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師季·張淞豪專訪|用“會呼吸的景觀”,為城市留白

「Masters Series of Xi'an City|西安大師季」是城市客廳 x ArchiDogs聯合出品的大師系列專訪,透過與建築大師深度交流,傳達建築與城市公共空間對於區域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為西安“城市封面”的先鋒專欄,「大師季」聚焦大師精神,打造一個集文化、藝術、創新於一體的高階平臺。在這裡,我們與多位國內外的知名建築師對談,探討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建築叢集的發展模式和實踐經驗,以及如何將絲路文化的影響力融入到城市的發展中去。
作為“雙中心”的核心承載區,絲路科學城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現代化的投入,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人居環境質量。我們將以西安“城市封面”學術年作為契機,承載大師精神,共建文化高地,打造西安新名片,向全球展示西安的文化魅力和城市形象。
張淞豪,水石設計合夥人,擔任水石景觀總經理職位 。從業近 20 年,期間主持的專案曾獲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科學技術獎 、 ASLA 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綜合設計類榮譽獎、IFLA Asia-Pac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wards、World Landscape Architecture世界景觀建築大獎等國內外榮譽 。
張淞豪大師在城市更新、 精品住宅 、 商業辦公等領域均有深入研究。設計方面始終倡導設計創造價值堅持設計解決需求。同時積極致力於市場化景觀設計思考推動情景化、功能化和科學化的景觀設計使人與自然相融共生 。
作為西安高新區“三次創業”的主陣地,絲路科學城以全新的科技與資訊之路開啟新時代的“絲綢之路”,成為古今交融描繪新時代下的西安城市封面。位於絲路科學城核心區的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是西安“三河一山”綠道總體規劃中的示範性專案。
本次“大師季”對談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專案主持設計師、上海水石景觀設計公司總經理張淞豪。
什麼是“會呼吸的景觀”?如何透過景觀設計同時滿足生態治理與市民活動的不同需求?
在張淞豪眼裡,西安的魅力在於“舊”與“新”的動態平衡,厚重的歷史文化與日新月異的高新產業發展相得益彰。
對西安這座城市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對西安的理解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去西安讀書之前,我只知道西安是座古城。當年,坐了一夜火車到達西安,從車站出來後到北大街,沿街的城市形象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舊”。但是現在看來,這種“舊”反而是一種時尚。城市中保留著“舊”的建築遺產,“舊” 的街巷尺度,以及“舊”的色彩與質感。在傳統街區景觀中,我們能感受到設計者對街區在地文化的保護,對西安特色的強調。 
西安城牆 圖源網路
與“舊”相對的是西安印象中“新”的部分。我們所參與的絲路科學城,就是以新的思維方式在新片區的城市開發,採用新的城市尺度、新的建築空間和新的形式語言。更重要的是,絲路科學城創新的發展是建立在對舊有文化包容的基礎之上。 
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發展規劃

概括地說,西安的歷史文脈一直延續至今,“舊”的遺產保留得非常好;西安發展的“新”,在於融合“舊”的包容狀態。

“會呼吸的景觀” 這個理念一方面強調對人在場所中情感體悟的重視,致力於塑造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關係;另一方面,它關注景觀的全生命週期,側重於對專案全過程的策劃。
在景觀設計裡面,如何去實現“呼吸”的概念?
