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父母做到這三件事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meiyayibu
來源|meiya

有位來訪者在諮詢中和我抱怨自己15歲的女兒。因為她常常覺得生活很累,所以我們稱呼她為“蕾女士”。
蕾女士說,女兒身高都比她高了,但是卻很懶,不懂事,表現就是:
放假在家經常早上睡到10點、11點才起床,經常躺著看電視或者拿著iPad玩遊戲,從來沒有好好收拾過自己的房間,每次都是她實在看不下去,幫女兒收拾一次,更別提體貼關懷媽媽,幫她分擔一些洗碗、吸塵之類的家事了。
按照她的話說,女兒就是妥妥一枚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小懶鬼、自私鬼。
這位媽媽在諮詢中開始自我分析,說孩子小的時候,她覺得女兒太小了,所以不要求孩子幹家務活,等到孩子上小學高年級、初中後,她又覺得女兒學習任務重,壓力大,所以作為母親她包了所有的家務,還經常幫孩子整理衣服、房間,甚至幫助整理她每天背的書包。
我問她,你童年的時候做家務嗎 ?
她告訴我,她的原生家庭中有4個孩子,她是家中長女,父親做木工養活全家,家裡的經濟條件不是那麼好,所以她從五六歲開始就幫助媽媽帶弟弟妹妹,分擔各種家務。她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幫家裡搬煤球的經歷,以及寒暑假時每天傍晚其他同齡人在外面玩時,她則需要幫忙媽媽做飯的場景。
她說,因為自己童年過得很辛苦,和母親一起揹負著沉重的家務勞動和帶孩子的重擔,彷彿就像沒有童年一樣,所以她不希望自己女兒的童年也這麼辛苦。
結婚後,雖然她也外出上班,但是家裡的大多數家務都是她在做。孩子小的時候,育兒的重任丈夫分擔得也很少。工作、育兒、家務,一根蠟燭劈成三份燒,讓她感覺非常勞累。
她進一步補充道:女人這一生很辛苦,很累,所以她總想著在女兒還不用負擔更多家庭和社會責任的青春年少時期,自己能儘量替她做一些事就多做一些。以後女兒結婚有家庭後,也要和自己一樣,兼顧工作和家庭,太累了。
看得出來,蕾女士是一位付出型的媽媽,同時她在女兒身上投射了自己內在的太多體驗,她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內在小孩。
她從小不讓女兒做家務,為女兒包辦生活上的一切瑣事,一方面是對女兒的寵愛,一方面也是努力補償自己內在小孩缺失的部分,去滿足自己童年未被滿足的需求,療愈自己童年因匱乏過度承擔家庭責任的心理陰影。
其實不僅是她,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有補償心理。
比如,有的人當了父母后,自己小時候想玩又買不起的玩具,統統買給孩子玩。自己小時候想吃但吃不到的食物,也是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我有位女性朋友曾調侃自己的女兒是“小明星”,因為孩子的衣服和鞋子特別多,原因在於女友小時候在穿衣穿鞋上體驗到很深的匱乏感,等到她有了孩子,家庭條件也好之後,便開始瘋狂補償自己的內在小孩。
這種補償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父母缺乏覺察且過度,即分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的需求,什麼是孩子的需要,把滿足自己的需求當成是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會出現問題,這會阻礙父母去看到孩子真實的樣子。
在親子關係中,把太多自己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抹煞了孩子的獨立性、自我意志和存在感,並且還會在親子關係中產生過多的委屈和犧牲感,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很多,孩子卻不懂得感恩。
上文中的蕾女士在潛意識層面可能還會嫉妒女兒:“憑什麼我小時候過得這麼苦,你卻過得這麼舒服?”所以在意識層面,她需要抱怨女兒懶,自私來獲得一種內在的心理平衡。
蕾女士還把關於“怎麼做女人”,“女人該怎麼活的”認知在無形中傳遞給了女兒,即將“女人婚後就是要兼顧工作和家庭”以及“女人婚後很苦很累”的認知傳遞給了女兒。
