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華爾街見聞



華爾街見聞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戴康,歡迎來到《債務週期下的全球資產配置新策略》。
在上期《華爾街見聞對話戴康(二)》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一些關於債務週期的框架性分析,以及如何尋找價值變化拐點。本期我們將為大家介紹一些海外債務週期的案例,和如何利用債務週期來指導投資。

01 債務週期在海外國家的特徵表現

之前的課程中我們提到過泰國、美國、日本、德國,它們進入債務週期的標誌是在歷史上連續出現5-6根半年線陰線。
首先,我們關注在1994-2002年期間的泰國。在1998年的三季度槓桿率還比較高的時候,藍色線代表的泰國股市見底並保持震盪。直到2002年三季度,在槓桿率得到比較充分的消化後,泰國股市才正式確立大幅的反轉。
接下來關注圖中右側的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是一個典型的債務危機,美國的資產價格下跌,它的槓桿率回落。美聯儲和財政部聯合採取了大的QE量化寬鬆和注入資金政策,美國股市在一季度末消化完槓桿率並大幅地反轉。

我們再看日本上世紀90年代,在1993年底日本槓桿率的消化才開始回落,由於日本槓桿率比較高,股市經歷了下跌反彈調整後到達了市場的底部並震盪了很久。直到2003年,日本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得到了充分的消化後,股市才出現比較大的反轉,這是日本的經驗。
我們再看右側的圖,1999-2009年期間德國的經驗,德國經歷了兩次去槓桿。哈茨改革後,德國槓桿率回落,但整體槓桿率還在比較高的位置,直到它在次貸危機中,德國第二次去槓桿,它的居民部門和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得到更充分的消化之後,德國股市才迎來大級別的拐點。
我們看到這四個連續5-6根半年線陰線,以及它背後的債務週期和債務週期中資產價格的表現後。我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美國能快速走出債務週期?
實際上美國只是相對快速地走出了2007-2008年的次貸危機。但在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債務週期,美國花費了漫長的時間才走出。美國的經驗是,在2008年美元擁有作為世界上儲備幣的貨幣優勢,這讓美國有更大的主動權和及時性,採取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來幫助迅速走出債務週期。
這也能解釋之前的疑問,政策效果有限的原因是沒有打到痛點上。
02 在債務週期中,作為投資者應該如何配置資產


識別債務週期,擊穿底層邏輯,把握投資先機!
關注(見聞大師課)的後續分享,帶你解讀《債務週期下的資產配置“新”策略》
– E N D –

發現“分享”、“收藏”、“在看”和“贊”了嗎,還可以點選下方“寫留言”,歡迎評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