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譚麗平
編輯|張昊
就在A股“藥王”恆瑞醫藥(以下簡稱“恆瑞”)確定港股發行價之後,“貴不貴”成了創新藥板塊投資者最核心的議題。
這甚至被認為是之後一段時間的“風向標”,隨著創新藥市場有回暖跡象,啟動港股IPO重新成為眾多創新藥企業的核心戰略目標。
不得不說,重新迴歸公司的恆瑞醫藥創始人孫飄揚運氣不錯。先是寧德時代在三天前開了一個好頭,港股發行價一改原來相比A股價格至少“折價”10%~15%的慣例,只是折價了不到6%,且當天收盤價大漲,罕見地溢價了超過10%。
而就在寧德時代掛牌港股的同一天,老牌藥企三生製藥的子公司三生國健宣佈了一個大訊息,它與國際巨頭輝瑞達成了一款雙抗產品的授權交易。根據協議,三生製藥將獲得12.5億美元不可退還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達4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國內藥物再一次被巨頭相中,帶動整個創新藥板塊上漲,以及多隻個股漲停。
這都給了投資者很大信心。以至於恆瑞港股折價27.5%,被很多投資者認為“良心價”,就在開盤前一天,暗盤漲幅已超30%。
一開盤,恆瑞就上漲了29.4%,達到57港元,這點燃了股民們的熱情。截至發稿,股價55.15港元,市值達3642億港元。
此次港股IPO,恆瑞還是吸引了眾多知名基石投資者,涵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景順(Invesco)、瑞銀全球資產管理集團(UBS-GAM)、高瓴資本、博裕資本等。
這是它24年來首次對外股權融資,自2000年在上交所掛牌後,恆瑞未在A股有過公開融資。這次募集約99億港元,是近五年港股醫藥板塊最大IPO,也成為繼藥明康德、百濟神州、榮昌生物後又一家“A+H”股上市的醫藥巨頭。
此前,恆瑞對《中國企業家》表示,港股上市可以有效擴大國際知名度,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投資者基礎廣泛,有助於提升公司在全球醫藥行業的品牌影響力;其次,可以最佳化資本結構,透過港股發行獲得新的融資渠道;再者,可以增強全球化佈局,香港上市有助於公司拓展海外業務和國際研發合作,進一步實現海外市場的突破。
分析人士指出,與A股市場更側重國內業務的估值邏輯不同,香港資本市場憑藉其國際化的投資者構成,能更精準地評估企業的海外業務潛力,尤其是在商務拓展交易(BD)領域的戰略價值與增長前景。
過去幾年,恆瑞正在經歷最難熬的一段“爭議期”。

來源:視覺中國
創新藥並沒有扛住公司的轉型任務,2021年、2022年連續兩年業績下滑,市值也一度蒸發超2000億元,由此引得已經退休的孫飄揚不得不重新出山。
恆瑞被投資者質疑“保守”。尤其是在其他創新藥公司大量透過產品授權交易,提升資本價值,繼而再投入研發,形成良性迴圈。而恆瑞則是“老老實實”地全部自研,也少有藉助資本槓桿。
2023年之後,恆瑞風格大變,產品海外授權交易頻頻出手,2024年更是憑一己之力帶火了NewCo(與海外資本方合作成立新公司)這一創新的產品出海方式,引發行業內效仿。
孫飄揚迴歸之後,除了內部降本增效之外,恆瑞最大的改變就是“氣質”不同了,更像是一家創新藥公司。
2024年,公司情況有所好轉,創新藥銷售收入終於佔到了公司總銷售收入(不含對外許可收入)一半以上。BD授權收入也形成顯著業績貢獻,增厚了利潤。
但看上去還是有點“晚”,在港股掛牌之前,恆瑞的勢能明顯不如五年前。“它還算創新藥企嗎?”不少投資者提出質疑。
當前,創新藥行業已經“群星”閃耀,進入了高度戰備狀態。除了三生製藥之外,康方生物接連“頭對頭”挑戰全球藥王K藥、百濟神州,市值接近800億元;百濟神州在國際市場上的收入大漲,盈利在即,且市值一度超過了恆瑞;包括此前名不見經傳的百利天恆,與百時美施貴寶完成了高達84億美元的大單交易,趁勢推動了兩地上市,以及大額定增……
江湖已變,面對“後輩”的猛烈攻勢,這位昔日王者,該如何面對?

