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爛式休息」越休越累?這些每天必做的「顱內高潮」行為,正在把你的大腦醃成鹹菜缸….

當你在工位上第18次點開短影片APP,開始隨機播放“修驢蹄+採蘑菇”,表面上是在認真摸魚,實則正在經歷一場堪比《生化危機》的神經元變異🧬:
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負責決策)被多巴胺殭屍攻陷,海馬體(負責記憶)像被泡發的乾脆面,而本該勤勤懇懇工作的注意力系統……早就舉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牌子跑路了。
多少次,你刷完手機抬起頭,深呼吸一口,腦子還是混沌一片。前一秒跟同事在聊天,下一秒已不記得還要講什麼;一個五位數的驗證碼,心裡要默唸八百次;看完一部電影解說,就等於看了原片……
如果你對以上現象深有感觸,那麼恭喜你,已成功加入“當代腦霧受害者聯盟”
當00後開始把「我好像有那個腦霧感」當作口頭禪,這可不是在cosplay林黛玉,而是大腦發出的SOS訊號。
事實上,這種大腦記憶體不足無法深度思考注意力和創造力都明顯受損的微妙感覺,還有一個更科學的名字——腦腐(Brain rot)。而造成這個現象的罪魁禍首就是——沉迷短影片!
圖片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

作為“十級網路衝浪選手”,手機不離身已經成為當代網民的基本素養。
明明想要回復訊息,手指卻自動點開「某抖」、「某書」開啟無限滾屏模式。我們的大腦就像被丟進短影片醃料缸的蘿蔔,經過演算法精準投放的、或獵奇、或搞笑的刺激性料汁反覆浸泡,變成「一思考就頭暈腦脹」的腐爛物……

根據第55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路影片使用者規模達10.70億,佔網民整體的96.6%。其中,短影片使用者規模10.40億人,換算下來,平均每10箇中國人,就有7個在刷短影片。
這樣龐大的資料,前所未有。

圖片來自CNNIC
由資料可以看出上述的場景並不僅僅發生在個人的身上,而是成為了當下社會的一個普遍場景。2024年春節假期某音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突破了7小時,幾乎佔據了人們“清醒時”的一半時間。
「下一個」、「再下一個」,從萌娃寵物到搞笑段子,從熱點新聞到娛樂圈八卦….. 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深度媒介化的趨勢下,逐漸被海量的短影片包圍,低成本入場+即時反饋機制,讓這個行為接近上癮!
腦霧感危機,
大腦CPU正在過載冒煙
從精心製作的短劇剪輯,到無腦搞笑的三流笑話,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短影片內容做不到。短影片給人最大的幻覺就是,我好像獲取了很多資訊,但關上手機仔細回想,大浪淘盡,空空如也。
神經科學證實,長期接收15秒為單位的高頻刺激,會讓大腦產生類似「嗑瓜子效應」:你以為在享受即時滿足,實則腦內負責深度思考的DMN網路長期宕機,就像同時開啟50個網頁的電腦,CPU過載冒煙,不卡成PPT才怪!

圖片來自pexels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短影片平臺所售賣的最終產品,從來不是影片本身,而是瀏覽者的時間和流量。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有影片的製作出發點就是最大程度地搶佔觀眾的注意力。每一個精心設計好的鉤子,源源不斷的情節反轉,還有根據你的喜好不斷最佳化的演算法推薦……在你開啟短影片的那一刻,就已經被精心設計好。
而你,無需繁複的程式,就能透過短影片獲取製造快樂的多巴胺,輕鬆觸發大腦的獎賞迴路。高刺激、碎片化的資訊,匆匆流過大腦皮層,所帶來的愉悅感都是短瞬即逝的,真正能夠形成記憶的所剩無幾。長此以往,注意力消耗嚴重,情緒低落、無法進行深度思考等問題一個接著一個找上門來。
短影片成癮,
一場靜默的顱內生化危機
長期浸泡在短影片中,稍有空閒就需要刷手機來填補時間空缺,「短影片成癮」(SVA:Short Video Addiction)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腦腐」並不是醫學上公認的疾病,但它對人體身心所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這種成癮現象對大腦健康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行動執行功能減弱、情緒調節困難,以及對現實社交活動和認知任務的興趣下降……
那麼,它是如何做到的?
根據雙重加工理論,大腦的認知系統分為「自動加工」「控制加工」兩部分。
短影片透過強化刺激視覺和聽覺通路,顯著啟用預設模式網路,同時抑制前額葉和扣帶回等與認知控制相關的區域,這種模式會導致「控制加工」系統的功能減弱。如此依賴,大腦會形成“蜻蜓點水”式的注意力分佈,不斷切換注意點以追求新刺激,使注意力穩定性變差,在學習工作等活動中易分心、走神。

