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蜜雪冰城又創造歷史了。
就在最近,蜜雪冰城正式在港交所主機板閃亮登場,以“蜜雪集團”之名,開啟了新的資本徵程。
投資者的熱情簡直如潮水般洶湧,香港公開發售的853萬股,竟然引來了5258.21倍的認購狂潮;國際發售的852.99萬股,也有35.23倍的熱烈追捧,重新整理了港股的認購紀錄。

發行價定格在202.50港元每股,而上市之後,蜜雪集團的股價更是暴漲43.2%,首日收290港元每股,市值高達1093億港元。這市值,比古茗、茶百道、奈雪的茶三家市值加起來還要高。
雖然截止發稿股價開始下降,但許多幸運中籤的投資者,肯定是樂開了花,打新一手就能賺近6000元,這相當於1000杯蜜雪冰城的奶茶啊!而背後的河南兄弟張紅超和張紅甫,憑藉著超過75%的持股比例,一躍成為河南的新富豪家族,身價超過800億港元。不過根據公開資訊,兩人並未出現在敲鐘現場,可能擔心過於高調反而適得其反。

蜜雪冰城創始人張紅超(左)、張紅甫(右)
那麼,蜜雪冰城究竟是如何創造這一神話的呢?
蜜雪冰城的法寶:靠供應鏈打破之前的擴張謎題
蜜雪冰城的股票遭到瘋搶,首先是靠著它強勁的業績和光明的增長前景。
這家全球現制飲品門店數量最多的企業,到2024年底已經有了4.64萬家門店,遍佈中國及海外11個國家,規模上直接把星巴克和麥當勞都甩在了後面。

說到賺錢能力,蜜雪冰城那也是不含糊。從2021年到2023年,營收從103.51億元一路漲到203.0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9.6%,這增速遠超許多同行。
淨利潤也從19.10億元攀升到了31.37億元。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已經達到了186.60億元,淨利潤更是超過了2023年一整年。
再看看現制飲品這個市場,消費量還在持續上漲,天花板很高。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2023年,中國和東南亞的現制飲品消費量在總飲水量裡的佔比還不到2%,跟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這些發達市場平均17%以上的佔比比起來,差距大了去了。
在茶飲這個門檻不高的行業裡,蜜雪冰城就像是從“死人堆”裡殺出來的最大贏家。它的強項就在於供應鏈。
蜜雪從2012年開始建設第一家工廠,到現在已經有了五大生產基地,年產能約165萬噸,還是中國現製茶飲裡最早設中央工廠的。

靠著自建的生產基地和全球化採購網路,蜜雪冰城把原材料成本壓到了行業平均水平的80%~90%。毛利率也從2022年的28.3%提升到了2024年的32.4%。
根據灼識諮詢的報告,蜜雪冰城現在擁有中國現制飲品行業內最大規模的完整端到端供應鏈體系,給加盟商的飲品食材超過60%都是自產的,核心飲品食材更是100%自產。
再來說說物流。從2014年開始,蜜雪冰城就建起了自己的倉儲,現在據說已經實現了90%的縣級12小時配送覆蓋。
供應鏈鋪好了,蜜雪冰城就開始瘋狂開店,把規模提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規模優勢。而且,蜜雪冰城不靠收加盟費賺錢,主要是靠向加盟商銷售原材料和裝置(佔總營收的97%),帶著大家一起發財。
最終,供應鏈優勢和規模優勢又轉化成了蜜雪冰城的成本優勢,讓它物美價廉的形象深入人心,形成了強大的品牌認知度和下沉市場滲透力。就像提到百事可樂就想到可樂,提到肯德基、麥當勞就想到漢堡一樣,提到蜜雪冰城,大家就會想到冰激凌、檸檬水、珍珠奶茶。

在6元以下的市場裡,蜜雪冰城幾乎是沒有對手的。
本質上,蜜雪冰城蜜是一家以生產為核心的茶飲企業,其業務的核心基石在於自建的工廠與倉儲物流體系,而在這第一層基礎上,第二層構建則是其遍佈全國的超4.5萬家加盟店和直營店網路。
蜜雪冰城解決了原先加盟擴張與產品品控之間的矛盾,平衡了各方利益,才迎來了高速發展與高速賺錢。
再加上創始人兩兄弟那農民出身和草根背景,為品牌增添了幾分勵志色彩,使得市場對蜜雪冰城的認可度極高。
總體來看,港股市場對新茶飲股票這幾年一直都不太看好,已經成功上市的幾家茶飲料公司,也都是上市即巔峰。奈雪的茶、茶百道這些例子都擺在眼前。

