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6歲女孩遇繼母后判若兩人,全網熱議:養孩子,就是養她的面相

作者 | 小樹媽媽
來源 | 小樹媽媽(ID:tree2050)
有人說,一個孩子幸不幸福,看臉就能猜到。
養娃如栽花,被愛包圍的孩子眼裡有光,臉上有笑。
不幸福的孩子總一副眉頭緊鎖、一臉愁容的樣子,連說話做事都特小心翼翼、畏首畏尾。
最近全網都在熱議一個孩子就是這樣,爸爸再婚之前,她看起來非常的瘦小,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一眼就讓人心疼。

爸爸再婚後,她被繼母婷姐(化名)接到身邊撫養。短短幾年時間,面相完全變了,眼裡有光,性格也自信大方起來。

留言區一條評論獲得了上萬點贊:“靈魂一旦被愛,血肉便會瘋狂生長。”
從繼母婷姐和女孩的相處中,我們也能看到養好一個孩子,最核心的幾件事兒。

養好一個孩子,
就要養好她的安全感
小女孩的繼母婷姐和女孩的爸爸,其實曾經很早之前就談過幾年的戀愛,只不過無疾而終。
兩人後來各自有了婚姻,並且都在婚內有了2個孩子,幾年後又因為不同的原因,雙雙離婚。
迫於生活壓力,各自的兩個孩子,也都只能交給老人照顧。
直到2020年,婷姐打車時,偶遇了開網約車的女孩爸爸,兩人才再續前緣。
後來女孩爸爸帶婷姐回老家,婷姐看到了8歲的繼子和6歲的繼女。
兩個孩子的狀態都不太好,尤其是繼女。家裡老人重男輕女,小女孩只有又髒又破的衣服,頭髮裡爬滿了蝨子,甚至光腳走在冰冷的地板上。讓人非常憐惜。

女孩不哭不鬧,總是懂事的多幹活,試圖討好大人。這讓婷姐心裡更不是滋味,她決定把孩子接到身邊好好撫養。
她和小女孩爸爸,加上各自的兩個孩子,組成了一個六口之家。

婚後,婷姐對這個四女兒尤為上心,她在抖音裡發帖說:
“一個後媽的體面,應該是把老公的孩子視為己出,養得漂漂亮亮、穿得乾乾淨淨、學習抓得步步高昇,品行教得坦坦蕩蕩。”
她不光是嘴上功夫,也是這樣做的,在徵得同意後不光給四女兒剃光頭髮,徹底清理了蝨子,還給了她一個從“頭”開始全新生活的美好寓意。

婷姐每天都給四女兒洗澡、用生薑擦髮際線,還給她買新衣服,帶她出去旅遊。

曬出四女兒前後的對比照,簡直判若兩人。
在心理學界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我想很多姐妹都聽過: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不是物質,而是父母的照顧和陪伴。
尤其是學齡前這個階段,是人格、情感和意志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完全依賴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是歸屬感和安全感。
如果小時候孩子沒建立好情感連線,長大後親子關係非常容易出問題。
女孩是幸運的,遇到了願意接納她、給她安全感的繼母婷姐。
愛和陪伴,才是打下孩子一生幸福的情感基石。

養好一個孩子
就是要養她的情緒
所有人都知道,繼母不好當,關係裡會始終存在一些微妙的東西。
這方面,婷姐的大原則就是把孩子的情緒放更優先的級別。
她知道四女兒非常敏感,所以從來都不跟別人講這是她繼女。
在生活中又給予四女兒和親生女兒同樣的身份和待遇,就像網友說的“我們根本分不出來哪個才是她親生的”。
而且婷姐還捨得花時間陪四女兒一起學舞蹈、小提琴、畫畫和圍棋,相信總有一個興趣可以激發起她對生活的全部熱情。

婷姐鼓勵四女兒在家中朗讀、演講,慢慢習慣當眾表演,幫她建立自信,克服內心的恐懼和羞澀。
每晚臨睡前,都陪她聊天談心,看她最近又遇到了什麼煩惱。

生活中遇到問題,也是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
有次四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爸爸剛炒好的一盤菜,表情很慌張自責。
婷姐卻說,“不是什麼大事”,馬上又問孩子,“腳沒事吧?”
在檢查一番確定她沒有受傷後,婷姐又半開玩笑的說“還是要論穿襪子的重要性”。
四女兒的情緒馬上鬆弛下來了,露出了笑容。

