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寫完《新馬調查報告》後,覺得自己對新加坡這個國家的形成史,介紹得不夠詳細,心裡頭愧疚得很,一直打算單獨補一篇,幫大家順順腦子。
在開始講述新加坡這個國家的故事之前,我推薦大家先看一部,新加坡2016年拍的冷門佳作電影《我們的故事》,這是一部拍得極為樸素的電影,很有中國1990年電視劇《渴望》那股老派味道,能很好地幫助那些對新加坡一無所知的人,對這個國家的理解打個底,這樣讀下面的文字時會更容易理解一些。
後面我講述新加坡的歷史時,會引用一小部分電影裡的內容做參照,方便大家更容易消化這段往事。
但如果實在不想看也沒關係,因為我們的文章主打一個通俗易懂嘛,我要是不能把事情來龍去脈講清楚,早被讀者砍死十幾回了。
下面進入正題。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小的島,小到東西僅50公里,南北最寬僅25公里,一腳油門就到底了,在東南亞常年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小漁村,歷史上沒有任何存在感。
這個島跟馬來西亞之間隔著一個柔佛海峽,但這個海峽也超窄,僅寬1.2-2公里,長53公里,水性好的能直接游過去。
以前這個小漁村,就是東南亞各個王朝的邊角料,沒人多看一眼。新加坡被啟用是因為英國人19世紀跑來殖民,英國人是殖民專業戶,看人看地方眼光賊毒辣,1819年,萊佛士爵士跑這瞅了一眼,就發現這地是馬六甲海峽咽喉要道,便在這開埠做買賣,立起第一個字頭。
新加坡現在還有許多廣場、書院、醫院、酒店都叫萊佛士,都是為了紀念萊佛士才這麼取名。
新加坡這個名字源於梵語“Singapura”,意思是“獅城”,這完全是個誤會,是1299年一個蘇門答臘王子跑這來溜達,看到一種他誤以為是獅子的動物,才取了這個名字,“Singa”是獅子的意思,“pura”是城市的意思,所以新加坡簡稱獅城,他們才會造一個會噴水的獅頭魚尾像作為城市核心景觀。

注意“新加坡”源於梵語,而蘇門答臘就是今天的印尼,說明以前東南亞這一塊曾被印度文明輻射,但後來印度影響力衰落,就連梵語到今天,印度全國也就只剩1萬多人會說。
權力討厭真空,重新輻射這塊地的是到處做生意的阿拉伯人,他們從11世紀開始,一邊做買賣,一邊帶來了伊斯蘭教,花了400年,才搞定了大片東南亞島國。
上千年搞下來,東南亞島國現在大部分都成了穆斯林,只有中南半島上的泰國、緬甸等信佛,菲律賓因為西班牙人殖民才信了天主教,以前菲律賓大部分地區也是信伊斯蘭教,是西班牙人強行扭過來的。
西班牙那邊被穆斯林征服過,跟伊斯蘭算是血海深仇,沒成想繞了大半個地球跑來菲律賓,又撞著世仇在這傳教,那還得了,西班牙直接對菲律賓中北部異教徒展開屠殺,麥哲倫就是在傳教時,跟當地土著火拼被砍死的。
如果不是西班牙人突然插一腳,現在的馬來人將全部是穆斯林。
英國人在新加坡開埠後,需要人手幹活,於是本地的馬來人、下南洋的華人、英國人走到哪帶到哪的最佳雜役印度人,一起彙集到了新加坡。
華人和印度人不用介紹,馬來人估計有部分讀者不熟,他們就是東南亞的主要人種,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汶萊這些國家,主要都是馬來人,馬來人不是東南亞原住民,但他們佔地佔得早,人又多,相對於華人來說,也可以簡單粗暴地預設他們就是原住民。

馬來人標準長相
我們常常聽到東南亞種族衝突,主要就是馬來人和華人的衝突。
後面也正是因為這種衝突,才迫使新加坡成為獨立國家。
我們都知道東南亞大部分島國,馬來人都佔多數,華人佔少數,最多的馬來西亞,華人也僅佔21%左右,為啥新加坡華人佔比就高達76%?為啥在東南亞各國裡這麼特別?

