成了中國文化輸出的傑作,而90後們沉迷的流行音樂現在成了流行經典。曾經的“洪水猛獸”,而今都變得慈眉善目甚至德高望重起來。
其實說起來,每一個時代的青少年總歸是要流行點什麼,沉迷點什麼的,只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載體不同而已。
再好的媒介,沉迷其中也會耽誤“正事”,曾經被大人們看不慣的旁門左道,也有機會成為“正經事業”。如何引導青少年適度接觸和積極使用前沿技術和新興媒介,是每一個時代都要重新去面對的嚴肅議題,破局的關鍵在於把握適度和積極的尺度,而不是去一味禁止和妖魔化。

總的來說,短影片是一種資訊密度不太高、接受門檻比較低的資訊媒介,相比印刷品、廣播、電視,以及大家此刻在閱讀的長文章,短影片呈現出一些新的顯著特點,因為傳播應用的空前廣泛,所以需要格外審慎,但妖魔化其實大可不必。

妖魔化短影片並不有助於解決我們真正關心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也不利於科學觀點的傳播和短影片整體內容生態的改善。

一個簡單的道理:

我舉辦美食旅行團期間,20多位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沒有一個在刷短影片的,我自己也沒刷。我人都已經在順德最好吃的餐廳了,還有一群同溫層的朋友聊天,我還刷美食探店短影片幹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