“會呼吸的景觀”是水石景觀這幾年一直在踐行的設計理念,最主要的出發點是觸景生情。一個地方的尺度、材料、光線,都可能觸動人的記憶,並聯想到過去經歷過的場景和事物。這種聯想是人與場地產生了情境上的關聯和共鳴,就是我認為對自然“體悟”的延續。
作為景觀設計師,我最關心的是當專案建成之後,市民進入到場地能感受到什麼樣的狀態。這需要景觀設計師在專案的現場身心投入地體驗,尋找將來可能產生的情境。
以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為例,它最大的特徵就是保留了現場比較“荒野”的狀態。曾經到過樑家灘的市民會感覺“這裡變了,但又沒變”。其中的“變化”,在於這裡成為市民公共活動的空間;而“不變”,在於場地中保留的原生野趣,是對過往情境的延續。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 © 水石設計
如何定義景觀設計中的場所精神,以及人與自然、 場地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景觀專案中,人、自然、環境與場地這些元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這幾種關係達到某種特定情境時,才會與生活產生關聯,令人觸景生情。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專案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設計了很多自以為可以打動市民的“網紅打卡”點,但這些節點只是我們想象出來的功能定位。設計師不應該想象生活。
真正讓人與場地產生生活關聯的是空地和草坪。比如“這塊是給寵物的場地,那塊是給小朋友和老年人的場地”。但實際的使用情況會與設計師的設想發生偏差。設計師永遠無法“設計”生活,只能引導生活。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 © 水石設計
您的幾個不同階段的代表作品“長春水文化生態園” 、“白鹿原西坡景觀設計”和“灃河梁家灘公園”都獲得很多獎項和業內認可,這些專案延續了怎樣的設計手法? 
設計師在多年實踐中積累經驗、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設計思維與方法,並延續到新的專案。上面的三個專案屬性各不相同,但都沿用了一貫的設計邏輯,分別解決了專案背後的三個不同問題。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是一個工業遺蹟保護和改造專案,讓城市中荒廢數十年的工業遺蹟“活化再生”。我們解決“再生”的方式是植入新功能,對老建築群落進行修繕修復,另一方面,將工業遺蹟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為市民提供戶外休閒的綠色生態空間。
長春水文化生態園 © 水石設計
白鹿原西坡棧道專案的設計出發點是文旅開發。經過精心設計的棧道系統基於專案地形400米的高差特徵,將各個景點串聯起來,帶來交通的通行,未來可以提升參觀人流量,促進景區升級併產生經濟效益。
西安白鹿原西坡樹梢漫步棧道 效果圖 © 水石設計
而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設計的初衷也很簡單。絲路科學城的新城區發展迅速,隨著產業的發展,居住人口也在不斷增加。梁家灘公園作為戶外休閒娛樂的配套服務設施之一,為市民提供戶外交流、休閒娛樂的場所;同時,它也是灃河防洪工程治理的重要生態基礎設施。
我們所做的就是迴歸專案的本質,挖掘其自身的特殊需求,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儘可能利用場地原有的景觀資源,用最低的場地介入,達成對專案“記憶點”的塑造。
設計分析推導 ©水石設計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 © 水石設計
這是“原生態的梁家灘”,不是“設計師的梁家灘”。 景觀設計團隊在滿足防洪規範、生態治理需求的同時,大膽採用“留白”的設計策略,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的濱水活動空間。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在西安的 “三河一山” 體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位於流經西安高新區的灃河中部流域,是西安市“全域治水”和“三河一山”環線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河一山” 指的是渭河、灞河及其支流、灃河及其支流,以及秦嶺環山帶共同組成的綠道網路。這是由北大的俞孔堅老師團隊做的整體規劃,基於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串聯西安中心城區和周邊新城組團,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梁家灘運動公園就是“三河一山”綠道系統中具有示範性的專案之一,踐行了總體規劃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專案承載著灃河河道改造與水質淨化等功能,同時,作為生態溼地公園,又為周邊的市民提供了一處進行戶外運動休閒的場所。
西安市三河一山環線綠道規劃總圖 ©土人設計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在防洪治理與洪水線規劃方面有什麼特色?
在防洪設計中,我們採取了“理水”的策略,去“開啟”場地原生自然的狀態。所謂“開啟”,就是將水引入駁岸系統裡,不設定硬性的渠化和駁岸。
我們希望傳達傳達“以水為友”的觀念,設定了三個層級的洪水線標高:常規防汛的“十年一遇”、第二個標高是“五十年一遇”、第三個是“百年一遇”的洪水線。將市民能使用的功能空間設定在“十年”線和“五十年”線之間的區段內,包括跑道、植物觀賞等活動設施。
設計圖 © 水石設計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在植物風貌、親生態、野趣場景的設計策略是什麼? 