其實道理很簡單,新加坡原本是一塊沒人要的小破島,是馬來人嫌棄的荒地。
馬來人以前建立的王朝,都把國家建設重點放在馬六甲這座城市,畢竟那邊在馬來西亞本土,運送物資啥的更方便,馬來人以前更側重檳城和馬六甲,新加坡一直荒在那。
所以我2025年去馬來西亞調研時,只見到馬六甲那邊還有一些古城,還把馬六甲帶成了旅遊城市,就因為這地方是他們古代基建核心。

鄭和來到馬六甲時,這裡當時叫滿剌加,文獻記載這裡“朝熱暮寒、田瘦谷薄”,大家靠駕著木刳舟到近海捕漁為生,當地話事人打不過暹羅,每年向暹羅上交40兩黃金保護費,才保得這一方平安。
鄭和還在馬六甲建了寨樓,設倉庫儲存錢糧百貨,所以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廟、三寶井啥的,一些明朝將士,還在馬六甲生下一堆娃,這些娃後來就變成了馬來西亞今天,不會說中文的峇峇孃惹人。
新加坡以前不受重視,還有個原因,是當時荷蘭人掌握的香料航線,要把印尼香料群島(馬魯古群島)所產的香料運到歐洲,走的是香料群島、爪哇島、巽他海峽、好望角、歐洲這條航線,這條路線的關鍵點是巽他海峽,冷落了馬六甲海峽,所以也沒新加坡啥事。

總之,新加坡以前就是個毫無存在感的小破島,以至於英國人剛到新加坡清點人口時,發現上面僅僅有120個馬來人,和30個華人。
英國人跑去殖民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因為拿破崙突然崛起,在歐陸把荷蘭給打得稀碎,英國趁荷蘭顧不過來,趕緊搶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準備以此為跳板,經營面向中國的茶葉生意。
荷蘭很生氣,但打又打不過,只能忍氣吞聲接受英國人提出的《英荷條約》,兩國約定以馬六甲海峽中線為分界,北邊是英國的,南邊是荷蘭的,再準確點說,新馬歸英國,印尼還是歸荷蘭。
英國人殖民香港是1841年,而正式殖民新加坡是1824年,比香港早17年,新加坡是英國第一個面對中國政府的貿易站,主要經營茶葉和鴉片。
新加坡華人多,是英國刻意吸引中國商人的結果,他們給華商開出低稅政策,吸引福建和廣東的中國商人來這投資、建倉庫、做買賣,1824年這裡才3317個華人,到1836年,新加坡已迅速增長到13700名華人。
英國人1841年拿下香港後,新加坡本來沒用啥了,畢竟香港離大陸近得多,但他們命好,1850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世界船隻再也不用萬里迢迢跑好望角了,他們從地中海直接進入紅海,再進入印度洋,再走馬六甲海峽路途最短,荷蘭人控制的巽他海峽,只能在廁所裡抱著馬桶哭暈過去。

英國船隻經過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阿拉伯海到達印度,再從印度經馬六甲海峽進入中國南海,最後到達中國,這一路剛好把英國、印度、中國三大貿易節點串在了一起,棉花、鴉片、茶葉、絲綢生意做到飛起,英國人吃肉,新加坡人喝湯,使本來要被香港替換掉的新加坡,又重新解鎖了新功能。
那馬六甲海峽那麼長,明明還有檳城和馬六甲這兩個競爭對手,憑什麼最後只肥了新加坡港?
因為後面人類造出來的船隻越來越大、吃水越來越深,馬六甲港因為泥沙淤積,無法停泊大型船隻敗退;檳城則是因為所在區域海峽較寬,去檳城並非必經,船舶在這停靠會損失時間成本而敗退;而新加坡擁有天然深水港,又是必經之地,所以大夥最後都放棄了馬六甲和檳城,選擇在新加坡停泊。
港口生意這麼好,廣東和福建的華人老闆們忙不過來,又把老鄉們拉到新加坡幹活,這樣錢生一、一生二、三生萬民,新加坡的華人就越來越多,變成了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地區。
還要特別提一下這些華人的組成,目前新加坡的華人,閩南人後代仍佔40%、潮州人佔20%、廣府人佔20%、客家人佔10%不到。
看過《福建:向海而生》這篇文章的讀者們,應該記得潮汕人其實就是閩南人,所以事實上,新加坡華人就是一個以閩南人為主、廣府客家人為輔的華人群體。
所以在電影《我們的故事》裡,裡面的華人家庭,講的一口閩南語,不過電影裡叫福建話。
清末民國天下大亂,這些人也是沒飯吃才逃往南洋,大部分都是社會最貧苦最貧苦的那波人。
這些華人剛到南洋時,本身就是宗族關係,為了共同利益,就搞出了一個又一個黑幫組織,所以19世紀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有相當多的華人黑社會的,多到1841年全新加坡2萬人口,其中一萬人是幫派分子。
《我們的故事》裡,女主角招弟去菜市場擺個攤,都要被黑社會小流氓收保護費,這些都是新馬兩地華人黑幫的正常現象。
電影裡收保護費的小流氓們叫“706”,其實影射的是真實存在的“369”黑幫,這些黑幫的源頭就是清末時的天地會,到港粵、南洋時改名三合會,在新馬時為了適應殖民法律,又改叫義興公司,另有海山公司、福建幫義福、客家幫洪家等早期黑社會團體。
清末賣豬仔到南洋,很多就是這些黑社會主導,電影主角家那麼窮困,估計當年就是被賣豬仔,從閩南給賣到新加坡來的。
主打一箇中國人不騙中國人。
新加坡當時有13家豬仔館,大多都是這些黑社會所控制,這些人敲詐勒索、販賣人口、放高利貸、相互謀殺,每年搞出500起以上鬥毆事件,搞得整個新加坡雞犬不寧,但這些社會渣渣,後來全被李光耀在1959年給一把掃蕩乾淨。
故事寫到這裡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還是一體的,那新加坡後面過著過著,咋就跟馬來西亞分開了呢?
