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特朗普出主意:如何對付歐盟和日本

昨天留言區說關稅戰後,中國是否降低了對稀土的管控力度,這是官方新聞:
這是5月12日下午3點的新聞,也就是釋出會的那會,也就是說中美談判後,中國對於稀土的管控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加強了。所以不要再說降低了稀土的管控力度。
關於關稅戰的結果,外面也吵得沸沸揚揚的,比較有意思的是民主黨的支持者,有些繃不住,民主黨支持者覺得中國還不夠強硬,他們認為,川普已經憋不住了,就算中國不降關稅美國也得降,為中國遺憾了一把。
咳……
昨天看評論區,有人說我十年前就看衰美元了,
我十年前根本沒有說過美元,我還專門搜了一下我知乎的回答,第一次談論美元是在2018年,也就是這個回答:
今年是2025年,這些東西屬於常識了,但是在2018年,那是第一次貿易戰的時候,那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不客氣的說,我對美國的已經屬於“料敵從寬”了,比如我說低端製造業轉移到印度,印度也不會對美國感恩戴德,看到最近的新聞了嗎?萬斯去了印度示好,特朗普宣佈調停印巴戰爭,就因為特朗普宣佈調停印巴戰爭,印度幹了什麼?
是的,印度對美加了關稅。
印度網際網路對於特朗普宣佈調停印巴戰爭,注意,特朗普只是口嗨一下,就激發印度人強烈仇恨,外網印度人對美國那種刻骨仇恨,讓現在的印度政府不得不搞出點姿態。
就這還指望印度倒向美國?
沒錯,我看衰美元,但是不要認為我是看衰美元匯率,匯率是匯率,美元是美元,這是兩碼事,匯率是否上漲或者下跌,那是炒匯那幫人的事,和鍵政沒什麼關係。日本經濟最強的時候,匯率是高是低難道沒有常識嗎?
不過馬上要引來一個問題,在中美談判完了以後,美歐,美日的談判如何
美歐談判
在中美談判後,特朗普立即開始飆了話:
“歐盟是所有貿易伙伴中最難對付的一個,他們的行為非常惡劣,在許多方面甚至比中國更難應對。美國才剛剛開始與歐盟打交道,相信對方很快就會讓步,因為我們掌握著所有的籌碼。”
此後,又有訊息傳來
根據報道:和歐盟的談判並不是特朗普的優先事項。特朗普需要快速的取得突破,因此會先和容易談判的談,比如說日本。
我之所以支援中美談判,主要是因為新聞的這一條:
布魯塞爾上週提出了一系列潛在的讓步——包括放鬆監管和共同努力遏制中國的生產過剩——並威脅說,如果談判陷入僵局,將對價值 950 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徵收關稅”
也就是說在中國前線和美國對峙的時候,歐盟不幫忙就算了,還企圖以中國的利益為代價,向美國討要好處。
我在微博上一直對歐盟沒有什麼好詞,這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從貿易戰一開始,歐盟就藉著貿易戰的名義,持續的不斷的對中國要這要哪。好像美國對全世界的貿易戰,都是中國一家在扛似的。
5月2日,TikTok因資料保護問題被歐盟監管機構罰款5.3億歐元
5月4日,歐洲航空安全域性計劃取消原定於今年為中國商飛的C919飛機頒發適航證的安排。根據EASA的宣告,C919飛機要獲得認證,還需要等待3到6年時間。
這個狀態不能任由它發展下去,不能讓其他國家以中美貿易戰來損害中國利益。
既然要談判,看看各方的籌碼。
日本籌碼:日本籌碼比較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拋售美債,而美國對日本的籌碼就太多了,從政治到經濟到貿易,幾乎全方位的都能干涉。
日本手握的美債籌碼特殊就特殊在:這個籌碼必須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使用它。
簡而言之:在美債波瀾不驚的時候,威脅拋售美債實際上沒什麼用,市場會直接吸收美債,而且日本自身也會受到損失。但是美國如果甩出籌碼來,日本是根本無力抵抗的。
不過讓我覺得比較驚訝的就是:在中美談判談完結了以後,十年期美債收益率截止到我寫稿子的時候,只有微微的下降,現在依然為4.4472%,下降幅度太小,這麼大的利好,美股都爆發了,美債收益率依然壓不下去,說明美債的問題比想象的要嚴重。
所以日本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要找準時機,迅速達成談判。