而「自動加工」系統的活動增強,使得使用者難以集中注意力、並抑制重複觀看的衝動。長期觀看會導致使用者習慣於被動接受,懶得主動思考。這種低認知參與的高頻互動可能削弱大腦的執行功能,在面對複雜問題時,難以進行深入分析和系統思考。

短影片如何影響大腦
要知道,短影片平臺的演算法遠比你的前任更懂得如何製造情緒過山車:
在你在觀看短影片時,大腦的獎勵系統,尤其是大腦腹側被蓋區被顯著啟用,就會帶來愉悅感。然而,使用者一旦停止觀看,體內的多巴胺從峰值跌落低谷,這種愉悅感會迅速轉變為快樂之後的空虛感,引發更深的焦慮和壓力。
對浪費時間的愧疚、對自我約束力的失望……這種負面情緒的疊加,才是給大腦帶來最大傷害的一環。

此外,短影片中的內容,也會涉及大量的負面資訊,大腦被負面資訊引導,又會引發更多的焦慮,簡直就是惡性迴圈。

圖片來自pexels 
從另一方面來說,短影片的爆發式發展背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交織著技術革新、社會結構轉型與人類精神困境的多重因素。
當「不確定性」成為這個時代最確定的事,新的慾望和抱負在不斷滋長,而信仰則逐漸被拋諸腦後,「精神空虛」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當物質豐裕與意義匱乏的裂谷不斷擴大,演算法工程師們創造了這套精密的精神補償機制,為大腦帶來暫時麻痺。

及時止損,
奪回你的線下生活
雖然現在大部分人還沒到「短影片成癮」這麼嚴重的階段,但是及時止損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位心理醫生給出了這樣的建議:當你想去拿手機時,馬上去做一件有價值的事情,用做事情來代替刷短影片,本質上就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當你開始認真執行這條準則,你就會發現現實中的活動其實遠比刷短視有趣的多。

就說姐的個人經驗而談,我曾嘗試過在下班後的時間學習水彩畫,從網上採購了24色水彩,兩隻畫筆,水彩專用紙,以及其他一些簡單的工具,從臨摹別人的水彩畫開始,很容易就能投入進去,並收穫持續的快樂。

當然,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一樣,只要是你感興趣的事都可以積極嘗試,用愛好慢慢替代刷短影片得到的短暫樂趣,堅持一段時間一定會有成效。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用損失勸退自己。
心理學中有一個「厭惡損失原理」,大概的意思是,人對損失和負面事件的敏感度要遠遠高於對利益和積極事件的敏感度,也就是說,相比於得到,人們更害怕失去。
當你知道刷短影片會導致腦子退化,嚴重時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比如睡眠障礙、學習和工作效率下降、社交活動減少,甚至視力障礙、頸椎損傷等健康問題,你很可能會有意識地減少短影片軟體的使用時間。

圖片來自Pixabay
隨著某音的普及,短影片的受眾也從年輕人慢慢延伸到中老年群裡。中老年人刷短影片的比例在不斷提高,但他們對於這項娛樂活動可能帶來的危害很多時候並不瞭解。
說姐的父親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只要有空,他就會戴起他的老花鏡,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從天亮刷到天黑。我反覆提醒過好幾次,他都沒放心上。
前不久,他還因為在黑暗中刷影片的時間過長,眼睛出現了發炎的症狀。經過醫生的勸導,他才終於意識到了其中的危害。藉此機會,我給他做了詳細科普,併為他制定了每日觀看的時間上限,增加戶外活動,逐漸降低他對短影片的依賴。
其實,不僅是家裡的老人,大腦尚處於發育階段的青少年也是短影片的重災區。有研究表明,短影片成癮嚴重時會導致腦結構發生變化,大腦前額葉區域灰質減少、雙側小腦的灰質體積增加,所形成的影響甚至會延續到成年之後,患阿爾茲海默症和相關痴呆症的風險都會更大。

圖片來源自:公眾號丁香醫生
當然,在這個網路衝浪、快樂多多的時代,我們不是要做苦行僧,而是要做「多巴胺馴獸師」。偶爾讓大腦在短影片遊樂場裡撒歡跑沒問題,但請別忘了定期給它投餵「深度思考」的健康養料。畢竟,誰也不想某天突然發現,自己最長的連貫思考時間,其實還不如等泡麵泡開的時間吧?
PS:恭喜讀到文章結尾的你,已經成功堅持專注了5分鐘!獎勵你再看一篇精英說的推薦文章鞏固一下療效~
作者: 清和,專心寫字與生活的90後,努力以溫柔眼光看待世界。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參考文獻:
復旦新學術:短影片何以“成癮”:越空虛越想刷?
丁香醫生看似很爽,實則讓大腦腐爛的行為,很多人每天都在做
梅斯醫學短影片上頭?它正在“吃掉”你的大腦!清華、浙大等多研究:短影片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改變大腦功能
央視財經:刷短影片停不下來,真的是大腦退化了了麼?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