前面我已經說過答案了:是華人跟馬來人的種族衝突,決定了新加坡必須獨立。
二戰結束後,全球各殖民地都開始要求獨立,英國當時在東南亞的沙巴、沙撈越(這兩個區域就是東馬)、汶萊、新加坡、馬來亞(就是西馬)五個殖民區域也陸續提出這個要求。
英國此時被全球反殖民浪潮打得滿頭是包,各殖民地收益已低於支出,只能選擇甩鍋,便同意大家獨立建國,1960年左右,各區域陸續獨立。
其中新加坡是1959年成立自治邦,梅州人後裔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他曾在劍橋念法律專業,1950年回新加坡工作,因代表郵差罷工跟政府談判而成名,1954年成立人民行動黨後,李家就一直牢牢把持新加坡政治。
這五個區域的老大是馬來亞(西馬),它便站出來說我們以前都是英國人的小弟,在一起這麼多年了,拜的是同一個堂口,都在同一口鍋吃飯,要不我們一起建立“馬來西亞聯邦”,以後和和氣氣一起過日子好不好?
新加坡地方太小,很容易被它國吞併,正需要有人保護,滿口說好,1963年7月,李光耀跟東姑·阿都拉曼簽訂合併協議,9月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立,除了汶萊,大家都加入了新家庭。(汶萊獨走的故事,見《新馬調查報告》)
就好了兩年。
兩邊最大的分歧是政治分歧,因為東姑·阿都拉曼想建立的,是一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啥事都必須先讓馬來人有特權,華人和印度人靠邊站,這些事情馬來西亞現在還存在,比如好大學先讓馬來人讀,好房子先讓馬來人買,好的公務員崗位,只讓馬來人就職。
但大家也不要看到這段就著急上火,因為馬來西亞是對華人狠,但印尼菲律賓泰國可狠多了,馬來西亞相對來說不算狠的。
而李光耀想大家公平一點,畢竟新加坡加入後,華人猛地佔到了馬來西亞的44%,超過馬來人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大民族,他更想要建立一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就是各族公平競爭,不要哪個族有特權。
李光耀為了廢除馬來人的特權,還搞了個團結大會對抗巫統——巫統就是馬來人政黨,他們的英文名叫“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意思是馬來人統一聯盟陣線,如果簡稱“馬統”,聽起來像“馬桶”,馬來人常年跟華人打交道,聽得懂的啦,為了不起衝突,想起中國古文裡稱馬來人叫“巫人”,所以改稱巫統。

這個大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團結非馬來人,一起要求廢除憲法中馬來人在馬來西亞聯邦的特權,這就跟巫統徹底翻臉了,搞得馬來人跟華人關係十分緊張。
1964年7月,2萬馬來人在新加坡芽籠慶祝穆罕默德誕辰,經過華人村莊時,因向華人丟出玻璃瓶,引發華人跟馬來人衝突,最終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傷,馬來人趁機指責李光耀是罪魁禍首,到這時新加坡已經不可能留在馬來西亞了。
還有經濟上的衝突,1963年籤合同的時候,馬來西亞說保護新加坡,但新加坡得上交40%的收入,並建立共同市場12年,還得向東馬提供1.5億美元的發展貸款,其中1億美元為五年免息。
我查了查歷史資料,這筆錢太大,李光耀應該給了40%的收入,但沒給1.5億美元貸款。
馬來西亞就生氣了,財政部長陳修信說那新加坡就得認罰,以後把稅收上交60%。
馬來西亞那時候不富裕,新加坡好一些,但也一般般,李光耀年輕時的目標,還只是希望新加坡“能像西貢那麼發達就好了”。
東南亞這塊,1920年代西貢最富、1950年代菲律賓最富,《我們的故事》所還原的1960年代初的新加坡,當時還是“農業+港口”模式,國家也就剛過小康的樣子,當時的社會景象,還有不少老照片可以看出啥光景。
反正比同時代的香港要差不少,1960-1970年代,新加坡GDP只有香港的50%上下,1980年代還跌到40%,1990年代回到50%以上,一直到2010年代新加坡GDP才追平香港。