婷姐說,“這下給了爸爸媽媽換新盤子的機會了”。
爸爸也馬上補充道,“我早就看這個盤子不順眼了,早就想換了。”
但四女兒非常懂事的說,“我不相信你們看這個盤子不順眼。”
婷姐看出了女兒的善解人意,又馬上表態,“我看它挺順眼的,但摔都摔了,有什麼辦法呢?
事已如此,罵你也沒用啊,而且你又不是故意的。
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人沒受傷,什麼都不叫事。”
當她理解安撫孩子情緒,用幽默和寬容化解,把女孩從敏感緊張的負面情緒中慢慢拉出來,也把她的童年傷害降到最低。
婷姐還知道四女兒很小就幫爺爺奶奶分擔家務,照顧哥哥,每次看到女兒習慣性討好都特別心疼,擔心這種性格跟隨她一輩子,就經常跟她說:
媽媽希望你幹活不要這麼勤快,要懂得讓別人多分擔一些,而你也要勇敢做一個“不懂事”的小朋友。
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讓這個原本怯懦討好的女孩變得自信開朗,猶如同脫胎換骨一般。
這讓我想起兒童教育家孫瑞雪把孩子的世界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儲備知識的外在世界,一個是情緒方面的內心世界。
養孩子,其實就是在滋養他的情緒,情緒一旦好了,整個人變得好起來。

愛不是無條件付出
而要在勞動裡培養孩子
看孩子們變得開朗自信後,婷姐就著手培養起孩子們的自立能力。
畢竟孩子不可能永遠在她的庇護下,早晚有離開家獨自生活的那天。
愛孩子,並不是傾其所有的付出,而是要在勞動裡培養鍛鍊孩子的能力。
見四個小傢伙都愛吃,婷姐就從教他們烹飪美食開始。

看孩子們盡情展示廚藝,忙得不亦樂乎,她心裡也很滿足。
她邀孩子們來到自己創業的小店打下手,體驗生活,從幫忙整理貨品、招呼顧客做起,培養他們獨立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

她還給孩子們設定額零花錢和獎勵,又制定了賞罰分明的“績效考核”。
比如違反家規每次扣2元;每月違反家規5次以下,額外獎勵30元;8次以下獎勵20元;10次以下獎勵6元。
當考試達到標準或是為家庭出了一份力,也有相應的獎勵,這一下就調動起了孩子們做事的積極性。
在婷姐的關愛下,孩子們健康成長,不僅變得自信獨立,還學會了互相照顧。
即便在父母有事外出時,他們也是通力配合,有條不紊的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其實適度的勞動對孩子特別重要,做勞動的過程,也是在培養一個孩子全方位的能力。
當孩子拿起掃帚清掃地,或是整理雜亂的衣物時,他們的感受力在悄然提升。
在完成每一項家務時,自控力得到了鍛鍊,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時間與精力。
面對勞動中的小困難,比如擦不乾淨的汙漬、擺放不整齊的物品,孩子的耐挫力也會不斷增強,學會了堅持和尋找新的方法。
這一方小小的勞動天地,為孩子提供了滿滿的存在感,讓他真切的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每一次為家庭付出中,也會增加他內心的歸屬感,明白父母平日操持家務的不易,知道家需要每一個人用心呵護。
看到乾淨整潔的房間、擺放有序的物品,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自信心也隨之建立。
毫不誇張的說,讓孩子做勞動,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在挖掘孩子身上的潛質。


李玫瑾在《心理撫養》中提到一個詞“不教而善”,她說這需要兩個條件:
“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
二是父母的言談舉止表現出來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孩子耳聞目睹就會潛移默化,不教而善。”
一個孩子能走多遠,看的是父母的付出和修行。
當父母用善良、包容去愛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成長為溫暖正直的人。
孩子幸福感爆棚的背後,總站著砥礪前行的父母,他從不強求孩子回報,因為愛本身就是最好的回報。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訊號:tree2050。

 資源領取 

○ 加州小學教材1-6年級全套
○ 60集自然拼讀動畫
○ 兒童運動影片《Little Sport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