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 文| 劉穎慧 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 合夥人
我國汽車行業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援下,經過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包括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和銷售方面,可以說是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然而,在這看似耀眼的成績下,行業內正激流湧動。
先是7月份,一場汽車行業論壇上“吉利與比亞迪「內卷」爭論公開化”,再到“多家車企董事長熱議「內卷」現象”,直到最近理想汽車釋出“周銷榜”使得長城、蔚來、吉利等眾多車圈大佬下場怒懟這是一場“低水平內卷”,白熱化的程度已上至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的要求是“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從價格戰、周銷榜到水軍攻擊、流量霸權,面對如此畸形的業態,一批車圈大佬站出來,反對行業內卷,痛批行業亂象。
到底什麼“內卷”?是不是澄清是否“內卷”就能讓爭論平息?還是惡性競爭披上了“內卷”的外衣,就能搖身一變為正常競爭?中國汽車行業的惡性競爭何時休?未來出路在哪裡?

“內卷”:創造出“內卷式”惡性競爭
"內卷"(Involution)這個概念最初來源於農業經濟學,用以描述一種農業生產模式,即在土地面積固定的情況下,農民為了提高產量而不斷增加勞動力投入,但最終導致邊際產出遞減的現象。
這個概念後來被引入到社會學和其他領域,比如:前幾年,很多高校學生用“內卷”指代學生之間為了各種學分而加大學習強度。後來職場上,用“內卷”指代毫無必要的加班或延時工作。
總的來說,就是用“內卷”來描述個體或組織為了獲得相對優勢而不斷增加投入,但整體效益並沒有顯著提升,“收益努力比”下降,時間、精力、資源被消耗在無實質意義的努力上,使得整體資源浪費、效率降低的現象。
由此可見,內卷≈浪費。 那麼,7月13日主題為《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汽車品牌建設》分論壇上,比亞迪的“行業越卷越好”之觀點又如何能站得住腳?
即便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警示性提出“汽車行業應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的要求,似乎依然未能止住競爭事態,多家汽車企業董事長至今仍在熱議行業內卷深達骨髓,反映出行業的集體焦慮堪比上海高達40°的炎熱酷暑。
當格力電器打響“中國造”的品牌,相信沒有企業敢言自己在玩惡性競爭。於是,“內卷”的外衣就堂而皇之被拿來穿一穿—畢竟,企業在持續增加投入,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偷工減料式降本”地打價格戰。
但如果這種單個企業的投入,對已是微小效果,對整體行業不具建設性,那仍然屬於“惡性競爭”。以下特徵,不防逐一驗證:

“內卷”:看似卷自己,其實卷生態
在“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負責人表示“中國汽車是越卷越強”,可能是站在其自身以及呼籲同行“加大投入”的角度;但恰恰忽視了“投入產出比”的下降。
也正因此,吉利控股集團高階副總裁楊學良針鋒相對地表示:“到今天為止,我們還有幸在牌桌上打牌,我們希望牌友們嚴守規矩,如果某些牌友偷牌、換牌、打假牌被發現了,就應當自覺主動地接受處罰,而不能惱羞成怒地要求守規矩的牌友們出局。我相信中國的法律一定能支援良幣驅逐劣幣,而不是相反。如果目前這種現象長期下去,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悲哀。”
由於中國汽車行業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故而由汽車整車廠發起的“內卷”,勢必將“卷”的後果逐級傳導至供應鏈的各個層級。
-
當整車企業在消費者市場打價格戰時,會要求其供應鏈企業全部配合降價。如若不配合,車企威脅對方要更換供應商則是常見手段。惡劣的,會找各種理由剋扣供應鏈企業的合同款。
-
當整車企業高頻推出營銷廣告,以及組合各種金融購車優惠並補貼消費者時,看似加大投入,其實是佔用廣告商的資源。因為合同款是後付,有賬期。當整車企業利潤降低、難以覆蓋整體成本時,車企的前期廣告戰就變成周邊服務型企業的犧牲,無法回款甚至資金斷裂。
-
在新能源車、智慧網聯車方面的研發投入,很大一部分屬於領軍人才的投入,“內卷式惡性競爭”直接拉高人才成本。為了能包得住整體薪酬,車企會一頭引進高階人才,另一頭大幅裁減普通員工。這種做法極大增加社會的普遍性失業。而失業最易引發家庭矛盾、社會矛盾,進而推高社會治安風險。
-
陷入裁員風波、供應商合同款拖欠風波的企業,企業美譽度必然打折。即便企業花重金打造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會因為逼迫供應商降價、延長供應商付款週期,使得供應鏈企業不得不先行“降本”,而降本的手法包括裁減老員工、使用低薪新員工,導致因技藝不熟而生產出良率不高的零部件產品。車企組裝用料時,並非所有物料100%進廠檢驗,而且造車的供應鏈很長,難免有問題的零部件被安裝到整車上。等到消費者使用後,才發現問題,那時便演變為消費者投訴風波,於是企業品牌喪失美譽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