《我們的故事》也白描了當時的社會底層,女主角招弟先後從事的是洗衣、擺攤、食堂、燒炭、農場養豬等傳統職業,身邊的親友也都是樸實夾雜愚昧、熱情夾雜迷信、極度重男輕女的普通閩南人。
甚至當時人民行動黨在馬路上宣傳時,喊口號都用閩南話,你就說胡建不胡建吧。
所以李光耀交不出保護費是正常的,確實兜裡沒錢,這麼多衝突下,大家只能分家過日子。
1965年8月9日,聯邦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透過緊急修憲,將新加坡州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新加坡被趕出來後,他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防止被馬來西亞侵略。
許多人在和平環境下生活太久了,不知道世間真實的殘酷性,1960年代前後,印尼一直想吞併馬來西亞,而馬來西亞則想吞併新加坡,兩國都蠢蠢欲動,大國吃小國、強國吃弱國一直存在,是二戰後承平日久,養出來太多白左,以為這個世界靠愛與和平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新加坡太小太脆弱,連飲用水都需要馬來西亞提供,我在《新馬調查報告》裡提到過,他們保家衛國的戰術,居然是“國家被侵略後,軍隊全部撤到海上,等待國際援軍再反攻”,戰術實在透著一股沒辦法的無可奈何。
為了防止被馬來西亞吞併,新加坡只能抱大腿。
這篇文章寫於2025年,此時的中國海軍已經是全球最強之一,能給華人社會海外保障,可新加坡獨立時是1965年,當年崇武以東海戰的艦艇,中國海軍只有排水量為57噸的K-183魚雷艇和100噸級的護衛艇,實力小得可憐,在海上打國民黨海軍都吃力,是不可能給遠在南洋的新加坡以保護的。
新加坡只能選擇死死抱住英美大腿。
1971年,新加坡加入五國聯防協定,跟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建立軍事合作,這個協議主要防的其實是馬來西亞和印尼,主要依靠的是前主子英國。
英國一戰後在新加坡就建了一個海軍基地,但戰艦並不常駐,有需要時才會從歐洲趕來。
新加坡還多次邀請美軍來新加坡駐軍,2000年終於請來美軍正式駐紮在樟宜海軍基地,讓馬來西亞不敢輕舉妄動。
新加坡還同中國、美國、歐洲同時搞好關係,換取大國對自己的保護,跟馬來西亞的所有領土衝突,比如有爭議的白礁島,只通過國際法庭處理,絕不主動刺激馬來西亞。
新加坡另強制成年男性入伍,保持一支幾萬人的軍隊,這個制度倒不一定能抗擊侵略,一位在新加坡當過兵的中國人對我說,軍隊艱苦的生活很鍛鍊人,使很多一生富足的新加坡男性不嬌氣、不陰柔,多少有點男子漢的樣子。
1964年後新加坡做了啥啥啥,其實可以替代為李光耀做了啥啥啥,李光耀對外穩定平衡,尋求城邦小國的生存空間,對內鎮壓黑社會、打擊流氓地痞,同時以嚴峻法規懲罰民眾惡習,又給民眾蓋組屋(相當於中國的廉租房),承接工業轉移,搞高科技和金融產業等,讓新加坡財富迅速增加,是當代歷史相當出色的一位領導人。
新加坡剛獨立時,民眾素質也很低,大部分都是沒受過啥教育的福建、廣東大老粗,李光耀根本不搞民主溫情那一套,對底層惡習毫不留情,誰敢煽動謠言製造馬來人跟華人對立,就抓進監獄坐十年牢(《我們的故事》也有過此情節),誰敢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直接嚴厲罰款,敢強姦吸毒就直接上鞭刑,一邊用嚴刑峻法強迫民眾遵守公德法律,一邊又用組屋食閣這種大面積福利保障民眾的生活,迅速提升了新加坡整體國民素質和生活。
很多人不理解,新加坡為啥對破壞公德的罰款那麼重,一次隨地吐痰抓到就要罰1000新幣,合約5400元人民幣,那是因為他們建國之初,民眾許多也都是愚昧粗鄙的文盲,李光耀根本不想跟他們拉扯解釋,直接拿著鞭子抽打惡習,只要結果不要過程。
又嚴酷又溫情的家長才是好家長,又嚴酷又溫情的領導才是好領導。
當然,新加坡經濟能發展到這一步,最關鍵的還是其地理位置實在太好,哪怕不是李光耀執政,也會取得很好的經濟成果。