而蜜雪與古茗、喜茶、茶百道乃至霸王茶姬等品牌所遵循的經營邏輯存在差異,也正是蜜雪冰城能夠備受市場青睞的根本原因所在。蜜雪的成功上市對其他茶飲品牌是好是壞還不好說,但可能會讓一些投資人開始重新審視“代加工+收加盟費+社媒投放拉銷量”的茶飲故事。
時也命也,FINI制度與券商為蜜雪冰城再度加碼
當然,說到蜜雪冰城股價的瘋搶現象,除了其自身實力過硬,運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IPO認購階段,蜜雪冰城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吸金能力,融資認購倍數高達5258.21倍,認購金額直接突破了1.77萬億港元的大關,這個數字比2021年快手的認購紀錄還要高出不少,不過,蜜雪冰城並沒有成為港股新股中的“凍資王”,為何?
其實,這和香港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有著不小的關係。
2023年11月,香港推行了FINI制度,這個新規定讓券商們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以前,一個身份證可以註冊多個券商賬戶打新,投資者需在申購時全額預付資金,導致熱門新股凍結鉅額資金(如快手曾凍結1.2萬億港元),引發市場流動性緊張和拆借利率波動;現在,一個身份證只能用一個賬戶打新,防止多賬戶重複打新,而發行人僅在股份分派後向券商們收取實際認購資金,未中籤資金更快退回,大幅減少凍結金額,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這樣一來,資金佔用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券商們一看,需要有好政策來吸引客戶唯一的打新賬戶,所以用提供槓桿資金的方式來吸引客戶。
譬如,富途證券、華泰漲樂通這些券商為了爭奪客戶,對熱門新股如蜜雪冰城那是各種優惠、各種高槓杆,簡直就是“賠本賺吆喝”。
比如,富途證券對符合條件的投資者開放了200倍的銀行融資槓桿,這意味著,如果你手頭有1萬元的本金,透過富途證券的槓桿服務,你可以獲得高達200萬元的資金來參與新股申購,大大增加了你中籤的機率和收益。
而華泰漲樂通線上100倍槓桿,線下更是敢給到200倍,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華泰漲樂通開戶並符合條件,你同樣可以用少量的本金撬動巨大的資金來參與新股申購。
這樣一來,部分投資者們在新股申購中就能享受到更多的資金支援和更高的中籤率,而券商們則透過提供這些服務來吸引和留住客戶,實現長期的盈利。這種“賠本賺吆喝”的策略,哪怕一時半會兒賺不到錢,甚至得賠點兒本,但只要能把客戶吸引過來,那就是長期的生意。
雖然港股市場最近整體情緒還不錯,但優質資產確實不多,蜜雪冰城作為行業龍頭,自然就成了投資者和券商眼中的香餑餑。

更何況,蜜雪冰城還引入了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美團等5家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了2億美元,佔全球發售股份的45%。這些頭部機構的參與,無疑給市場傳遞了信心,散戶們也跟著紛紛跟投。
還好蜜雪上市沒有破發,如果破發,之前的高槓杆資金可能引發連鎖債務風險。
另外,基石投資者所佔比例的偏高也帶來了一項挑戰:在為期3至6個月的鎖定期內,這些股票無法自由流通。這一安排雖有利於股價的穩定,避免了即時拋售可能引發的市場動盪,即開盤即大量賣出導致的股價暴跌。但另一方面,這也埋下了一個風險點——鎖定期結束後,若基石投資者選擇拋售,屆時蜜雪冰城的股價能否維持其穩定性,便成為了一個未知數。
增速放緩,蜜雪並不是沒有隱患
新茶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頭部品牌都在用低價策略和快速擴張來搶佔市場份額,蜜雪冰城雖然也在努力,但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
門店擴張速度從2021年和2022年的50%和45%,降到了2023年的30%,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隻有25%。門店增速放緩,公司營收也跟著減速,去年前三季度營收增長21%,這個速度雖然不錯,但已經算不上高增長了。
而且,蜜雪冰城的商業模式也面臨一些挑戰。99%的門店都是加盟模式,依賴加盟商擴張雖然快,但加盟商之間的競爭也不可避免,閉店率逐年攀升就是個問題。
2021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關店數量分別為557家、696家、1307家和1298家,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

如果加盟商的生存空間縮減,那蜜雪冰城的規模天花板可就要受到一定質疑了。
因此,蜜雪需要尋找新戰場。據近期更新的招股書,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海外門店達4800家,覆蓋海外11個國家,包括印尼、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市場,相比2023年同期(近4000家)。根據其公佈的計劃稱,到2028年蜜雪要在日本開設1000家門店。
總的來說,蜜雪冰城股票被搶購一空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供應鏈優勢、規模優勢、強勁業績提供了基本面支撐,而港股打新制度與高槓杆也提供了技術面支撐。
未來一段時間,蜜雪冰城也有可能面臨高開低走的命運,資金過熱的追捧背後隱藏著一定的風險,後續蜜雪如果要繼續高速發展,還需要講出新的產品故事或者出海故事。
參考資料:
1、《圓夢上市 蜜雪冰城攪動茶飲資本江湖》北京商報
2、《蜜雪冰城在港上市,開盤市值突破987億港元》澎湃新聞
3、《蜜雪冰城正式上市:做“賣水的生意”,一年終端零售額583億元》FBIF食品飲料創新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歡迎加入首席參與發起的沙龍活動,加入通過後,首席贈送兩本中外人物歷史書籍以示感謝!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