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全部刪除!香港不再使用“女皇陛下”等詞!

這兩天,港府敲定了一件大事。
香港要廢除及修改,法律條文中“殖民化”的過時條文或提述!
圖源:網路
簡單來說,就是廢除“女皇陛下”“總督”“立法局”……這些非常“殖民化”的用詞。
也就是,從法律條例方面,正式開始“去殖民化”。
眾望所歸
等等,現在香港的法律條文當中竟然還有“女皇陛下”?!
是的,而且還不少。
圈妹在這裡選兩個例子:
背叛女皇陛下
圖:電子版香港法例
襲擊女皇陛下
圖:電子版香港法例
香港法律跟女皇陛下有什麼關係?


不只是女皇陛下,還有皇室、總督、立法局、國務大臣……都是明顯的殖民痕跡。
甚至在1997年之前,一些法律程式上,因為遵循的是英國的制度,有些案件需要“等候女王發落”。
比如1985年的寶馬山雙屍案,有兩名未成年人犯罪,這兩人就需要英國女王來決定刑期。
寶馬山雙屍案震驚中外(圖:網路)
近幾年,不少議員都在提議:希望港府刪掉這些字眼,更有議員直言“等到頸都長”。
圖源:網路
時至今日,香港已經迴歸祖國27年,也早已是時候修訂了!
香港法律修改了什麼呢?
以後香港的法例中,將不再有“女皇陛下、其世襲繼承人或繼位人”。
而是用“中央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根據基本法和其它法律的規定”取而代之。
圖源:紫荊網
“總督”這種稱呼也將不再存在,而是“行政長官”。
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取代“總督會同行政局”、以“香港”取代“殖民地”、以“立法會”取代“立法局”……
有關“香港、中國沿岸、臺灣”的提述將廢除,並以“中國”取而代之!
此外,還要修改或廢除“官方”(英文文字內的“Crown”)、“英國政府”、“國務大臣”、“維多利亞”、“領海”等。
圖源:大公文匯
其實拋開這次的法律“去殖民化”之外,香港的去殖民化行動其實早就開始了!


早就開始了
以前看港劇警隊訓練新人時,最先學的三句話就是“yes sir”、“thank you sir”、“sorry sir”。
但請記住,這三句話早在2022年也已經成為了歷史!
圖:網路
現在警隊警員回覆上級,需要回答:明白,長官!知道,長官!


看似是一個英譯中的關係,但其實這也是去殖民化。
圖:香港01
和“yes sir”一起改掉的還有英式步操。
2022年以前,香港紀律部隊一直以來用的都是英式步操,走起來是這個樣子:
但香港迴歸都這麼多年了,怎麼還搞英國那套?這事一直有爭議!
圖:微博
港府也一直計劃將英式步操改為中式步操,中式步操長這個樣子:
圖:網路
兩者的具體區別可以看這裡:
圖:明報
這個解釋太學術,可能不夠直觀。
圈妹的理解是,中式步操特點是腿繃直,踢正步,想必大家上學軍訓的時候也都練過。
圖:HK01
而英式步操的特點是高抬腿、跺腳踏步,像港劇《學警雄心》裡經常有他們原地踏步的訓練。
圖:網路
終於在2022年,香港迴歸25週年升旗儀式上,香港警隊踏著中式步操進場,看似只是一個動作上的變化,實際是一個時代轉變!
而且,全港中小學都開始了,必須升國旗、奏國歌。畢竟,推行國民教育也是去殖民化的一部分。
(圖:東網)
除了圈妹上邊說到的這些,說起去殖民化,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香港法官的頭套”!


頭套要不要摘?
想必不少追過港劇的小夥伴都對這種場景並不陌生:
(圖:網路)
是的,不止港劇,香港的法官至今還在戴假髮穿黑袍!
戴假髮穿黑袍是英國法律的傳統,香港也受到影響。
其實政府沒有規定這些裝束,但是香港司法界認為這些都是法庭的莊嚴,以及司法制度獨立的象徵。
還有人認為戴上假髮能夠保證審判的公平公正!
(圖:紐約時報中文網)
就有很多網友覺得,這個假髮戴的實在沒有必要:


也有香港退休法官一針見血地指出,法官的尊嚴、審判的公正如果要靠戴起假髮來維繫,就太可悲了!
圖:堅料網
除了司法體系,還有大家最常接觸的街道。
香港不少街道是以英國皇室貴族或是總督、社會領袖的名字來命名的。
光是以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命名的街道就有八條之多,更不用說英皇、王子和公主們了。
圖:維基百科
像是皇后大道、砵甸乍街(香港第一任總督)……
還有位於中環半山的麥當勞道,西起花園道,東接堅尼地道。它是以第六任港督麥當勞爵士(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的名命名。


圖:網路
還有大家想不到的呈祥道。


看到這個名字是不是滿腦子的龍鳳呈祥:
圖:網路
其實這條路是以第二十四任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命名,只不過取自吉祥語“麟趾呈祥”。


圖:網路
除了街道名,還有郵筒。


香港的大街小巷分佈著約1480個郵筒或信箱。
有這種香港郵政統一的白色蜂鳥標誌:


圖:網路
但是,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過這樣的郵筒:
還有這樣的:
鑄有君主標記的郵筒 (圖:網路)
這種鑄有君主標記的郵筒現在只有59個,下面的標記的作用是表示建立這個郵筒時的在位君主。
上圖中“E”是Elizabeth,“II”是二世,而“G”是George 。“R”則是拉丁文“Rex” (皇帝)或 “Regina” (女皇)的縮寫。因此這兩個郵筒上的“EIIR”是指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而“GR”是指英皇喬治。
這批郵筒有些已使用逾百年,可以算文物級別,因此香港政府沒有徹底更改。
(圖:長春社)
甚至有不少年輕人專門去尋找這些郵筒拍照打卡。


關於街道改名去殖民化的提議,其實民間早有討論。
但也有人覺得這是歷史,是香港特色,是一種文化。這和司法制度不一樣,沒必要矯枉過正,應該繼續保留。
香港已經迴歸,去殖民化無可厚非,但是哪些該改?哪些該保留?你們怎麼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