老將迴歸
港股上市,是孫飄揚2021年以來,少有的高光時刻。
他是中國醫藥圈很多創業者的“精神導師”。32歲時,臨危受命接管了一家只做紅藥水、紫藥水的“小藥廠”。為了解決利潤薄、市場競爭能力差等問題,孫飄揚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拿出120萬元去北京科研單位購買了新藥異環磷醯胺。1995年獲批後的第二年,恆瑞就一舉成為億元銷售規模企業。

來源:中企相簿
此後,他帶領恆瑞從仿製藥堅決轉型創新藥,直至巔峰時的2020年,市值一度突破6000億元。
那時,孫飄揚的妻子鍾慧娟也在2019年帶領翰森製藥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超過千億港元。兩人以2000億元財富值位列《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國第4位,全球第35位。
但高光沒有維持多久。2021年之後,隨著集中採購政策的落地,仿製藥依然佔收入大頭的恆瑞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21年和2022年的營收分別下降6.59%、17.87%,淨利潤分別下降28.41%、13.77%。
而與此同時,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抗癌創新藥PD-1(程式性死亡受體-1)因內卷嚴重,跌成“白菜價”,無法填補仿製藥所造成的收入缺口。2022年之後,恆瑞醫藥沒有再對外詳列產品的銷售額。
這讓時年63歲的孫飄揚不得不迴歸“救火”。重掌大局的他,先是在內部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透過內部調整,2021年裁撤近4000人,降低了銷售運營成本。同時明確了恆瑞未來的兩個方向——創新藥和出海,更堅決地推動轉型。
原本靠“自力更生”的恆瑞,在2023年之後,多次出手海外授權交易,自2018年以來,已與全球合作伙伴進行了14筆對外許可交易,其中近三年的就有9筆,總涉及17個分子實體,總交易額約140億美元,首付款總額約6億美元。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場仗。2023年孫飄揚就提及,恆瑞的精力將聚焦於BD,在已經充實了BD團隊的基礎上,未來還要加大,“License-out(對外授權)將會成為恆瑞國際化的主要途徑。”
2024年5月,恆瑞與貝恩資本合作成立了海外公司Hercules,並將GLP-1產品組合授權於後者,恆瑞獲取了授權費及新公司19.9%的股權。
這一創新模式迅速被康諾亞、嘉和生物、岸邁生物等藥企跟進。相比於過往更接近於“一錘子買賣”的授權交易,後來被稱為“NewCo”的該模式,能讓國內創新藥企透過持股外國公司,更直接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也享受更長期的價值。
這當然是因為孫飄揚交夠了“學費”。2024年1月,國際巨頭葛蘭素史克以10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收購Aiolos Bio,這家公司唯一的核心管線正是來自於恆瑞的授權。
僅僅在半年前,Aiolos Bio只是向恆瑞支付了25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10.25億美元的研發及銷售里程碑款,以及實際年淨銷售額兩位數比例的銷售提成,就拿到了這款藥的部分海外權益。業內質疑聲爆棚:“金子賣出了白菜價”“為他人做嫁衣”。
2023年業績不再下滑,至2024年,恆瑞才重回高增長通道。恆瑞整體營收達到279.85億元,增速22.63%,淨利潤63.37億元,增速高達47.28%。
創新藥方面,隨著此前佈局的創新藥管線陸續獲批上市,2024年創新藥銷售收入達138.92億元(含稅,不含對外許可收入),同比增加30.60%,創新藥銷售收入佔公司總銷售收入(不含對外許可收入)一半以上。
與此同時,授權交易終於取得成效。2024年,恆瑞先後收到德國默克公司1.6億歐元對外許可首付款,以及美國Kailera Therapeutics 1億美元對外許可首付款等許可合作對價。
曾一度跌破兩千億元的恆瑞,在A股的市值慢慢回升到了3500億元規模。