現在,我們想象一下,一個女孩因為媽媽的補償心理,從小被媽媽過度寵愛著長大,什麼家務活都不用幹,一直過得很輕鬆快樂,但同時她的母親也一直在用行動和語言告訴她,等到她有一天進入婚姻,她的人生就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輕鬆快樂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要工作、要育兒、要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務,她的生活會變得又苦又累。
如果你是這個女孩,你長大後會怎麼樣?可能不會選擇進入婚姻對吧?
或者進入婚姻以後,多半過得會不幸福,因為一方面她從小訓練的少,可能承擔家務,做事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她又認為女人就是應該工作、家務、育兒全部兼顧的,而她卻做不好,自然生活會很累,內心有衝突,自我挫敗感極強。
當然,也可能這個女孩會從媽媽的經歷裡學到相反的東西,或者她沒有傳承媽媽告訴她的認知,她透過自己學習,以及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發展出自己獨立的認知,於是她有了認知上的新突破:
“我不要像我媽媽那麼累,作為女人我要有不一樣的活法,我要找一個能夠一起分擔家務、育兒的丈夫。”
並且她能按照這樣的認知去規劃自己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女兒當然有,但並不多,大多數女兒因為和母親同一性別,母女之間羈絆很深,對母親的認同感也更強,於是受母親不良認知的影響也更深,甚至很多女兒需要花費一生的時間才能擺脫母親帶來的這種影響。
蕾女士的故事,讓我想起另外一個來訪者的故事,也是位中年女性,我們叫她“曉曉”吧。
曉曉是父親家族裡唯一的女孩,也是家裡三個孩子中唯一的小女兒,父母和兩個哥哥都很寵愛她,從小到大家裡什麼活都不讓她幹,什麼事情也不用她自己操心。
原本無憂無慮,天真浪漫的她,在22歲大學剛畢業時認識了一個男生,談了兩三個月戀愛後閃婚,生活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婚原本應該是快樂的,可是新婚第一年,作為家庭主婦的她因不擅長做家務,也不會做飯,以及為人處事上的笨拙和低情商而被婆婆和丈夫嫌棄、挑剔和打壓,心中極度苦悶和委屈。
第二年,她懷孕生女,又因為經常被公婆和丈夫嫌棄帶孩子帶不好,加上育兒的瑣碎和壓力,她陷入產後抑鬱。想離婚的她和父母說,卻被父母反覆勸說為了孩子要忍耐,要手腳勤快多做事。
她當時怪父母哥哥在自己小時候只知道一味寵愛,卻沒有好好教她做人做事的本領,讓她婚後吃了這麼多苦。她還發現父母哥哥們並不是真的愛自己,因為她想離婚時,孃家人並不支援她,不會給她撐腰,他們害怕她會成為他們的負擔。 
於是,等到曉曉女士的女兒長到四五歲左右,為了避免自己婚後吃過的苦,受過的罪,女兒也要經歷一遍,她開始訓練女兒做家務,與人相處上也要求孩子要得體大方,成熟機敏,孩子做不好時她會嚴厲批評,對孩子要求極高。
因為她對女兒的教育比較嚴厲和強勢,女兒小時候雖然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媽媽親生的,但總體上還算乖巧聽話,可到了青春期,女兒開始變得叛逆頑劣,開始激烈地反抗母親,母女之間經常發生爭吵和衝突,母女關係差到沒法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我們想象一下,有一天等這位女孩長大之後,也做了母親,她對自己孩子,尤其是女兒的教育會是怎麼樣的?
很可能和她的母親曉曉女士完全相反,為了彌補自己童年被愛的缺失,她很可能對自己的女兒會過度保護,過度寵愛。
透過這兩位女士的故事,我們可以發現童年的創傷如果沒有覺察和療愈,這種家族創傷便會代代相傳。
過度嚴厲的母親養出缺愛的女兒,缺愛的女兒為了彌補童年匱乏,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過度寵愛自己的女兒,被溺愛的女兒長大後因無能在遭受各種生活挫折和毒打之後,為了孩子不重蹈覆轍,又成為了一位過度嚴厲的母親,然後養出童年缺愛和匱乏的女兒。 
A和-A是一樣的,把眼前真實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內在小孩,無論對孩子是過度嚴厲還是過度寵愛都一樣有問題,尤其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過多自己的負性情緒體驗時,問題尤甚。
