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囊泡大危機!Cell|癌症患者體內的血栓竟源自肺部

在一項突破性的臨床前研究中,來自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發現,癌症患者體內的血凝塊(也稱為血栓)形成並非像過去認為的那樣源於其他器官,而是對來自肺部的訊號作出的反應。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觀念,揭示了血栓形成的新機制。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5年2月11日線上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the lung pro-thrombotic niche drive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 and metastasis via integrin beta 2”。
血凝塊通常是身體為了止血而形成的“急救員”,但在癌症患者中,這些“急救員”卻可能變成“搗亂分子”——它們在沒有傷口的情況下形成,堵塞血管,切斷器官的血液供應,甚至成為晚期癌症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這項新研究揭示,腫瘤透過釋放一種名為趨化因子的蛋白質(可以理解為“化學信使”)來驅動血栓形成。這些趨化因子透過血液迴圈到達肺部,啟用肺部的免疫細胞——巨噬細胞,促使它們釋放一種附著在血小板上的小囊泡,最終形成致命的血凝塊。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David Lyden博士形象地解釋道:“過去我們認為血栓形成與血管壁或腫瘤本身有關,但現在我們發現,肺部才是這場‘血栓風暴’的源頭。這就像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指揮中心’,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癌症相關血栓的理解。”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Jacqueline Bromberg博士補充道:“許多癌症患者面臨高血栓風險,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背後的原因,還為開發新的診斷工具和治療方法提供了可能。”
論文第一作者Serena Lucotti博士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資料:“我們回顧了屍檢研究,發現高達60%的癌症患者死於血栓,而非癌症本身。這非常令人遺憾,因為我們有預防血栓的藥物,但它們可能導致出血風險,所以我們不能隨意給所有患者使用。更糟糕的是,我們目前無法準確預測哪些患者會從這些藥物中受益。”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一現象,研究團隊在小鼠和人體組織中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不同型別的腫瘤會釋放不同量的趨化因子CXCL13。例如,乳腺癌和黑色素瘤釋放的CXCL13較少,但如果這些腫瘤擴散到肺部,它們會“就地取材”,透過區域性影響肺部的巨噬細胞來觸發血栓形成。相比之下,胰腺癌則像“CXCL13工廠”,將大量CXCL13分泌到血液中,遠端啟用肺部的巨噬細胞,無需靠近肺部即可引發血栓。
更有趣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了一種潛在的“解藥”。他們開發了一種抗體,可以阻斷巨噬細胞釋放的小囊泡與血小板的結合。接受這種抗體治療的小鼠不僅血栓減少,癌症轉移也顯著降低。Lucotti博士興奮地表示:“這非常重要,因為目前針對轉移性癌症的治療手段非常有限。我們正在開發一種人類抗體,希望能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整合素β2(一種粘附分子)可能成為預測血栓風險的生物標誌物。透過分析癌症患者的血液樣本,他們能夠根據整合素β2的水平準確區分血栓風險的高低。這一發現為未來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重要線索。
Lyden博士總結道:“癌症不僅僅是一種區域性疾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我們不僅要關注腫瘤的轉移,還要警惕像血栓這樣的全身性併發症,它們同樣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這項研究不僅為癌症相關血栓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開發更精準的治療策略鋪平了道路。
參考資料:
Serena Lucotti et 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the lung pro-thrombotic niche drive cancer-associated thrombosis and metastasis via integrin beta 2. Cell, 2025, doi:10.1016/j.cell.2025.01.025.

Cancer’s Ripple Effect May Promote Blood Clot Formation in the Lungs

https://news.weill.cornell.edu/news/2025/02/cancer%E2%80%99s-ripple-effect-may-promote-blood-clot-formation-in-the-lungs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