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燕梳樓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反內卷都將是各行各業的頭等大事。
去年有條海外熱搜傳到國內,說歐洲人竟然把中國太陽能板直接豎起來當圍牆使用。
這不是暴殮天物嗎?瞭解原因後更是讓人破防,他們之所以把中國的太陽能板當圍檔使用,就是因為太便宜了,比水泥板還便宜!
這可以光伏產業啊,是妥妥的高科技啊。何以淪落至此?如此低價傾銷還有利潤嗎?但企業也有企業的苦水,這行業太捲了,捲到自相殘殺的地步。
為了追求短期銷量,從薄利到微利,再到不賺錢甚至倒貼,元件低於成本價中標,不產生利潤甚至成為行業入門門檻,卷死同行卷死對手不說,最後連自己都快被卷死了。
不但眾多投資者踩進巨坑,上下游形成的巨大產業鏈和就業場景也受到嚴重衝擊,連曾經市值超5千億的行業頂流也在23年底傳出大手筆“降本增效”,網傳上萬,也有說比1萬還要多。
僅僅2024年一年時間,光伏行業就有5家上市公司退市、4家戴上ST網帽子,另外還有十餘家頭部企業接連宣告破產,上下游不堪重負的中小企業被洗出局的更是數不勝數。

一個行業,當出現供大於需,企業優勝劣汰很正常,但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單純擴大產能、低水平重複擴張,虧損也要一再降價搶市場,只會加劇內卷白熱化,損害產業鏈及就業。
就好比僧多粥少的境況下,良性情況是都吃到、吃不飽但不會餓死,但塊頭最大的那個舉著砂鍋大的拳頭表示:“我全都要”。結果不是其他人吃不飽,而是碗都搶不到。
完全可以說,愈演愈烈的內卷式競爭,不但沒有帶來健康良性的高質量發展,驅動新質生產力,還嚴重破壞了行業生態,加劇了經濟內耗,幾乎形同於自廢武功。
痛定思痛。光伏行業自去年5月起率先掀起“反內卷”之風,光伏協會直接下場劃定最低成本線,直白“警示”低於成本投標涉嫌違法,並密集出臺相關政策,一手引導上游釋放產能,一手打擊低成本的惡性競爭。
國家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去年7月的中央會議中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在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更是首次明確指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從“防止內卷”到“綜合整治”,從強調“行業自律”到“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對內卷式競爭的規範和治理更進一步,所規制的物件也更加清晰。
很明確,就是不能讓內卷式競爭成為影響科技創新、掣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破壞性因素。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以霹靂手段行菩薩心腸”的最好詮釋吧。
同樣卷無可卷的還有汽車行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範,前幾天吉利汽車李董在新年致辭中表示,旗幟鮮明的反對內卷式惡性競爭,公司不簡單地打價格戰,而是要長期堅持打技術戰、品質戰、品牌戰、服務戰。
企業為了爭奪市場無限制壓價,利潤被擠壓甚至虧損,必然要“降本增效”,研發無從談起,產品質量更堪憂。買單的最終還是消費者,縮水產品、劣質產品,就好比沒有羽絨的羽絨服。劣幣驅逐良幣,好企業都賺不到錢就只能“降本增效”,直接影響打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陷入嚴重內卷的還有電商平臺。有些平臺在設定上引導小商家極限競價、給出最低價,以及極易導致小商家被薅羊毛的“僅退款”,動輒扣貨款、扣押金,賺的可能沒有扣得多。
對消費者來說看似是好事,但是小商家本質都是製造業,極限卷價格,最終只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企業“降本增效”,迴旋鏢最終會擊中身為打工人一體兩面的消費者。
當然,消費者的數量遠超過小商家,這也是消費者與小商家的悲喜並不相通的原因。同樣,很多消費者與光伏等製造業也相距甚遠,消費者與相關從業者的悲喜往往也不相通。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外賣行業,消費者和從業者的悲喜難能可貴地同頻共振,彼此感知對方的不容易。而我們作為時代見證者,也一路見證了這個行業的人性化變遷。

