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大疆“天空之城”
點選封面,購買雜誌
特輯:產業興城
Feature: Industry-Driven Urban Development
<<< 編者的話
Editorial
在城市轉型的浪潮中,產業園區已悄然突破傳統工業集聚的單一角色,躍升為驅動城市經濟躍遷、科技革新與空間演進的核心力量。從“生產車間”到“創新中樞”,從“功能孤島”到“城市共生”,當代產業園區不僅是產業升級的載體,更是城市生活的映象與延展。縱觀全球,諸多城市的崛起皆與產業園區的繁榮密不可分,印證了產業園區在賦能城市發展中的戰略價值。
本期特輯以“產業興城”為主題,探討如何以設計為紐帶,構建既滿足產業迭代需求,又能與城市生態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園區。我們試圖展現產業園區的多重維度:它不僅是生產要素的集聚地,更是創新生態的培育場、城市活力的催化劑。在規劃層面,功能複合與動態適應成為關鍵—既要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協同,又需平衡生產、研發、生活與生態空間的關係;在建築層面,產業園區的形態正從同質化正規化轉向靈活適配,透過綠色技術、企業文化與人性化設計的結合,塑造兼具效率與美學的產業空間。
產業與城市的共生,本質上是人與空間的共生。我們期待透過本期內容,激發行業對產業園區設計的重新審視—不僅關注其經濟效能,更重視其對城市文化、社會網路與生活品質的深遠影響。願這些探索與實踐,能為中國城市的產業升級與空間轉型提供更多靈感與可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建築實踐

建築評論 Architectural Review
轉型中的城市:
產業建築如何塑造城市未來
馬丁·海茵
可持續產業空間設計探索與實踐
王浪、張英新
森林中的會議中心——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設計實踐
莊凡

實踐 Practice
大疆“天空之城”
福斯特建築設計事務所
阿里巴巴北京朝陽科技園
NBBJ /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科大訊飛AI總部園區(一期)
line+建築事務所
“超級細胞體”與未來辦公空間的融合
孟凡浩
粵港澳大灣區高效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
海茵建築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
梁溪醫療器械產業園
上海聯創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有關工作室、城市更新設計研究院
形式追隨生產——以梁溪醫療器械產業園為例
陳偉鵬
深圳瑪絲菲爾總部大廈Architecture Van Brandenburg
匠造磚瓦間
魏巍
西奧電梯產業園區
goa大象設計
小米超級工廠
weico建築事務所
泰瑞國際園區(杭州)
milanesi | paiusco
龍璟文創(江蘇)產業園區
上海潘冀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
生命谷(國際)生物工程創新中心
華通設計顧問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生物醫藥前沿產業創新中心(一期)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物 Figure
<<<施道紅
SHI Daohong

施道紅,FTA中國區合夥人,TOP研究院發起人,科創社群設計專家,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可持續城鎮化發展領袖班”客座教授,清華力合培訓講師,美國WELL CITY全球聯合主席,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創新實踐評審專家。
作為資深科創園區及辦公設計專家,施道紅主持過數百個科創社群的設計,參與了3個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中的專案設計和大量世界500強企業的辦公空間設計。主持的完成或在建的專案包括:上海科創源、上海靜安國際科創社群、長三角G60科創之眼、上海中建智慧天地、上海海立方科技園三期、上海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園、蘇州新建元數智灣ESG產業創新中心、蘇州BioBAY四期、蘇州BioBAY六期等一系列國內重大專案。設計作品曾獲繆斯設計獎金獎、SRC街景設計研究類卓越獎、倫敦設計獎金獎、紐約設計獎銀獎等。
“在產業園區的未來發展中,傳統的‘空間+物業’模式正逐漸被‘場景+運營’模式替代。這一轉變不僅是物理形態的升級,更是認知方式的重塑。園區不再僅僅是企業的容器,而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生態系統,為創新者、企業家和科研人員提供高效、靈活的環境,推動產業叢集的形成。
未來最成功的園區,不是那些擁有最多建築面積、最高容積率的專案,而是那些能夠真正理解產業創新需求,提供極致辦公體驗和高效科技生態的‘超級園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