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視覺科學·
科學家讓五名被試看到了人眼從未見過的顏色

圖片來源:unsplash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表示,研究團隊利用雷射選擇性激活了5名被試視網膜中的特定細胞,從而讓他們看到了一種特殊的藍綠色,這種顏色的飽和度超出了人類自然可見的色彩範圍。研究者將這種顏色稱為olo,據研究團隊成員兼被試介紹,這種顏色類似孔雀藍或藍綠色,但飽和度非常高。
人類看到色彩的能力源於三種視錐細胞發出的訊號,每種視錐細胞對不同的波長範圍更敏感。其中,M視錐細胞對綠光最敏感,這一區域位於光譜的中間位置,因此啟用M視錐細胞的光線總是會略微啟用相鄰的S或L視錐細胞。研究者好奇如果只啟用M視錐細胞,是否能讓人類看到不一樣的顏色。研究團隊首先標記了每位被試視網膜細胞的位置和型別,接著他們用微小劑量的雷射獨立啟用M視錐細胞,並要求被試將他們感知到的顏色與單一波長光線的樣本進行匹配。結果發現,olo顏色似乎比正常視力下可以看到的最鮮豔藍綠色還要強烈,只有不斷新增白光來“稀釋”olo顏色後,才能與最接近的自然可見顏色相匹配。
研究者表示,色盲患者通常只有兩種視錐細胞正常工作,他們正在嘗試利用類似技術,透過雷射系統控制特定細胞的光訊號,人為地創造出第三種視錐細胞型別,從而幫助色盲患者感知到更豐富的色彩。(Nature news)
· 行星探測·
“系外生命迄今最有力證據”遭廣泛質疑
當地時間4月16日,一項發表於《天體物理學報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研究提出,研究者利用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的觀測資料,在系外行星K2-18b的大氣層中探測到了二甲硫(DMS)和/或二甲基二硫(DMDS)的化學指紋,而在地球上,DMS和DMDS只能透過生命活動產生。研究團隊釋出的新聞稿稱“這是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迄今最有力證據”。
然而,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報道,該研究遭到了其他相關研究者的廣泛質疑。首先,關於k2-18b是否真的存在水,或其他適宜生命存活的表面依然存疑。此前的模型研究顯示,k2-18b很可能更像是一顆小型的海王星。此外,一些研究者懷疑本次發現的DMS和DMDS訊號可能並不存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家斯蒂芬·施密特(Stephen Schmidt)和同事分析了2023年這項研究的前期研究資料,發現其中並無生物標誌分子的證據。而雖然作者提出在後續研究中發現了更強、更清晰的分子訊號,但施密特認為新的觀測結果依然很難與噪音區分,所謂的分子訊號仍然很可能只是統計波動。(Nature news)
· 健康·
全球新分析顯示,非吸菸者被診斷為肺癌的比例正在上升
近期,一項發表於《柳葉刀·呼吸病學》(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的新研究調查了全球肺癌發病率的變化。研究發現,在肺癌的四種主要亞型(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和大細胞癌)中,腺癌已成為男性和女性中的主要亞型。腺癌佔全球非吸菸者肺癌病例的53%–70%,這表明與空氣汙染有關的肺癌風險正在上升,尤其是在東亞和中國。
肺癌仍然是全球癌症相關發病的主要原因,2022年全球約有250萬人被診斷出患有肺癌。目前的趨勢表明,雖然男性仍佔肺癌病例的大多數(2022年新增病例約160萬例),但男性和女性肺癌發病率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2022年有近910 000名女性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具體而言,女性肺癌發病率上升的趨勢似乎是由腺癌發病率上升所驅動的。隨著全球許多國家的吸菸率持續下降,從不吸菸者中肺癌的比例有所增加。據估計,非吸菸者的肺癌是全球第五大癌症相關死亡原因,幾乎全部為腺癌,且女性和亞洲人群最為常見。在確診為腺癌的患者中,近20萬例與空氣汙染有關。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的結果強調需要繼續監測肺癌風險的變化,並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在吸菸不被視為肺癌主要原因的人群中可能的致病因素,例如空氣汙染。
· 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半馬20隊參與6隊完成,天工Ultra機器人獲得冠軍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亦莊落幕,共有20支機器人賽隊參加了這場全程21.0975公里的馬拉松,其中6支隊伍的4款人形機器人實現完賽。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Ultra(身高180cm,體重52kg)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獲得冠軍,松延動力的小頑童N2機器人(身高1.2m,體重30kg)和卓益得機器人公司的“行者二號”機器人(體重28kg)獲得亞軍和季軍。不過比賽過程中,多支機器人賽隊都曾摔跤。跑在第一的天工Ultra機器人曾在15公里處摔倒,經過修理調整後重新站起跑步。而松延動力N2機器人甚至摔倒後頭部滾落。
其中天工Ultra實測平均時速可達10km/h,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領先的 12km/h,且能在斜坡、樓梯、草地、碎石、沙地等多種地形平穩移動,具備帶有視覺感知的泛化移動能力等。小頑童N2機器人則能以最快3.5m/s速度奔跑完成單雙腳跳躍及舞蹈,還可實現連續空翻等高難度動作。“行者二號”機器人則是歷史上首個行走距離突破百公里的足式機器人,續航6小時以上,採用高強度、輕量化的複合材料,降低重量同時保證結構強度。(央廣網、IT之家、財新網)
· 生殖健康·
首次在人類卵巢卵泡液中發現微塑膠

圖片來源:unsplash
據衛報(The Guardian)訊息,在一項發表於《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18名在義大利的薩勒諾一家生育診所接受輔助生殖治療的女性的卵泡液,發現14名女性的卵泡液中存在微塑膠(粒徑<10µm),平均濃度為2191個/毫升(0-7181個/毫升),平均粒徑為4.48 µm(3.18-5.54µm)。這表明微塑膠的汙染可能較為普遍。這是首次在人類卵巢卵泡液中發現微塑膠。
微塑膠可以攜帶雙酚、鄰苯二甲酸酯、PFA(可溶性聚四氟乙烯)等劇毒化學物質進入人體,這些化學物質已知會擾亂激素水平並損害女性生殖健康。一些研究曾發現微塑膠可以穿透大腦和胎盤的屏障。動物研究則表明,微塑膠的存在與卵巢功能障礙和健康問題有關,例如卵母細胞成熟度降低和受精能力下降。這項發現為研究微塑膠對女性生殖健康的影響邁出了重要一步,但也引發了對微塑膠潛在危害的擔憂。(The Guardian)
撰寫/編輯:二七、clefable
封面來源:unsplash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