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片改變大腦

作者:九邊
來源:九邊(ID: ertoumu893)
幾年前寫過這個話題,這不最近看到一個新聞,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已經透過法律,禁止了15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軟體,如果父母給他們用,連父母一起處罰。所以決定重新聊下短影片對大腦影響這事。
之前出差在機場隨便買了本書,也就是那本《掌控習慣》,本來沒指望啥,沒想到有些內容還挺受用。裡邊講的很多東西之前我也有點體會,經作者一說更加清楚了。今天再跟大家聊聊。
先說下那個書名,英文名字叫《atomic habits》,也就是原子習慣,作者認為每個人的生活就是由一個個原子一樣的習慣構成的,可以透過最佳化這些習慣來讓生活變得更好一些。感覺英文書名更有逼格一些,可能不太利於推廣吧,於是就改成《掌控習慣》。你問我推薦這本書不,不太推薦,在網上看幾句摘要就夠了。

作者提到的內容裡,我覺得最關鍵的一件事:

重複一個動作,會導致大腦發生生理變化。
“重複行為改變大腦”這事,在之前另一本書裡也看到過,那本書裡講的更加詳細一些。說咱們的神經網路,剛開始就跟無數的山間小路似的,稀稀疏疏。後來有些路用的多,有些用的少。

經常被用的那些通路上,就被裹上了“腱鞘”,變成了高速公路,到了三十來歲就慢慢固化,腦子跟公路網似的,有大動脈級別的高速路,有不那麼繁忙省道,還有不咋寬的縣道,最末梢是水泥的村道。

形成“高速公路”這些路徑會湧現出“自發性”,我們可以一邊用筷子吃飯一邊嘮嗑,另一隻手還在那裡刷微博。這事咱們看著沒啥,其實在不會用筷子的人眼裡,難度和你踩著獨輪車寫ppt差不多。

還有一些更加複雜的“無意識行為”和“自發行為”,比如肥宅們想起運動這事就渾身不舒服,有些人每隔一會兒就得把自己的所有社交媒體全部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訊息。不然焦慮的不行。

不斷地重複,會把人逐步往“無意識”方向塑造,也就是重複的次數多了,大腦會形成“硬連結”,從此不用意識參與也能自動駕駛。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為啥能在雙輪的腳踏車上保持平衡,我們也能輕易做到不看鍵盤就噼裡啪啦碼字碼程式碼。
此外新手開車的時候喜歡看“點位”,在後視鏡裡看到哪個點的時候該怎麼拐。但是等開個幾萬公里,慢慢就自己也說不上來憑藉什麼依據做決策,卻總能做到“擦邊而過”,面對複雜路段也能做到心裡有數。
當然了,騎腳踏車、不看鍵盤碼字和開車這事依舊屬於低層次的行為模式,有時候咱們還可以看到更高層次的“自動駕駛”。
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說法,說象棋大師們都可以做到下一步就看清了接下來十幾步,我在很長時間裡對這個說法也深信不疑。不過後來看了好幾個象棋大師的訪談,比如那個中村光,卡斯帕羅夫,卡爾森等等,發現並不是真的。
他們都說自己頂多能預測兩三步。大師們下棋並不是在那裡跟人工智慧似的,看一眼就推斷出來了接下來的所有可能性。
他們下棋跟你騎車差不多,戰術和目的是清楚的,但是具體操作過程全靠感覺,看一眼棋盤,就能發現某個位置閃閃發亮,可能還沒來及思考,已經落子了,這也是為啥他們能做到同時對戰十幾個人。對,全靠感覺。
反倒是兩個頂高手對局,他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我為啥一眼就想往那個位置落子”,“有沒有更好的選擇”等等。也就是先有感覺,然後才思考那樣下子合不合理。當然了,這種類似直覺一樣的東西,是他們長年累月跟別人對戰和研究棋譜形成的反射機制,頂級天賦疊加大量的練習,才形成的奇特結果。
這就給了我們一種理論上的支援,某件事你做的不太好,可能並不是咱們笨,可能就是單純的重複次數太少。
更關鍵的是,只要你不斷去重複,潛移默化就有改變,大腦會變得很擅長幹那件事。只是這種改變太過細微,每天的進展用顯微鏡看都看不到,大部分人很快就放棄了,只有極少人能走到最後。
更重要的是,類似記憶力這些我們一直以為天生的東西,也和大量的訓練強相關。已經有非常嚴肅的研究發現,以前沒有手機導航的時代,倫敦的計程車司機需要記住密如蛛網的街道,負責記憶的海馬體確實變大了,退休之後又變小了。
行為是影響大腦的,好的行為會塑造健康大腦,壞行為時間久了,一樣會對大腦有巨大影響。
前邊鋪墊這麼多,終於要說到本文正題了。
短影片這東西跟以往的傳播媒介完全不是一碼事,它有點像一種生命體,會主動去改變周圍的環境,讓環境更適合自己。
最明顯的一點,一個人如果看短影片時間太久了,就會明顯出現一些奇怪的症狀,比如沒法再看長一些的內容了。不要說長文字了,看慣了那種電影解說,再去看完整電影都受不了,今後慢慢只能看短影片了。
也就是說,你看短影片久了,“不斷刷刷刷”這種行為把你腦子給影響了,慢慢只能看短影片了,別的看一會兒就煩,短影片慢慢成了你唯一愛好,花的時間更多了。短影片在全世界呈席捲之勢,使用者使用時長越來越長,也跟這玩意不斷影響大腦有關。
甚至有很多遊戲宅,自從接觸了短影片後,玩遊戲都沒意思了,可見這玩意能把遊戲都給頂出去。這個角度看,這玩意其實容易讓人沉迷。
那為啥這東西勁這麼大呢?
過去幾萬年裡,人類想獲取點快樂並不容易。古代也各個時代的娛樂活動,比如提籠遛鳥什麼的。只不過在以前,這是清廷婆羅門才能玩的東西,咱們現在看都不知道有啥意思。主要是咱們現在有了更多好玩的,遛鳥這事就挺無聊了。
相對來說,短影片給人歡樂就太容易了,你只需要劃幾下手指頭,一堆精心做的影片就推你臉上,快樂就來了。
也就是說,透過短影片的不斷地磨礪,獎勵環路變得越來越短,它破壞了人體之前建立的神經環路,又重塑了一遍。

