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賽馬”

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蘇州高新區”),作為蘇州兩大新城,雙星競速,爭先恐後,猶如“賽馬”。
放眼全國,像它們一樣高水平、高質量的“賽馬”並不多見,而最大贏家,當屬蘇州。

同一天加碼搶人

近日,江蘇人口零增長的訊息引起廣泛關注。
據江蘇315日釋出的最新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江蘇省常住人口8526萬人,與上年末持平,為近年來首現零增長
出現這一狀況,省會南京需要加大馬力,有“最強地級市”之稱的蘇州也需要加大馬力,但其實,“搶人”早已是一種共識。
江蘇統計公報釋出的前一天,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同一天釋出相關政策,加碼搶人。
從蘇州工業園區來看,截至2024年末,園區大專及以上人才總量近54萬人,人才密度達59.0%,較上年上漲2.6個百分點。
314日釋出的《“園夢未來”蘇州工業園區青年人才創新創業行動計劃(2025-2027)》表明要繼續搶人。
這份計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新增青年人才20萬名以上、新增在蘇高校畢業生園區就業人數3萬名以上,並聚焦就業服務、見習實習、就業保障、創業支援、創新支援、安居保障、子女教育服務以及線上服務總入口等多個維度。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政策支援體系很有層次。
首先,就業服務方面“門檻”較低——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應屆畢業生,若符合條件,去園區求職時不僅能領取最高2000元的一次性面試交通補貼,還可免費入住青年人才驛站長達14天,並獲青年消費體驗禮包。
而且,見習、實習環節均有補貼——每年提供不少於2000個見習崗位,見習基地按當地最低月工資標準發放補貼,對於見習期滿留用的學員,給予2000元額外就業補貼。實習補貼中,本科生每月800元,研究生每月1000元,特定高校的研究生更可提升至每月2000元。
其次,在就業保障層面,應屆本科、碩士、博士畢業生分別享受每月800元至1500元的安家補貼,連續發放3年;應屆博士畢業生可獲12萬元生活補貼,在站博士後每年有6萬元補貼,出站留園工作還能得到30萬元購房補貼。
第三,對於創新提供高規格支援——對產業鏈重點企業引進的頂尖青年人才,可直接認定金雞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綜合補貼。
同時,對遊戲動漫、數字文娛、新媒體、短影片直播、網路視聽、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重點企業引進的青年人才,優先推薦申報金雞湖文化人才和上級宣傳文化人才計劃,最高給予100萬元的人才綜合獎勵。
而從蘇州高新區來看,截至2024年末,區內各類人才總量達33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5.3萬人。它還定了一個“小目標”,3年內,將力爭新引進各類創新型人才15萬人以上。
314日,高新區釋出人才房票補貼政策,符合條件者可獲得7萬至200萬元不等的購房補貼。
和蘇州工業園區上述政策一樣,這套補貼政策也頗有層次:無論是在本區申報入選區級及以上人才計劃的,還是在本區就業創業的全日制大專(高階工)及以上人才,甚至是意向來(留)蘇州工作的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在校生,都有機會申請。
補貼標準人才層次劃分,區頂尖人才(團隊)最高200萬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含在校生)25萬元,全日制本科生(含在校生)10萬元,全日制大專生(含在校生)7萬元等。同時,在購房和貸款方面還有優惠政策。
註明“含在校生”,政策輻射範圍又擴大了一些。
就同日釋出的政策來說,蘇州工業園區成體系,蘇州高新區有側重,都是從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因而各具吸引力。