新加坡在殖民時代,僅靠橡膠、錫礦的出口貿易,獨立後靠紡織、玩具這種低端工業起步,1960年代末經濟才開始騰飛——作為一名80後,其實我一直誤以為新加坡發家時間很早,那是我們青少年時期新加坡已經是發達國家,思想烙印太深,以至於我看到《我們的故事》裡新加坡1960年代的農村生活時,還微微有些吃驚。
新加坡並沒有在低端工業停留太久,很快利用地理優勢,轉向石化產業叢集,吸引住友化學和埃克森美孚在這搞石化產業,並將勞動密集型工業升級為資本密集的電子、精密工程、化工。
石化和金融產業,都是港口型城市常見的優勢專案。
全球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新加坡,每年中國和日本從中東進口的石油,70-80%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大量石油經手,方便這搞相關產業,新加坡政府採納了荷蘭經濟學家溫斯敏團隊的建議,引進皇家殼牌、英國石油、美孚、加德士一起搞煉油,使新加坡在1970年代成為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現在還能給新加坡提供2.7萬人的就業。
新加坡金融和船舶產業也是因為地理優勢,大量船隻貨物途經這裡,需要進行結算工作,金融產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貨物需要船隻運輸,船舶行業便風生水起。
我在新加坡採訪過某位船舶領域年輕中層,其年薪高達60萬新幣,合約325萬人民幣,比高科技產業的收入還多得多,這都是便利的地理優勢帶來的溢位效應。
有這麼大的地理優勢在,其實沒有李光耀,新加坡也不可能差到哪去,至少也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發展到2025年,新加坡已擁有電子、精密工程、化工、交通、生物醫藥五大優勢產業,2024年人均GDP達到89370美元,位居亞洲第一。
不像我在法國、香港、日本等地區看到明顯的衰敗之相,而且根據我在新加坡的觀察,其經濟發展還會延續一段時間,除非國際上發生較大的變動。
由於新加坡人大多由閩南人、廣東人後代組成,語言風俗相通,中國部分民眾一直對新加坡有一定的好感。
其實沒有必要代入這種情感,事實上馬來西亞華人對中國的情感,都比新加坡人要濃烈得多,新加坡人早就發生了情感變異,他們有了自己的國家意識,對中國其實沒啥感情。
新加坡老一輩確實說閩南話、廣東話,但他們安全靠英美平衡,地理位置又註定做國際生意,所以只能且必須普及英語。
所以李光耀強制全民學英語,小孩上課全是英語,中文(新加坡叫華語)課程就是小學對付對付,過了小學就扔垃圾堆裡了,新加坡中文老師是工資最低、地位最低的老師,上課時小孩都不當回事,能吵得老師想吐血。
新加坡中年人和年輕人,其實早就是香蕉人了,好多人不會講中文,對中國沒啥特殊感情,以前中國窮,大部分對中國人只有鄙夷之情,因為中國經濟發展了,他們必須跟中國做生意,才有部分人又重新學起了中文。
新加坡的發展之路,是一個華裔國家無可奈何的選擇,大家理解下就好了,也不用表現得太親熱,人家真沒把你太當回事。
要融入新加坡社會,還得學他們singlish,就是新加坡式英語,他們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沒必要強行代入中國社會。
不過隨著亞洲重回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好像新加坡不想親中國也不行了。
最後說一句,當年李光耀見鄧小平,說我們新加坡都是福建廣東窮苦貧民的後代,都能把國家建設好,中國有這麼多人才,一定能把國家搞好的。
這句話沒錯,新加坡地理位置好,中國的地理位置其實也很好,中國在全球的位置,類似於戰國時秦國的位置,易守難攻、物產豐富,很容易積蓄一波力量,便能重新掃蕩各豪強。
中國這幾十年已經證明,只要這個國家穩定下來,就能馬上強大起來,新加坡都可以做得到,中國為什麼不可以呢?
——————————————-
↓盧克文精選文章合集,點選選購↓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