人會對那些獎勵環路特別長的東西越來越反感。這也是為啥很多人以前無聊的時候能看進去大部頭書,但是這幾年慢慢變得連長點的電影都看不動了。

不僅如此,很多人的“無聊閾值”被破壞了。
相信大家都有體會,做成某件複雜的事,是需要一定的對無聊的忍受能力的。持續的低內容的愉悅刺激,很容易破壞對無聊的承受能力。這也是為啥很多人乾點啥沒意思的事,總會不斷去看社交媒體有沒有新訊息,本質也是“刺激成癮”,需要不斷輸入才行,越無聊越渴望。
幾年前又跟行內懂演算法的大佬聊了下,他有個說法是我之前沒意識到的。
他說“愉悅感”對於他們的演算法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兩個東西:
隨機獎勵;

和對獎勵的預期。

其實大家也發現了,刷短影片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短影片都能讓你爽,而是每隔幾個出現一次喜歡的,這種隨機獎勵機制對人腦衝擊力度非常大。斯金納曾經用這個辦法把幾隻鴿子訓練成了迷信的鴿子。

我忘了那個演算法總監咋說的,大概好像是“黃金1/8”。也就是你刷八個影片,演算法會給你塞一個你喜歡的,這種情況下你的愉悅值最高。

其次,每次你刷到喜歡的東西,繼續刷刷刷的時候,你內心極度希望再蹦出來一個,這種預期會推動你一直刷下去,往往一兩個小時轉瞬即逝。不斷刷的過程中,就會不斷改變你的神經環路。

今天又看到一個詞,“brain rot”,已經成了劍橋詞典的年度詞彙,直譯就是“腦子腐爛”,或者“腦腐”。說的就是短影片和碎片化內容頻繁轟炸,導致認知水平和精神都出了問題。比如出現一些自己可能沒意識到的症狀,記憶力明顯減弱,焦躁,沒法集中注意力,腦子裡好像有很多東西,但是完全表達不出來。



其實就是咱們今天說的這事,持續短促刺激把腦回路給破壞了。

寫到這裡也差不多了,我估計又有小夥伴建議禁掉短影片,就跟他們之前要禁掉遊戲似的。
這個完全沒必要。遊戲和短影片,不但不該禁,還應該在守法和遵守公序良俗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因為這玩意屬於未來的一部分,你不去佔領,別人也會佔領。我甚至建議大家業餘時間去搞這方面的創業,從影片消費者向生產者轉變。思路還可以調整一下,多用短影片記錄生活,就算火不起來,過些年自己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至於短影片的負面影響,成年人還是需要對自己負責起來,倒也不一定完全不去碰,應該有個意識,不能在裡邊沉溺太久。如果發現每天刷那玩意三四個小時,就得思考下是不是有問題了。

有些人沉迷短影片或者遊戲,毫不誇張地說,他們生活最大的問題是無聊和空虛,沒事可做,也不想做,就算沒有這些娛樂,他們也堅決不會去做點正經事。此外抖音演算法和《黑悟空》都是咱們國家這兩年最強科技成果之二,怎麼可能一禁了事。

但我是支援對未成年人立法的,不過有沒有立法也沒那麼重要,關鍵還是家長們應該負起責任來,嚴控小孩社交類軟體的使用時長,防止這些東西的高頻使用影響了他們的大腦塑造。那才是坑他們一輩子。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