一同競逐人工智慧產業

吸引人才,目的是為產業升級、科技創新提供支撐。
這也是兩大新城向前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蘇州工業園區來看,其成立於19945月,數月後,首批外資專案簽約,包括韓國三星、美國BD、日本百佳等14個專案,總投資8.7億美元。
此後30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3個“超萬億”———累計實現稅收1.09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
從蘇州高新區來看,其於1990年啟動開發,30年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十年,累計引進外資專案達1500多個,外商投資總額200億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均列全國高新區前三位;第二個十年,GDP突破800億元大關,工業總產值突破2500億元大關;第三個十年,累計引進“中字頭”“國字號”等科研院所上百家。
蘇州兩大新城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新城發展的重中之重。
其中,人工智慧產業深受重視。
早在2017年,蘇州工業園區就成為全國首個明確提出聚焦人工智慧領域,並出臺專門政策予以鼓勵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9年,蘇州市政府釋出《蘇州市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整合人工智慧產業的優質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將蘇州市打造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人工智慧產業創新創業高地。
影響更大的是,2021年,蘇州市開始根據各區優勢進行創新引導。
這一年,蘇州市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根據《蘇州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蘇州試驗區以蘇州工業園區為核心先導區,著手構建“十全十美”產業發展格局。
拆解“十全十美”,便能體會到蘇州“賽馬”的意味。
具體而言,蘇州麾下,姑蘇區聚焦智慧文旅、數字消費,吳中區聚焦機器人+人工智慧,吳江區聚焦算力產業、智慧裝備與機器人,崑山市聚焦先進計算、智慧製造等。
蘇州工業園區聚焦大模型、工業軟體、機器視覺、語言計算、具身智慧,蘇州高新區則聚焦機器視覺、智慧醫學工程。
對於“賽馬”,今年2月,《蘇州新聞》發文直呼:“蘇州‘十小虎’向來善於搶抓機遇,勇爭第一,在AI發展浪潮中更是你追我趕。”
再細看兩大新城的分工,“賽馬”意味也夠強——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都要聚焦機器視覺
這是因為,在機器視覺領域,二者都聚集了多家領先企業和研發機構:前者有基恩士、康耐視、西克、國科資料等,主要依託外資和成熟產業鏈,聚焦高階應用;
後者有天準科技、長光華芯、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等,主要側重國產技術突破與標準制定,培育本土企業成為行業標杆。
蘇州兩大新城在機器視覺領域的佈局邏輯,其實大致上延續了兩大新城整體的發展模式,這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在蘇州全域性規劃中協同發展,和其他“小虎”一同發力,競逐人工智慧產業。
錨定前沿產業,內部賽馬,協同發展,蘇州收穫頗豐。
據《蘇州新聞》報道,經初步統計,蘇州聚集人工智慧核心企業667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超2100家,2024年,全市人工智慧產業實現營收2362億元,增長超20%
另外,《中國城市人工智慧發展指數報告(2023-2024)》顯示,蘇州躋身前五的唯一地級城市,且在前五城市中,優勢人工智慧企業比例唯一超過60%

不要低估蘇州

1992年,李光耀考察蘇州,回程時,問了時任蘇州市市長章新勝一個問題。
章新勝回憶:“那我就送他(李光耀 )到站臺。他噔噔噔三步上了火車,沒想到,剛一轉身又噔噔噔三步退下火車,(問)蘇州有機場嗎?”
章新勝來不及細想,直接回答:“蘇州到虹橋機場是60公里。”李光耀應了一聲,轉過身像是有所思考,接著又上了火車。
蘇州沒有民航機場,沒有“勸退”李光耀,中新合作拉開序幕。這些年,蘇州工業園區從起步到快跑,成就了3個“超萬億”的傳奇,也推動蘇州不斷登高。
如今,大力投入前沿產業的蘇州工業園區正在重塑自身,透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釋放更強勁的發展動能。
一同“賽馬”的蘇州高新區亦是如此。
整體看,蘇州已初步形成涵蓋人工智慧基礎層、框架層、模型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正在加速AI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打造多方共贏的產業生態。
背後的“底氣”是,2024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4.7萬億元,擁有1.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6個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覆蓋35個大類、171箇中類、516個小類,較發達、完備的工業體系為人工智慧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進一步來說,AI+製造業”蘊含著產業躍遷的星辰大海。
這樣的蘇州,誰能低估?
 —— · END · —— 
No.630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西門忘我
作者簡介:前媒體人,現自由撰稿人。
參考資料:商業就是這樣,《城市就是這樣08| 蘇州的兩大新城之爭》;蘇州新聞,《蘇州,憑什麼“AI”了?》;證券日報,《兩大國家級開發區“放大招”搶人才 最高補貼200萬元!》;奔流財經社,《蘇州人形機器人“外出打工”的背後,是最強的市的一場AI突圍》。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