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最毀孩子大腦的時候….

前些天,牛津出版社揭曉了2024年“年度詞彙”——brain rot,翻譯為腦腐”

圖源:網路

這個詞,看起來像是新生的網路流行語,但實際上早在19世紀中旬,它就出現在了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裡,直擊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簡單無腦的思維傾向,抨擊人類精神與智力普遍退化的現象。
圖源:網路
梭羅肯定想不到,不到兩百年後的今天,“腦腐”現象愈演愈烈,罪魁禍首是越來越發達的數字世界——
人們的大腦正在因為“過度瀏覽無聊或低質量的內容(尤指現在的網路內容)”而慢慢“腐爛”
圖源:牛津大學出版社-brain rot 使用頻次圖 (資料截止至 2024 年 10 月)
“腦腐”的“上位”說明,現在已經有很多人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刷短影片、翻社交媒體、沉迷遊戲,看似充實的生活,實際是在碎片化、低質量的資訊洪流中消耗時間,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腦腐”現象更要警惕。
從躲不開的遊戲、短影片,手機似乎成了孩子生活的“主角”。娛樂至上的文化和無處不在的即時滿足感,讓這一代孩子的專注力大打折扣,甚至開始影響心理健康。
圖源:網路
然而,放不下手機,真的是因為我們“不自律”嗎?恐怕沒那麼簡單。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自律難”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讓成年人和孩子在手機面前通通敗下陣來?
神經科學家卡爾·D.馬爾奇《放不下的手機》一書中,揭示了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重灌”我們大腦的過程。

一個人(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情緒管理能力,甚至社交能力,正在被智慧裝置和社交網路悄然塑造。
我們一次次拿起手機,漫無目的地刷刷然後放下,或許不是因為我們的主觀意志力被摧殘了,而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結構被實實在在地改變了
我們的大腦
正在發生變化
馬爾奇曾經在尼爾森公司(全球著名的市場監測和資料分析公司)任職全球首席神經科學家和執行副總裁,他根據資料總結了20年間人們花在媒體上的時間和裝置發生的變化
2002年,美國成年人每週平均花48小時在媒體上,渠道是電視、廣播、錄影帶;
2015年,使用媒體的時間上升到了每週近64小時;
2016年,每週使用媒體時間達到74.5小時,平均每天10小時以上,渠道包括手機在內的9種不同媒體裝置,2018年則達到了每天11小時……
20年裡,人們每週會額外多花30多個小時在媒體上,這都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還有智慧手機的出現。
這是美國的情況。在中國,情況只是在開始稍有不同——20年前我們或許沒有那麼多時間花在電視上,但2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花在“小螢幕”上的時間只多不少。
至於我們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只要開啟“螢幕使用時間”之類的功能看看就知道了

圖源:unsplash

注意力不集中的“數字原住民”
作為80後,我們這代人(和比我們年齡還大的人),在相關行業被稱為“數字移民”;而90後、00後、10後等一出生就生活在數字時代的人,則被稱為“數字原住民”
原住民們或許更適應數字時代,但馬爾奇和團隊曾經做過一組關於“媒體注意力持續時間”的調查,發現了原住民的“弱點”——
兩代人或許都會花大量時間在媒體上,但年長者的注意力更持久,平均下來約3.5分鐘,年輕人的注意力卻只有2分15秒
這裡,馬爾奇借用了一份其他團隊在2008年的研究資料——3歲幼兒的注意力時間平均約1.8分鐘。
也就是說,“數字原住民”的“注意力更接近三歲小孩,而不是成年人……(媒體多工處理)讓一代人從孩提時一直到成年後很久都沒有多少進步
而這些變化,不是簡單一句“自控力”就能說明白的。
透過對參與者心率和皮膚導電率等資料的即時測量,研究人員發現,如果專注於單一平臺,情緒反應會更有活力(起伏大);如果多工處理,一心多用,會抑制情緒起伏,但強度很高。
這是因為大腦在背後控制著人們,一旦感覺無聊了,就換到其他媒體上去,確保時刻“情緒高漲”。
每一次切換到新任務上,大腦就得到一次獎勵。智慧手機和社交網路替代真實的社交,成了我們的“情緒調節器”,但它們卻只能把情緒調得更高昂
你會在等公交、排隊結賬、獨自一人的時候下意識拿出手機來刷嗎?
如果會,說明你的大腦已經經過了“重灌”,無法忍受無聊。