“戰國時代”
只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藥企加入戰局,恆瑞不再是最耀眼的那一個了。
三生國健和輝瑞總額高達60.5億美元的交易總額,再一次打破了“前人”康方生物產品出海創下的紀錄。此外,隨著國內創新藥成色的提升,交易雙方權益也越來越複雜,此次交易就包含股權投資、銷售分成、本土商業化選擇權等多層次合作,並且“12.5億美元不可退還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佔比也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大交易都在“削弱”著恆瑞的資本價值,三生國健一個交易的首付款超過了恆瑞14筆交易的首付款總額。

來源:視覺中國
去年最熱門的康方生物,在2022年12月,將自己的雙抗產品依沃西在美國、歐洲、加拿大和日本的獨家開發和商業化權益授予Summit公司,合作交易總金額達50億美元。之後,這款藥成為全球焦點,先是去年5月在III期單藥“頭對頭”臨床研究中擊敗了全球藥王“K藥”(Keytruda),今年4月,又再次在III期“頭對頭”臨床研究中擊敗了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聯合化療。
這款藥同樣吸引了輝瑞入局。今年2月,輝瑞與康方生物的合作方Summit,達成臨床試驗合作,共同推進依沃西與輝瑞多款ADC的聯合療法。
中國創新藥企開始“上桌”國際醫藥軍備賽,有了逆天改命的機會。康方生物成立於2012年,曾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藥企;三生製藥有著32年的歷史,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定為傳統藥企,沒太多聲量;坐穩科創板創新藥市值第一寶座的百利天恆,在仿製藥時期,跟恆瑞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但憑藉單一品種,市值已過千億元;更不用提老對手百濟神州,它在創新藥產品的收入上已經超過了恆瑞。
一個可能讓孫飄揚沮喪的變化就是,當投資者討論國內創新藥企時,以前永遠繞不開的“對標物”恆瑞,早就被百濟神州、康方生物等取代了。一眾“新貴”看上去不是去搶“舊王”的王冠,而是直接繞過,去開拓自己的路徑。
在行業看來,恆瑞吃到了PD-1的紅利,由此成為“國產創新藥四小龍”,只是如今新的賽道升起,它能否在ADC(抗體偶聯藥物)、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等熱門賽道中再度跑出爆款,複製PD-1時代的優勢?
不少投資者猜測並不那麼缺錢的恆瑞,之所以在港股IPO,就是為了要在資本端更進一步,開啟收購,從而快速補充創新藥管線。
“恆瑞本身雖然管線也還不錯,但是其最大的優勢還是在銷售端。全國三萬家醫院全部到達。每年的銷售額近300億元。如果恆瑞併購一些產品力強,後續管線優秀,本身銷售能力又比較弱的企業,對併購雙方都是不錯的補充。這樣的企業有很多,比如康方生物,亞盛醫藥,拳頭產品國內都已經獲批,但是銷售還差強人意。”
但類似的觀點都會被直接反擊。
“亞盛、康方這種就別想了,實力不夠,根本買不起,基石藥業,加科思這種小市值的還可以。”
“亞盛、康方和恆瑞的市值會逐漸靠攏,前兩者上漲,後者下跌。”
孫飄揚在恆瑞完成兩地上市之後,並沒有表現得過於興奮。正如恆瑞官方所說,這是“新起點”,對於當下的他來說,別想著如何保住“王冠”,多想想辦法,趕緊去“證明”自己。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吳瑩 製作:袁茂麗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