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孩子不去學校了,很可能只是“不想上學”,而不是“逃學”。
雖然"逃學"和"不想上學"在表面上都表現為不願意去學校,但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
逃學,通常是一種規避責任的行為。逃學的背後很可能是孩子的行為習慣問題,或者對上學的價值認識不足。
“不想上學”的孩子可能並非真正地不願意上學,而是因為上學所帶來的種種不愉快或負面體驗而表現出不願意上學的態度。可能是由於學習困難、社交問題、校園欺凌、學習評價、心理壓力等多種因素導致的。需要我們細緻地瞭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傾聽孩子對“感受”的描述特別特別重要),提供更多的支援和幫助。
對“不想上學”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是“治癒”,而不是“教育”。
簡單地說,“逃學”主要是行為習慣問題,而“不想上學”主要是心理問題。
孩子的"不想上學"表現可能是一種應激反應,是他們試圖逃避或規避不愉快經歷的方式。他們可能沒有真正的反對學習或上學的動機,而是因為一些外部因素讓他們對上學產生了負面情緒。並且這種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關注和消化,逐漸積累成一種對上學的恐懼心理。
如果我們把“不想上學”歸為“逃學”,用解決行為習慣問題的方式去解決心理問題,那很可能是南轅北轍。不但不能解決“逃學”問題,還可能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
在昆明醜小鴨中學,13年來,面對的都是“不想上學”的初中孩子,這些孩子基本都已經不在學校上學了,但後來這些孩子90%以上都在正常上學。
我們發現,孩子“不想上學”的核心問題是關係問題。“不想上學”的孩子大多是在學校遇到了師生關係問題或者同伴關係問題。“不想上學”的孩子往往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子裡,有些孩子甚至走進自家的客廳都很困難。為什麼?因為孩子需要的家庭功能不存在,孩子對家庭不認可,孩子心中的家庭關係正在解構。在這樣的孩子的內心,只有“房間”,沒有“家”。

(上圖:孩子們自己“打造”的醜小鴨中學吉他社)




(上圖:孩子們自己制定的“班規”)


(上圖:醜小鴨中學教室)



(上圖:醜小鴨中學走廊)









(上圖:隨處可見的學生作品)

(上圖:醜小鴨中學食堂)


(上圖:校園裡的鮮花和摘吃葡萄的孩子)
(小影片:醜小鴨中學孩子的課堂狀態)
“不想上學”的孩子,首先是建構關係的能力缺失。“教育”(這裡指說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無效的,或者會適得其反。在學校,為他們創設建構關係的場景特別重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學校的場景是專為他而設計的。溫暖、自由是這種場景的主旋律。
溫暖,是治癒一切的力量。
——2025年2月15日
(詹大年 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
來源:詹大年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