孩子的大腦也在被“重灌”
大腦“重灌”背後,承受著巨大“控制”壓力的是前額皮質,尤其是對尚未成熟的兒童大腦來說,這種影響更加顯著。
我曾經寫過不少腦科學相關的文章,前額皮質的出場率很高,因為它的作用著實重要。
前額皮質是大腦中負責注意力、自控力和計劃行為的核心區域。然而,這部分割槽域直到25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智慧裝置卻從“數字原住民”年幼時就開始干擾這一過程。

圖源:公共圖片庫
有研究人員認為,不到3歲的孩子“接觸任何電視和影片都值得擔憂”,因為早年看影片的習慣會一直伴隨著孩子,孩子的大腦會習慣於短暫的快感反饋,這種不斷刺激讓他們的注意力變得碎片化,難以長時間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接著,是開始有了自我身份認識的3-5歲階段和“媒體多工處理興起”的5-12歲階段。
孩子的大腦在這兩個時期一直處於快速發育的狀態,尤其是前額皮質逐漸變得更加成熟。然而,大腦的這種自然發展過程,卻因為智慧裝置的持續干擾而被反覆“重灌”。
青少年時期,智慧裝置不可避免地深入孩子的生活,無處不在的訊息推送、不斷更新的短影片、即時反饋的社交媒體,讓他們的大腦時刻處於過載狀態。

圖源:公共圖片庫
研究表明,長期沉浸在這種高強度的刺激中,大腦的可塑性雖能讓他們更迅速地適應資訊流,卻也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深度思考能力被削弱,甚至逐漸形成一種對外界刺激的“上癮機制”。
智慧裝置讓孩子的注意力從穩定持久的專注模式,轉向了快節奏、跳躍式的資訊處理。
重點是,變化的不只是表面的習慣,而是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深層次調整。
圖源:公共圖片庫
接下來,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原本應當更加成熟的前額皮質,卻因裝置的干擾而顯得“遲緩”。
許多孩子表現出衝動、情緒不穩定、計劃性差的特徵,這並非完全是因為他們“不成熟”,而是大腦被強行打亂的結果。
從“自然分枝”到“被剪枝”的大腦
現在很多孩子,會在寫作業時不斷摸手機,或者在用iPad完成學習任務時不斷切換後臺,一會兒翻翻微信,一會兒刷刷影片,趁家長不注意還會切換到遊戲應用。
這其實不是偷懶,也不是貪玩,背後驅使他們的,是已經形成了“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切換資訊”模式的大腦。

我們可以將孩子的大腦比喻成一棵成長中的樹。
幼年時期,神經元的連線如同樹木的枝葉迅速擴充套件,而青春期開始,大腦會經歷一種“神經剪枝”的過程,將那些不常用的連線修剪掉,以提高大腦效率。
然而,當智慧裝置不斷佔據孩子的時間,他們的大腦被過度刺激,原本應該自然發育的能力被“剪掉”。
舉個例子,那些嚴重缺乏面對面交流的孩子,逐漸失去了發展社交技能的機會。
而這些苦果,都只能等著孩子們成年之後,自己去品嚐。

