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之後,母親深夜寫給孩子的信火了:請一定要停止這種上癮性行為

作者:可樂媽
來源:男孩派(ID:boy666dj)
開學了,朋友圈裡一片“要解放了”、“終於能把娃送走了”的歡呼聲,可我的心頭卻好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一樣。
事情還要從前兩天說起。
那天夜裡,我起床上廁所,卻發現書房裡還沒關燈。
輕輕推開門,正看見兒子一邊瘋狂抄寫著《寒假生活》的答案,一邊用平板觀看遊戲直播。
我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質問道:“你不是說作業早就寫完了嗎?”
兒子嚇了一大跳,眼看無法抵賴後,崩潰地大哭了起來:“媽媽我錯了……”
原來,整整一個假期,我以為他在用平板看網課,學習英語,但大部分時間他卻在刷搞笑影片,遊戲解說…… 
這一刻,我覺得天都塌了。
兒子的學習成績向來不錯,我以為他足夠自律,所以沒有嚴格控制他接觸電子產品。
而他也被我的態度影響,覺得玩一會兒沒什麼大不了,自己想停就能停下。
沒想到這個寒假卻徹底上癮了。
一想到他滿臉憔悴、眼神呆滯的模樣,我久久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寫封信,跟他好好聊一聊這種讓他上癮的“垃圾快樂”。
01
親愛的兒子:
你知道什麼是“迴音室效應”嗎?
簡單來說,就是短影片平臺會根據你的歷史瀏覽記錄和興趣偏好,不斷向你推送符合你喜好的內容。
你以為自己只是刷一會短影片,看一集網劇,可不知不覺間你就刷了整個晚上,看了成百上千個影片。
在這個過程中,你不僅荒廢了時間,更嚴重的是,這些滑動手指就能獲得的快樂,也在悄無聲息中蠶食著你的大腦。
已經有多項研究表明,每天獨自使用電腦、電視和手機螢幕超過一小時的孩子,其大腦白質發育水平明顯低於其他兒童。
而大腦白質,正是影響語言、讀寫和認知等學習能力的重要物質。
大腦神經發育過程中,5歲前是“打地基”,6-18歲是“建高樓”。
在這兩個階段,如果你的大腦總是受到遊戲,短影片這些簡單的刺激,很可能導致大腦失去建立複雜神經元聯絡結構的機會。
並且,那些長期不被刺激的領域也會被預設為“無用”,進而不再發育。
最終,你的專注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都會大幅落後。
你以為刷刷短影片能使你放鬆大腦、愉悅身心。
可實際上,它正在朝你的大腦“投毒”,讓你一步步喪失最寶貴的學習能力。
還記得你關注的博主@陳春霖分享過的一個故事嗎?
他有一個表弟,從小頭腦靈活,記性也好。
那些讓別人抓耳撓腮的難題,表弟總能輕鬆解決。
高考後,表弟被北京大學錄取。
然而不到一年,他卻從北大的高材生變成了蜷縮在家的啃老族。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電子遊戲。
一開始,表弟只是在手機上玩一玩,後來發展為去網咖包夜,幾乎將所有的生活費都花在遊戲上,連課都不上了,整個人像著了魔似的。
一個曾經人人豔羨的天之驕子慘遭退學,只能在家裡渾噩度日。
孩子,這正是垃圾快樂的可怕之處。
它就像一款廉價的興奮劑,讓你沉溺其中,喪失自律,忘卻理想,最終,成為一個腦袋空空的廢人。
02
還記得我們一起讀過那本書《美麗新世界》嗎?
裡面描繪過這樣一個未來:

為了麻痺底層人民,有人發明了一種名為“唆麻”的毒品,能夠刺激人腦中樞,產生多巴胺。


普通人只要吸一口,就會感到無比快樂,併產生依賴性。
很快不少底層人民就對其上癮了,每天沒心思做別的事情,最終一輩子都被困在底層。
如今,哪怕沒有“唆麻”,多巴胺的獲取也真的很簡單。
一局又一局的遊戲、刷不完的短影片、五花八門的網路直播……
沉浸其中,你能獲得片刻感官上的刺激,可最終等待你的,是被同齡人甩下、被中高考分流的下場。
還記得媽媽跟你提過的清華大學天才陳逸賢嗎?
他被評價為“十餘年來在清北指導的最優秀的學生”。
在天體物理這一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多篇論文;曾出征國際公眾演講比賽,在倫敦與50多個國家的冠軍同臺演講,並收穫了全球六強榮譽……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早早摒棄了這種垃圾快樂。

當班裡的其他同學沉迷手機時,他用的是一部老人機,沒法打遊戲,更沒法刷劇、看短影片。


一開始,他也會覺得痛苦,想要娛樂,想要看電視。
但父母沒有妥協,當陳逸賢捱過了初期的煎熬,漸漸地,也品嚐到了自律的甜美。
兒子,自律與放縱,堅持與懈怠,一天兩天可能看不出差別。
但就像作家川端康成說的:時間以同樣的方式流經每個人,而每個人卻以不同的方式度過時間。
當時光的齒輪轉過一年、五年、十年,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選擇,收穫的將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03
之前媽媽查過一些關於短影片的資料,其中有部紀錄片《螢幕一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裡面跟蹤拍攝了一群美國青少年,我在他們的身上也看到了你的影子。
習慣2倍速看影片的孩子,無法靜心讀完一本紙質書;
沉迷射擊遊戲的孩子,在數學課上連基礎機率題都難以理解;
依賴語音聊天的孩子,面對面交流時卻眼神閃躲、語句破碎……
就像神經學家麗莎·格諾指出的:
他們正在退化成“數字原住民”——擅長滑動螢幕,卻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媽媽實在不願意看你淪為垃圾快樂的奴隸,被平庸的生活綁架一生。
但同時,媽媽也知道,戒斷多巴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媽媽願意陪你一起改變。
@鳳凰網曾發過一篇報道,裡面講述了幾個年輕人如何告別短影片,拯救自己大腦的故事。
其中一位就是科普作家河森堡,他給出的方法之一,就是深度閱讀。
對此,他解釋道:
“大腦是對意義有飢渴的,短影片資訊密度非常小,你看了一個又一個,看久了就會發現,大腦並沒有被滿足。
但去閱讀書籍這樣資訊密度大的載體,大腦很快就會有‘飽腹感’。
當意義飢渴被滿足了,你就不會去依賴短影片了。”
不想讓一塊田地荒廢,最好的方法就是種上莊稼。
打遊戲、刷影片固然很爽,但當激情和快樂散去,留下的只有巨大的空虛和遲鈍的腦袋。
深度閱讀、攻克名著雖然很累,但豐盈的知識和自律的習慣,卻能夠讓你的餘生都得到持久的回甘。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也將和你一起放下手機,分享閱讀心得。
孩子,請記得,痛苦是成功必經的泥沼。
熬過這段苦澀,抬眼便是希望。
那些你讀過的書,終將化為你的骨血,成為你的底氣,讓你擺脫平庸和無知,遇見更好的自己。
04
原騰訊副總裁吳軍曾在演講中說道:
“學習必然是辛苦的,因為向上的路註定艱辛,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級下滑。”
開學在即,我想再次跟你強調:
熬夜刷短影片換來的黑眼圈,不會讓你成為同學羨慕的“大神”;遊戲裡的“五殺”戰績,抵不過月考進步10名的成就感。
真正的成長,是學會對唾手可得的快樂說“不”。
加油吧,孩子。
星光不問趕路人,從這一刻起放下手機,別再為了這一刻的歡愉,背棄那個在未來等待著你的自己。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END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