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那麼長,為何只有新加坡繁榮了?

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馬六甲海峽超過1000千米,為何佔據海峽大部分地區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沒有一個港口成為世界級大港,唯獨新加坡成了世界第一中轉站,人均GDP常年位居世界前幾位?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地處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的漏斗狀,西接印度洋,東連南海,長約1080千米。馬六甲海峽寬約37千米-370千米,東南端最窄處只有2.8千米。馬六甲海峽水深約25至150米,兩岸泥沙不斷向海峽淤積,加上歷史上的沉船,淺於23米的地方有37處, 20萬噸以上貨輪不能透過。
馬六甲海峽貨物通行量,是蘇伊士運河的三倍,巴拿馬運河的五倍,每年約有10萬艘船舶透過馬六甲海峽,當之無愧世界貨物進出第一海峽。
【新加坡】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東南部,即馬六甲海峽漏斗底部的收緊處,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新加坡離赤道只有110千米左右,緯度是北緯1°17′,典型的熱帶海洋國家,常年高溫潮溼多雨,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溼度84.3%。
新加坡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0多個島嶼組成,面積735.2平方千米(2024年),大小約在我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和第四大島舟山島之間,放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可排第三十四位,比香港小,比澳門大。
【印度尼西亞】
馬六甲海峽主航道靠近馬來半島,東側的馬來西亞海岸海水深,有許多地方是天然良港。西側靠蘇曼答臘島的海岸暗礁多海水淺,不適合大型船舶停靠,印尼雖苦惱但沒辦法。 
印尼人口集中在爪哇島,人力物力資源都向爪哇島傾斜。蘇門答臘島地處偏遠,本國進出口貨物需求都不大。印尼在馬六甲海峽苦心經營,其在這一帶最大的棉蘭港,貨物吞吐量遠不如爪哇島上的幾個港口。
新加坡南方的印尼廖內群島,倒是可以興建深水港,但四周都是海洋,缺少各種資源,連淡水、電力都沒有。新加坡雖然是一個島,但島上有淡水,還可以從馬來西亞就近進口各種生活資源。
無論是蘇曼答臘島還是廖內群島,都先天不足,印尼人只能望洋興嘆,眼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馬來西亞檳城】
在殖民時代早期,英國在馬六甲海峽興建了3個港口,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合併稱為海峽殖民地。這三個地方也是馬六甲海峽最適合建造海港之地,英國人尋找建港地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幾十年後整個馬來西亞都成了英國殖民地,但其他港口的發展都不如英國最初選定的這三個。
檳城由檳島和一塊陸地組成,檳島面積295平方千米,只有新加坡四成多一點,這是檳城港第一個侷限。從航道來說,檳城所在的馬六甲海峽有點寬,檳城並非必經之地,船舶停靠這裡會損失時間和成本。
英國的海峽殖民地首府本來設在檳城,後來移到新加坡,英國人已經驗證了,作為國際中轉站,新加坡優於檳城。
海峽殖民地的首府遷移到新加坡,檳城並未立即衰落。檳城失去馬六甲海峽的核心地位,是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後。新加坡人一心求發展,而馬來西亞卻把首都吉隆坡當作首要開發城市,檳城也未能坐上大馬第二把交椅。大馬發展檳城的戰略似乎失策了,透過發展電子製造業,打造馬來西亞的矽谷,而非航運中心。
再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部分華人從檳城離開,去往新加坡等地,檳城與新加坡的差距越來越大。如今檳城華人約有65萬,僅次於馬來人,華人比例從第一到第二,側面也反映檳城與新加坡的差距。
【馬來西亞馬六甲港】
海峽殖民地另一個馬六甲港,並不是島嶼,而是在陸地上,水深不如新加坡。
明朝鄭和下西洋,曾來到滿剌加(馬六甲),這裡的人語言習俗與爪哇島接近,都信伊斯蘭教,頭目率眾臣服暹羅,一年進貢40兩黃金保平安。
滿剌加海邊多沙,氣候朝熱暮寒,田瘦谷薄,人民多駕獨木刳舟在近海捕魚為生。滿剌加地處要衝,大明海軍艦隊不止在此停泊,還建寨樓,設倉庫儲存錢糧百貨,將錢糧囤放在內,回航時只等南風正順便開拔返航。
為了穩固這個海外據點,明朝封滿剌加的頭目為國王,賜銀印冠帶袍服,還助其建碑修城。其王挈妻子赴南京朝謝進貢,大明又賜海船令其回國守土。馬六甲至今還有三寶山、三寶廟、三寶井等鄭和紀念物,如今馬六甲華裔眾多,達到總人口的四成,也是因明朝海軍所賜。
馬六甲港這一段海峽,寬度比檳城那一段窄,但靠吉隆坡太近。相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馬來西亞人口主要就集中在馬來半島,還能輻射中南半島其他國家,貨物消化能力大得多。但吉隆坡也在馬六甲海峽旁不遠,資源同樣傾斜到吉隆坡。
圖-檳城、吉隆坡、馬六甲的位置
馬來西亞在馬六甲海峽有檳城、吉隆坡、馬六甲港,各自分散了實力。而且馬來西亞還在吉隆坡與馬六甲之間,又找到一塊好地,正在興建皇京港。皇京港的定位,是要取代新加坡,成為馬六甲海峽第一海港。皇京港能不能取代新加坡另當別論,馬來西亞在這一帶的港口,似乎互相分散了實力。
【新加坡華人為主導】
在殖民時代下南洋的華人中,很多人來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更是一個華人聚居點。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其南洋分會就設在新加坡。
新加坡人口約592萬(2023年),公民和綠卡約407萬,華人約佔74%,新加坡曾是英國殖民地,所以行政語言是英語,國語為馬來語,官方語言為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新加坡華人的普通話口語水平,比我國南方部分人要標準,與我國遊客交流沒問題。
與東南亞民族相比,華人普遍吃苦耐勞,聰明機智,新加坡的管理水平也是世界一流。新加坡歷任總理都是華人,比如李光耀(1965年-1990年)、吳作棟(1990年-2004年)、李顯龍(2004年-2024年)、黃循財(2024年至今)。
新加坡沒有石油儲量,卻有世界最先進的煉油廠。波斯灣的原油運到新加坡,大部分是轉運到其他國家,但也有一小部分會在新加坡進行冶煉,產出汽油等民用能源轉運到一些不方便煉油的地區。新加坡彈丸之地,不但一直在填海造陸,也在地下修建規模龐大的儲油庫,儲量足夠新加坡全國使用一個月。
新加坡不只是中轉站,金融行業全球領先,新加坡是除倫敦、紐約外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國際貨物吞吐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這些都是馬來西亞不具備的。
新加坡人均GDP是中國六倍左右(2023年),而中國GDP總量全球第二,新加坡60%的貨物吞吐與中國有關,可以說華人奠定了新加坡的地位,中國成就了新加坡的繁榮。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地圖帝,左圖右史,歷史地理不分家,每篇都是地圖盛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