從“腦腐”到“心腐”
在書中,馬爾奇把前額皮質比喻成大腦中的指揮
“指揮提供資源,並讓樂團在交響樂演出前就做好準備,它不會實際參與樂器演奏,就像前額皮質不會負責大腦的資訊處理過程。”
那前額皮質負責什麼呢?
它負責為任務做準備,它準備越充分,大腦其他區域收到的指令越清晰,人們的表現越好。
如果大腦沒有被“重灌”,很健康,我們就能處理好各種事情,但要是壓力太大,我們專注於相關資訊的能力就會下降。
孩子們處在一個刺激很多、壓力很大的世界,網路提供給他們的資訊越來越多,他們尚未成熟的前額皮質會更加不堪重負,失去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隨之而來的,是更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圖源:unsplash
《放不下的手機》一書中,馬爾奇細緻地總結了7個方面的負面影響
群體性孤獨:
儘管網路連線了全世界,人們卻因缺乏真實互動而更加孤獨,缺少同理心和情感支援。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比傳統電視更能加劇孤獨感,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愈發脆弱。
“社會腦”流失:
即使智慧手機未被使用,就放在手邊,也能干擾大腦,分散注意力,讓我們變得更難專注於社交關係。

邁進新焦慮時代:
智慧手機讓人們隨時待命,過度依賴的同時,加劇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情緒。
社交媒體悖論:
社交媒體提供即時連線的同時,卻讓真實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加疏遠和脆弱。
幸福感下降:
頻繁使用社交媒體,尤其是進行過多社會比較,容易導致幸福感下降和情緒低落。
加重抑鬱情緒:
社交媒體的負面解讀和資訊過載可能使抑鬱情緒加劇,損害大腦的執行功能和情緒調節能力。
“人比人氣死人”:
網際網路是個放大器,讓優勢更優、更廣為人知,高頻的比較讓人更加不滿於現狀,強化了自卑、嫉妒等負面情緒。
越來越自戀:
社交媒體鼓勵短期反饋,助長了自戀傾向,削弱了同理心,讓人更沉迷於自我認可。
圖源:pixabay
從“腦腐”到“心腐”,我們可以自我對照,也可以對比孩子的狀態,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已經花了太多時間盯著手機,同時越來越容易情緒低落、暴躁易怒、健忘、缺少同理心?
無論如何,保護好我們和孩子的前額皮質吧
十個原則
陪孩子應對“腦腐時代”
現在這個時代,要說完全脫離手機和社交媒體,那是不可能的。
不光是成年人的工作和手機牢牢繫結,孩子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也正在被手機和社交媒體改變著,我們只能嘗試和孩子一起,幫孩子在這個“腦腐時代”找到平衡。
《放不下的手機》一書最後,作者給出了“科技生活健康平衡十原則”,實操性很強,下面結合我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大家。
1.停止多工處理
我們要減少分心的源頭,將手機放置在視線之外,專注於當前任務。
對於孩子來說,前文我提到過的“媒體多工處理”,不僅會讓他們專注力下降,還會讓大腦處理資訊的效率下降。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避免多工同時進行,比如不要讓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開啟平板放影片,還不時用手機回覆同學的資訊。