歐盟籌碼:歐盟體量大,相對於籌碼更多,外加上歐盟在美國的遊說能力不是日本可比的,又是白人國家,特朗普如果真的對歐盟下手,有很多阻力在。
舉個例子,美國的科技公司不少在歐盟有重大利益的,不管是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等都是如此,歐盟如果發狠,針對於這些企業來個司法調查,或者發起反壟斷訴訟,或者造個法專門針對於這些企業,以目前這些企業在美股裡面的份量,美股也要吃不了兜著走。
美國籌碼:美國籌碼當然是最多的。日本和歐盟在安全問題上嚴重依賴美國,這次陣風現大眼,充分說明了歐洲防務獨立的不可靠性,日本更不用說了。
美國本來可以贏得更多,主要是犯了錯,核心錯誤在於:優先針對於中國。
正如我2018年所寫的一樣:實際上真正為美元背書的錨是中國商品,當對華高關稅後,貨物停運,特朗普很快就撐不住了,從關稅戰到現在壓根沒多少天,中國對美出口的商品不是奢侈品,不是LV包包,不是賓士寶馬的汽車,而是實實在在的日用必需品,這些商品美國人買也得買,不買也得買,不存在選擇。
而如果對華緩和了,美國一口氣緩過來,那情況不一樣了,我們看一看:
日本對美出口的商品:
汽車,摩托車以及零部件,佔了34.45%
鍋爐,工程機械等,佔了21.13%
電子元件,電池,家用電器等,佔了10.70%
光學與醫療儀器,佔了5.32%
其他未分類,例如化工特殊類別商品,佔了7.05%
歐盟對美出口商品包括:
汽車以及機動車,佔比41.6%,主要是德國品牌(大眾賓士寶馬),德國汽車對美出口佔了歐盟整體汽車對美出口的73%
化工產品(含藥品):27.6%
其他製成品,20.8%
另外還有石油等相關製成品,佔比較少。
如上,無論是日本還是歐盟,其汽車和機動車對美出口佔的是大頭,這一塊其實非常容易抵消,簡單:只要美國肯放中國汽車進去,無論是歐盟還是日本,至少要脫層皮。
即便是不肯放中國汽車,只要允許美國公司和中國公司合作建廠,掃除政策性障礙,單單於此,就能給歐盟和日本巨大的壓力。
甚至不需要實際做,只需要威脅一下,比如說對外訪華說對華汽車談判什麼的。實際上美國的汽車公司不但不反對和中國合作,反而一直積極促成合作,無論是老勢力的福特,通用,還是新勢力特斯拉,對於中美汽車合作一直持有相當積極的態度,反對的阻力一直來自於政界。
這是其一。
其二是對於歐盟完全可以分化處理。對美出口的大頭實際上是德國。
這是最近德媒的新聞:
說起來這是德國人的短視:
俄烏戰爭爆發前,德國進口的天然氣裡面,55%來自於俄羅斯。
石油,30%到35%來自俄羅斯。
硬煤佔比50%。
而天然氣又佔了德國能源總消耗的25%
一般人類的認知是:能源如此依賴於俄羅斯,那麼俄羅斯的問題就應該是德國的問題,俄羅斯的擔憂就應該是德國的擔憂。
美國對中東石油依賴遠遠沒有德國那麼大,只是中東的石油波動會影響全球的石油波動,所以美國過去一直積極干涉中東問題。
德國錯誤很明顯:
如果德國沒有能力干涉北約東擴問題,那麼德國就應該積極尋求其他石油來源。
如果德國決定了依賴俄羅斯能源,就必須積極干涉。
同時德國應該儘可能的延續核電,以防萬一。
結果德國是既沒有能力約束北約東擴,又沒有能力約束俄羅斯,還把自己的核電給廢了。
而現在德國又面臨單方面依賴美國能源的問題,人說吃一塹長一智,我看德國人是完全記吃不記打。
如果特朗普夠腹黑,就用能源問題掐德國脖子,德國能怎麼著?
還有一個是針對於歐盟內部的政客。
我這麼說:歐盟政客其愚蠢,難以想象,我以前老覺得馮德萊恩這種人都能當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沒人才了?
直到我看到了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婭卡拉斯。
德國前副總理哈貝克曾經在德國能源短缺的時候說:德國人洗澡不要超過5分鐘,只需要清洗身上四個部位就行了。
而且上一屆的德國政府,在明知道德國能源短缺的前提下,在臨走的時候,炸了德國僅僅執行六年的煤電站。
如此愚蠢的哈貝克,但是隻要和卡婭卡拉斯一比,哈貝克都顯得英明神武了。
有鑑於此,我覺得特朗普可以從這些政客下手。
特朗普應該達到目的不是別的,是“解決美國目前的國債問題”。
核心要素是:依賴中國製造,逼迫盟友答應條件。關稅加起來,然後利用中國的商品對歐盟和日本進行消耗,只要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即可。
當然,我對特朗普不抱什麼期望,就他這段時間表現的外交手腕我只能表示無語,只是看個樂子罷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