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懂得“費斯汀格法則”後,兒子青春期的叛逆、衝動就消失了……(力薦好文)


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
都說為人父母最大的難題,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現在看來,這話真是太對了!
自從兒子上初中後,原本乖巧懂事的他,突然變得“易燃易爆炸”。
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變得特別狂躁,跟我頂嘴,衝我大吼大叫。
我提醒他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他翻了個白眼:“別煩我!”
我問他作業寫了嗎?他卻暴躁地說:“就知道問,能不能閉嘴讓我清靜一會兒!”
這樣的日常相處,讓我疲憊不堪。
那天晚上,兒子吃完飯一直在那玩手機。
我本來不想說他,一直在心裡極力忍耐。
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馬上就要七點了,我實在忍不住了,怒氣衝衝地大吼:“都幾點了,還在看手機,你就不能自覺點嗎?”
沒想到,兒子愣了一下,滿臉不耐煩地說:“不用你管我!我樂意!”
態度之惡劣,讓我無法忍受,我頓時暴怒:“怎麼?翅膀硬了?說你兩句還不行了是嗎!”
說完上前就推搡兒子,想奪回他手裡的手機。
這下就像捅了馬蜂窩,兒子的情緒瞬間爆發,把手機狠狠地摔到地上,指著我的鼻子吼道:“別以為你是我媽就了不起!”
說完頭也不回地回了房間,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我內心氣血翻湧,我實在也想不通,從前那個對我言聽計從、自律勤奮的孩子,怎麼變成了這樣?
01
第二天,我找閨蜜訴苦:
“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如今變得這麼叛逆暴躁,我真是太失敗了!”
閨蜜聽我講完來龍去脈,不禁搖搖頭:“要我說,你得先把你這個脾氣收一收,不然啊,你兒子的問題無解!”
我很不服氣,我脾氣暴躁怎麼了?還不都是被這個不成器的孩子氣的!
閨蜜卻反問我:“你聽過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嗎?”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費斯汀格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天,丈夫早上洗漱時,將手錶隨手放在了洗漱臺旁。
妻子怕被水淋溼了,就隨手拿過去放在餐桌上,兒子起床後到餐桌上拿麵包時,不小心將手錶碰到地上摔壞了。
丈夫心疼手錶,照著兒子的屁股揍了一頓,還罵了妻子一通,怒氣衝衝地出門了。
快到公司時突然記起忘了拿公文包,回家取卻又忘了帶鑰匙,只好打電話喊妻子送鑰匙回來。
妻子慌慌張張地往家趕時,撞翻了路邊水果攤,不得不賠了一筆錢。
最後,丈夫因為遲到被上司一頓批評,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當月全勤獎。
兒子今天的棒球賽原本奪冠有望,卻因心情不好,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控制不住情緒,忍不住發脾氣,很容易讓原本生活中的小事情,產生了不可彌補的後果。
聽完閨蜜一番話,我如醍醐灌頂。
記得有一次,兒子最拿手的數學只考了65分。
那天我本來就因為工作上的事心情煩躁,看到這個分數,氣不打一處來:
“你怎麼才考了這麼點分?到底有沒有用心學習?”
兒子試圖解釋:”媽媽你聽我說……”
我根本不聽:“你都多大了?能不能好好學習,讓我省點心?”
結果,兒子突然發飆,當場把桌子上的文具、作業摔了一地,憤怒地把我推出了他的臥室。
後來我才知道,那次數學考試很難,全班幾乎就沒有幾個過80的。
可是我壓根就不聽他解釋,只知道一味地批評責罵他。
好像就是從那次起,我們的關係愈發劍拔弩張。
記得美國心理學家斯坦利·霍爾說過: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的過渡階段,是風雷激盪的人生時期。”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經歷鉅變,缺乏自我控制,特別容易情緒化;
如果我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加到他身上,很容易把本來很小的一件事情激化,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02
看到董宇輝的一個影片,頗有感觸。
他在新東方上第一堂課時,學生們的逆反情緒非常嚴重,他一進教室,學生們就製造出各種噪音“為難”他。
第一排的一個女生,在書桌上一直摔出各種噪音,手摔累了,換大聲咳嗽。
董宇輝說,當時他知道,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對那個女孩說:“再摔滾出去。”

但是,他沒有選擇這麼做。


“我有一萬個理由去發怒,去用糟糕的態度批評,可我越有理由,越不能這麼做。因為我不能站在一個強勢的道德制高點,去指責一個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情緒的年輕人。”
於是,他幫女孩衝了杯藥,說:“我只希望你身體健康一些。”
後來,那節課剩下的時間,變得安安靜靜。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哪怕一丁點的火苗都有可能變成熊熊大火,殃及旁人。
如果父母用情緒化的粗暴方式,去對待孩子表現出來的一點逆反,會讓孩子們真正變得叛逆。
一位心理學老師講過自己的親身經歷:
她在青春期的時候,特別叛逆、情緒化。
有一天下午,她跟她的媽媽、妹妹一起下地收白菜花,不知道因為什麼,她突然發了一股無名之火,急赤白臉地訓了她妹一頓。
妹妹哭著跑去跟媽告狀,她本來已經準備好要和她媽火拼一場的準備。
但她媽回過頭,用一種很平常的樣子,淡定而從容地看看她,笑笑說:“你姐這段日子也不知道怎麼了,吃了嗆藥一樣,你不要理她就好。”
然後媽媽就轉身彎腰繼續忙去了。
說來奇怪,她所有的躁動不安、憤怒忽然間就熄了火。
青春期對父母是一場考驗,任何立竿見影或者粗暴的行為,都可能給孩子帶來更深的傷害。
所以,對待青春期的孩子,千萬不能“針尖對麥芒”的硬碰硬,而是讓自己的情緒和教育方式都“柔”下來。