圖源:pixabay
在家裡設定“單任務時間”(如規定吃飯時不能看電視,做作業時必須把手機收起來)吧!保護孩子的大腦,也降低前額皮質的壓力,喚回孩子的專注力~
或許,孩子可以慢慢發現學習效率的提高,感受到專注帶來的成就感。
2.選擇“為錯失開心”,而非“為錯失傷神”
不要手機一響就去看資訊。
對孩子解釋清楚,這是“向衝動投降”的行為,是在“錯失恐懼症”驅動下的不良習慣,即所謂的“為錯失傷神”。
我們要控制自己,也引導孩子,把衝動換成自我控制。這不是簡單的延遲滿足,而是要用重新掌握自控力,“重灌”大腦,期待更加可控的未來。
3.好好管理自己的社會認同
這一點很好理解,我們要慎重對待線上分享,謹慎塑造自己的網路人設。
尤其是孩子,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時,要分清支持者和觀眾,也要時刻記得保護真實自我。
圖源:pixabay
4.“三思”而後發貼
在網上釋出內容前,要先考慮影響,避免引發誤解、傷害別人。
所謂的“三思”,即思考(T.H.I.N.K.)自己想釋出的內容是不是滿足以下條件:
T-true,真實;
H-helpful,對他人有幫助;
I-inspire,鼓舞人心;
N-necessary,必需的;
K-kind,善意的。
現在網上的風氣其實很差,人與人互相攻擊,有時候會引發不好的後果(線下約架等)。
我們要告訴孩子,網際網路是虛擬的,但背後每個人都是真實的,並不是法外之地,千萬不要捲入無意義的爭論,不要到處攀比,更不要侮辱和傷害別人。
5.牢固的社會紐帶優先
要認識到牢固的社會紐帶和親密的人際關係大於網路的淺層社交,做事情要優先考慮身邊的人,學會維護深層的人際關係。
6.別掉進強制迴圈和點選誘餌的陷阱
現在很多影片為了點選量,利用人潛意識裡的傾向,故意吸引人去注意,這就是需要我們警惕的“點選誘餌”
當我們刷著某音某手某書停不下來的時候,要給自己一個提醒,調動自控力,對抗超級刺激;或者提前制定明確的計劃,比如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防止他們過度沉迷。
7.選紙張而非畫素
有研究表明,就算是“數字原住民”,理解紙上的資訊效率也高於理解螢幕資訊
而且,螢幕閱讀會讓人精神負擔更大,也會讓孩子聯想並且期待網路世界,從而分心,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孩子讀書時,有條件的話儘量選擇紙質書,減少螢幕使用時間。

圖源:pixabay
8.別把電子裝置帶上床
睡眠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說了,而電子產品對睡眠的負面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在睡前遠離電子產品(作者甚至建議把手機放在客廳,單獨購買便宜的鬧鐘叫醒自己)。
如果有睡前閱讀的習慣,同樣用紙質書代替,創造更優質的睡眠環境。
9.開車時放下手機
這一原則與孩子關係不大,但與我們每個人的安全息息相關。
有研究顯示,醉酒司機比清醒司機的反應時間長13%;而發簡訊或用其他方式使用手機的司機,反應時間要比專注的司機慢37%到46%!
視覺化的危險近在眼前,所以開車期間一定要保持專注,不要被手機分心。
10.正兒八經地休息一下
之前,我曾經給大家分享過冥想、正念等活動的積極作用,馬爾奇用了一個狀態形容這類活動——讓心智四處遊移
在這個狀態下,大腦能獲得真正的放鬆,前額皮質的功能得以增強,如果能配合簡單的運動,我們還能收穫健康。
所以,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學習中,在開啟下一個任務之前,把視線從螢幕上移開幾分鐘吧,藉著休息的時間,重置我們的大腦~

我想,作為父母,我們無法阻止科技對孩子的影響,但可以選擇成為他們的引路人,陪他們一起找到與數字時代共處的平衡點。
雖然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都面臨著“重灌”的局面,但要相信,人類的大腦蘊藏著無限可能,時刻具備“重塑”的能力。
神經科學早已證明,新的習慣、新的思維方式,甚至是微小的行為調整,都能促使大腦建立全新的神經元連結——我們的每一次自律、專注,都是在拯救自己的大腦。
智慧裝置也好,社交網路也罷,它們從來不是敵人,而是工具。而好好使用這些工具的前提,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大腦,給未來留下更多可能~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卡爾·D.馬爾奇:《放不下的手機》,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也許你還想看看

【一張三維地形圖看清養娃真相】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孩子們陸續放假了,回到家裡,接觸各種電子裝置和螢幕的機會和時間增加了很多。寫這篇文章,不是嚇唬,而是想提醒大家,孩子要適度使用電子裝置。儘可能,還是讓他們多看紙質書、多陪他們一起玩、多帶孩子出去看看真實的世界。
AI技術越先進,越覺得在利用它的同時,更要與它保持距離,不被技術所反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