 “低干預、低維護、重體驗”的景觀設計原則,最大程度地保持梁家灘原有的自然植被和生態溼地資源。區域性片區增加了一些觀賞性植物,比如粉黛子,營造“網紅”場景,滿足市民對未來生活場景的喜好和需求。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 © 水石設計
在公園建成開放後,大家發現梁家灘水系中有很多柳樹,以為是人工種植的。其實這些河道中小島上的柳樹都是自然存在的,我們只是根據柳樹需要的生存條件對周邊環境進行設計改造,順其自然打造出獨特的景觀。在滿足當代大眾對審美的需求之外,儘可能地保留了野趣。這是遵循“會呼吸的景觀” 1.0版本的理念。
我們還嘗試了“會呼吸的景觀” 2.0,即考量專案全生命週期。在設計階段,我們給公園裡預留了很多草地,並且沒有主觀地給草地賦予功能,而是給未來的使用者留下多種可能性,比如社群公園、露營基地。設計師很難準確預測專案未來使用的實際情況,所以要保留大量“留白”空間以待未來發展。這也是我個人最滿意的空間。
在公園建成後,我們去現場回訪時發現,這些草地“留白”空間的使用率是最高的,越“留白”,功能越完善。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 © 水石設計
未來,梁家灘運動公園裡的植被會生長得更加茂盛,這個專案會隨著周邊地塊的開發而慢慢成熟。
業主方對我們“留白”的設計策略和對原生植被的保留表示支援和認同。所以設計方案很容易地得以實現。設計理念得到了業主的理解和支援是很幸運的。
景觀設計師無法“設計”生活,只能透過引導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城市公共空間。在以高新科技產業發展為主體的新城建設中,景觀設計師可以為城市打造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網路,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在絲路科學城總體規劃中的定位是怎樣的?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是一個帶狀生態綠地,有效地串聯起城市綠地系統,為城市交通體系做出很大貢獻。我們在公園的各個角落設定了步行棧道,為市民從城市其它地塊進入公園提供便利。而早年間的城市規劃中,城市綠地系統會被城市路網系統打斷,比如城市快速路會把濱河道割裂,市民想進入濱水生態綠地會非常困難。
建設前後對比航拍圖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除了在之前提到的在防洪以及原生態方面的優勢,梁家灘運動公園在促進人與自然的互動方面也具有示範作用。
現階段,這個專案對周邊環境的提升、對城市影響力的提升有積極作用。透過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整個片區地產價值的提升。
從長期的視角看,這個專案對於絲路科學城的區域發展是有引領性的,專案的背景是政府作為開發主體所主導的生態環境治理。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漫長的週期,我希望專案中體現的生態理念能輻射到未來市民的生活狀態中,讓市民切實體驗到我們設計的初衷。
如果我們把視線投向國際舞臺, 基於“一帶一路”的國際化發展之路,景觀設計應該以什麼樣的身份或方式, 介入自然、歷史、文化等面向的融合發展?
 “景觀” 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用語言定義, 需要把它放在更大的範疇中考慮。我們可以在梁家灘一個片區中考慮“景觀”的意義,也可以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重新審視“景觀”。
景觀設計師在當下能做很多事:
第一個關鍵詞是“可持續”。在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從節能減排、最高效地利用資源的角度切入,這是市場前景很好的一個方向。
第二個關鍵詞是“包容性”。無論我們做什麼樣的設計,本質都是迴歸到人,服務於使用者。設計不應只服務於當下最時尚的年輕人,而需要全盤考慮不同的人群,尤其是關注老弱群體。我們的設計應當是包容的、友好的,為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做出貢獻。
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 © 水石設計
張淞豪與水石景觀設計團隊採用“低干預、低維護、重體驗”的設計原則,最大程度地保留梁家灘原有的自然植被和生態溼地資源。他們用“會呼吸的景觀”,為城市塑造具有多樣性和多種使用場景的公共空間,透過綠道規劃,聯通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網路,形成自然與城市融合的城鄉空間,使灃河成為西安高新區一道亮眼的綠軸。
設計師不是在“設計”生活,而是在為城市“留白”。漫步於灃河梁家灘運動公園,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用各種“生活場景”,描繪出的絢麗風景。
發文編輯|XZn
專欄/稽核|Mel
稽核編輯 | Yibo
主編 | Sherry 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