03
明白自己的問題之後,我開始努力尋找解決方法。
最後,在我不懈地學習和實踐之下,嘗試進行了以下3個改變;
1.無論何時,保持情緒穩定
很多時候,情緒是會傳染的。
特別是在家庭這個單元中,它總是由金字塔頂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
孩子,往往就是那個最底層的受害者。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緒暴躁,跟他們相處,父母一定要保持情緒平和。
現在想想,過去我跟兒子的爭吵對抗,好像總是從我先沉不住氣,情緒不穩開始的。
於是,我決定以後好好修煉自己的情緒,哪怕因為別的事情再生氣,也絕不把氣撒到兒子身上。
與此同時也要穩穩接住兒子的各種情緒。
有一次,我辛苦做好的飯菜,兒子吃了兩口就放下筷子,“我吃飽了!”
要是以前,我肯定會拍案而起,大聲斥責;
如今我卻能微笑著說:“好的,晚上你要是餓了就喊我,我再給你做。”
兒子上學忘帶作業,焦急地給我打電話,我還反過來安慰他:“彆著急,馬上給你送過去。”
現在,當兒子在一次次發起“衝鋒”後,他發現,不管他做什麼,我都會平靜地面對,而不是比他還激烈。
在我平和穩定地應對下,慢慢地,兒子的憤怒和敵意,也在逐漸消失。

2.學會閉嘴,放棄嘮叨和說教
電影《萬箭穿心》中有一句臺詞,刺痛千萬父母的心。
兒子在桌前質問母親:“你除了問我作業做完了沒,還會不會說點別的啊?”
這一問,讓母親頓時啞口無言。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高漲,他們急切地想要自己“說了算”。
哪怕明知道父母是出於好心,他們也會對父母時時刻刻的“叮囑”感到排斥。
所以,我決定學會閉嘴,放棄沒完沒了的嘮叨和說教:
兒子晚飯後看手機,遲遲不寫作業,我也不催,反正作業不交老師說的也不是我;
後來兒子看了一會後,就直接回屋寫作業了,雖然完成得有點晚,不過還是完成了。
睡覺晚了我也不管,他自己的作息時間自己安排。
結果第二天早上,他反而心情愉悅地跟我打了個招呼。
其實,這更像是一場親子之間的權力爭奪戰。
孩子長大了,他需要對自己的事情有“掌控感”,這才會讓他有安全感。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肯定,就會少很多反抗和牴觸情緒。
有時,“無聲”比“有聲”更有力量。
3.切忌批評與指責,學會以柔克剛
有句話說得好:
“鐵一樣的教育,最後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
柔一樣的教育,最後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
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做事衝動、容易犯錯,但他們自尊心又很強,一旦情緒受到刺激,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舉動。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急著批評,而是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有段時間,我發現兒子特別喜歡看漫畫書,因此經常寫不完作業。
有次,他看漫畫時正好被我碰到了,就在他滿臉尷尬地想要收起書時,我卻笑著說:
“嘿,你媽我上學時也愛看漫畫,你說巧不巧?這樣,咱倆做一個約定,你每天按時完成作業,我就給你買這全套漫畫怎麼樣?”
兒子輕輕“嗯”了一聲,同意了我的約定。
果然在這之後,兒子基本不用說也會按時完成作業。
04
就這樣,我經過了2個月的調整與改變,成果非常顯著:
兒子開始願意跟我主動聊天,情緒也明顯平靜了很多,再也不是那個一點就著的叛逆小子了。
學習方面也變得格外自覺,幾乎不需要我操心了。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不妨多想想“費斯汀格法則”。
他會告訴你,你對孩子不經意的一次斥責,發的一次脾氣,都有可能埋在孩子心中,在未來某個時刻爆發。
只有端正心態,不跟孩子較勁,才有機會融化孩子心裡的冰與寒,成為那個“贏得”孩子的人。
當家長陪伴孩子一起走過青春期,回望過去,就會發現,你所有的付出和改變,都是值得的。
點個“在看”,一起共勉!
*新東方家庭教育: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免費測評/免費傾訴/免費重測/半價解讀/邀請有利

6大主題,10+爆款測評0元測

全方位為你答疑解惑

當你遇到,有關愛情、職場、自我成長、親子無法解決的難題,或者內心感到困惑、迷茫、焦慮時,不妨來做下專業測評,得到相應的答案與建議幫你探索內心,成長蛻變

推理智力潛能挖掘學習力專注力專業情商職場綜合能力

等測評主題

掃碼領取測評開始全方位地瞭解自己
切記暗號
“測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