送外賣是很多打工人的過渡性選擇,甚至是兜底選擇。有人舉手表示還有網約車,說的是沒錯,但是送外賣騎的小電驢可比網約車的汽車便宜多了啊。
當外賣員,有勞有得、多勞多得,相比於建築業、製造業等其他勞動密集型行業,這已經是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
在這個行業,一頭是龐大的靈活就業群體,一頭還連著數量最多的中小微餐飲商家,最終服務的終端則是要吃飯的消費者。在這個市場中,消費者想要餐食越快送達越好,商家想要配送費越低越好,騎手則希望訂單多多益善。在追求極致效率時代,訂單、路線等資訊全部被轉化為提高效率的資料,在大資料加持下,送餐時間被不斷壓縮。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賣員都被外界認為是“困在演算法”裡。騎手為降低超時率鋌而走險,逆行、闖紅燈等現象頻發,商家一次出餐慢了、消費者一次投訴都可能吃罰單等等,都會被簡單歸因到“演算法”之中。
但實際上,驅動外賣小哥每天跑單的,不是手機上所謂的“演算法”,而是現實的生活壓力、經濟壓力。他們的跑單時長、收入水平,更多取決於自身的生活處境。
需要釐清的是,演算法無法控制一切,但外界卻似乎將一切都歸咎於演算法。更準確來說,外賣員群體不是困在技術演算法裡,而是困在生活演算法的“內卷”之中——既然很難留在大城市,那就跑更多單,掙更多錢,帶回老家。
解決問題,要抓住關鍵矛盾。要幫助外賣小哥改善處境,從改進配送演算法做起是第一步,後續還需要全社會合力來解決問題。
現在,美團已經邁出關鍵一步,率先打響2025年網際網路平臺“反內卷”的第一槍。
第一:為騎手減壓。更進一步公開配送演算法,並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做改進,以更合理安排配送路線、配送時效。在全國推廣“八小時提醒、十二小時下線”的防疲勞機制。
更重要的是,美團還做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在2025年底之前逐步取消騎手“超時扣款”。這意味著外賣小哥在路上送餐,可以更加從容。
第二:給商家減負。真金白銀補貼實體商戶,首批投入10個億,以現金髮放助商家度難關。元旦過後的這幾日,不少餐飲商家都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賬單,少則數千、多則數萬。
第三:調整流量傾斜規則。透過改進產品,鼓勵餐飲良性競爭,反對營銷內卷。比如,透過流量推薦弱化營銷活動因素、精簡營銷活動、最佳化活動規則等等,進一步幫助餐飲商家降低營銷成本,讓競爭迴歸到產品和服務上來。
這些幫助上下游“反內卷”的舉措,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內部的反覆論證和探索。
幾年前,美團在紹興、太原、昆明等15個城市推動試點,比如將差評、超時等處罰從扣款改成扣分。這次元旦前全國上線“防疲勞”,跑單超過8小時,每隔一小時就會收到提醒一次,跑單12小時強制下線。
針對餐飲商家的補貼和扶持,也源於美團早就在實踐的“繁盛計劃”。在疫情期間,這個專案就為經營困難的商戶直接發放幫扶資金、減免佣金等等。如今在餐飲業供給過剩、淘汰賽加劇的週期,更是真金白銀扶持實體商家,幫他們能夠站穩腳跟。
從長遠來看,反內卷並不是不要市場競爭,而是不要惡性的無底線競爭。它的推進過程,更不是簡單叫停價格戰,還包括改善產業上下游生態、保障從業者權益、提高員工福利等一系列舉措。
比如,美團為騎手鬆綁、為商家減負是反內卷,京東給一線客服漲工資也是反內卷,攜程給員工更多春節假期探索靈活辦公也是反內卷。讓整個市場迴歸到公平有序、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之中,才是“反內卷”的應有之意。
記得一個多月前的國常會會議指出,發展平臺經濟事關擴內需、穩就業、惠民生,事關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第一次將平臺經濟列入新質生產力範疇,是自反壟斷後,首次提出對平臺經濟加大政策支援,以及確認平臺經濟對促就業有重要作用。
剛剛我在前面提到的,政策面從“防止”到“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很明確,就是不能讓內卷式競爭成為掣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破壞性因素。
美團率先走出反內卷第一步,顯然是對上述政策的鮮明回應,也給其他眾多平臺“反內卷”開了個好頭。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還會有更多行業、更多企業跟進。
同時,這也是市場規律使然。市場要競爭但並不是要破壞市場,內卷式惡性競爭導致消費、生產和就業三者之間形成惡性迴圈,間接破壞了市場,最終只會造成“涸澤而漁”。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教授說,國內企業目前的“內卷”,是因為花在客戶身上的注意力不夠,而花在對手身上的注意力太多,造成同質化競爭。
這番話鞭辟入裡,“反內卷”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它始於市場,也要回歸於市場,本質是公平有序,因此治理舉措要見實效、講科學,也要考慮多方利益。
比如,防疲勞機制試行“12小時強制下線”過程中,雖然試點資料僅有0.18%騎手觸發休息條款。但有騎手小哥就打電話怒噴平臺客服:就想多跑幾單,多掙錢點,有什麼錯?
再比如,取消超時扣款的新聞出來後,就有不少消費者在下面留言:不扣錢我雙手贊成,但以後兩個小時才送到的外賣,你吃?
我們“反內卷的”改進,不能陷入“為你好”的自我感動之中,要通盤考慮多方的實際訴求,在消費者、騎手、商家等多方主體之間,找到平衡三方需求的基本線,倡導更加有韌性的競爭,透過市場的自我調節機制化解其中的衝突和矛盾。
好比在電影院看電影,一個人為了看的更清楚站起來看,被他擋住的人就不得不站起來,最後除了第一排能坐著看,所有人都得站著,要不然就沒得看。
所謂“反內卷”,其實就是打破這種“劇場效應”,與其大家被迫全部神長脖子站著看,不如迴歸到人人都可以坐著看的松馳狀態。
反內卷,關乎公平與競爭,關乎生存與發展,更關乎就業與生活,是關乎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新的一年,反內卷勢必成為各行各業的新常態。我們期待更多企業、更多行業站出來,向惡性競爭說不!
抵制內卷,與民生息,才能真正的利國、利企、利民!

位卑未敢忘憂國!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2023-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