那如何能避免這種童年創傷的代際傳遞呢?
第一件事:父母要有覺察。
對自己情緒、認知和行為模式要有所覺察。
第二件事:父母的自我改變。
收回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收回在孩子身上的過度補償,好好療愈自己的創傷,同時迴歸自己的需求上來,學會自我滿足。
作為父母需要哀悼自己曾經的渴望和需要無法滿足,為無法改變的過去悲傷、哀悼、並接受,然後從中獲得學習,懂得換一種方式的自我滿足。
你小時候如果玩得太少,幹活太多,就學會讓自己多遊戲玩耍,多偷偷懶,而不是為了讓孩子玩,拼命為其包辦一切,承擔一切。
你喜歡漂亮衣服,就給自己買,而不要藉著給孩子買漂亮衣服滿足自己的內在小孩。
你想補償自己小時候沒有上興趣班的缺失,就自己去報班上課、學習、體驗,而不是給孩子報一堆自己想上的興趣班,然後逼著孩子學習,孩子不想學就罵孩子不努力不上進。
第三件事:看到自己孩子真實的樣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你小時候和你孩子小的時候是不一樣,彼此的需求也是不一樣,去看到孩子真實的樣子和需求,孩子想要一個蘋果就給他一個蘋果,而不是你自以為是的給他一車水晶梨。
唯有如此,才能終結童年創傷的代際傳遞,享受流動輕鬆的親子關係,養育出內心有愛,外在輕盈的孩子。
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卷書指的是知識;萬里路指的是見識
這兩樣做好了,就給孩子打好了生命的底色,成長的基石。
但現實往往是,很多父母把重心放到漲知識上,忽視了見識的增長。
怎麼增長見識?
學堂總編老狼,一個有著30年旅遊經驗的人回答:
“見識是——
去看大海,戈壁,沙漠,能撐大孩子的心胸;
去登高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能增加孩子的氣度;
去博物館,去看人類的歷史,明白人類的渺小與偉大;
去樹林、草地,大自然中,迴歸自然,是天道,是人的小宇宙順應大宇宙的方式,能給孩子內心注入真正的生命力;
去吃不同地方的當地特色,把風土人情吃到肚子裡,是最好的體驗與感受;
你要創造這樣的場景,讓孩子能體會到文明的美好,與人間的煙火,沒有一頓美食解決不了的事。”
真正有見識的孩子,未來不會過得差,即便生活有所波折,也不會輕易被擊倒。
而且,一段讓孩子提起來興奮,回憶滿滿的旅行,不是非要花大錢才能擁有,只要好好設計,孩子同樣能獲得高質量的體驗。
不過,要是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研究,選一個性價比高,最好能兼顧人文和自然,讓孩子迴歸天性的親子營,孩子照樣能夠很好地成長。
我們推薦:知嘛文化和堅果部落聯合舉辦的親子營
這可不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而是參加的家庭給出的真實反饋,也是我們舉辦了多期,經過N次迭代課程設計的底氣。
·
·
徽杭古道營、新疆喀什營、呼倫貝爾營、騰格裡沙漠營、長白山營
如果你還在煩惱暑期帶孩子去哪裡,可以來參加我們的日本關西親子營
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在“如盛開花朵之光澤”的奈良公園漫步,看看1200多年前仿照中國寺院建築結構建造的東大寺
跟小鹿互動。

還可以跟孩子去關西的自然學校,帶著伐木任務走進密林,透過觀察樹冠疏密、根系狀態,精準找出阻礙生態的"病弱樹木",合理揮斧斫木。

孩子還能在專業防護下的獨立攀樹,當視角倒懸於樹冠層,便可窺見生態系統的結構筋骨。這種身體認知既鍛造著勇氣與空間感知,更將自然法則刻進生命經驗。

好吃的肯定也少不了,你可以帶著孩子去大阪黑門市場的拱廊長街,探索當季生鮮食材,然後去美食中心開啟美食探索。

怎麼樣,是不是有些心動了?那就——
點選預約按鈕
聽有30年旅行經驗的老狼講旅行講教育
跟孩子來次收穫滿滿的旅行
(廣告)
作者介紹
meiya,暢銷書作者,心理諮詢師,8年心理諮詢經驗,個案累計超過4000小時,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認識你真好》等書,個人微信公眾號:meiya(ID :OneStepU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