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從今天起,我們將一起共讀著名人類行為學專家丹尼爾·利伯曼的科普作品《貪婪的多巴胺》。

面向遠方和未來的分子
在精華版的內容中,我們已經對多巴胺與當下分子的功能特性有了初步的瞭解。
多巴胺被定義為負責預期與未來規劃的神經遞質,而當下分子則主導著我們對即時體驗的感受。
那麼,這種分工機制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為什麼大自然選擇了這樣的設計呢?
實際上,這種精妙的神經機制與我們大腦的空間認知結構密切相關。
大腦將外部世界劃分為兩個獨立的認知領域,分別為“近體空間”和“遠體空間”。
其中,近體空間指的是手臂可以立即觸及的物理空間,這是一個可以直接感知和即時互動的真實世界。
而遠體空間則意味著手臂無法立即觸及的領域,比如,如果你想吃一個冰激凌,那麼無論它在冰箱,或者是在商店,你都無法馬上得到它,你需要付出行動,才能獲得。
與此同時,空間與時間是一體的,跨越空間的行動必然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因此,遠體空間代表著一種未來的可能性,而近體空間則代表著現在。
負責遠體空間的分子就是多巴胺,由於遠方的事物我們尚未擁有,所以多巴胺賦予了我們追求的慾望;
由於未來的事物需要努力才能實現,所以多巴胺擁有了長遠規劃的能力。
在書中,作者將多巴胺的這兩種特性概括為:最大化利用未來的資源,以追求更好的事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體空間的事物是通過當下分子系統進行即時處理。
當我們觸控、品嚐、握持物體時,“當下分子”系統會立即產生相應的情感反饋,比如產生愉悅、悲傷或憤怒等情緒體驗。
這種雙重機制的設計體現了人類心智的進化智慧,也就是透過兩個獨立的神經遞質系統分別處理“已擁有”和“未獲得”的事物,從而實現了心智資源的最優配置。


難以持久的激情
然而,這種精密的雙系統平衡機制也面臨著挑戰。
與簡單的單系統相比,這種複雜的神經調節機制更容易出現失衡。
在現實生活中,多巴胺與當下分子的平衡狀態往往十分脆弱。
當多巴胺系統過度活躍時,那麼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比如,第一個突出的不利影響就是多巴胺可能會毀掉我們的愛情。
愛情中最令人困擾的現象之一,就是激情難以持久。這種困境的根源,正是我們的多巴胺系統。
在愛情的初始階段,從初次邂逅的互有好感到曖昧期的互相試探,這段尚未確定關係的時期正是多巴胺最活躍的階段。
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戀愛初期最美好?
答案藏在多巴胺的魔力之中。
作為面向未來的神經遞質,多巴胺時刻在進行著預測,當現實超越預期時,就會觸發多巴胺,為我們帶來愉悅和興奮的感受。
神經科學家將這種因意外之喜產生的快感稱為“獎賞預測誤差”,也就是實際獎賞減去預期獎賞的差值。
當差值大於零時,多巴胺系統被啟用;
當差值等於或小於零時,多巴胺便不會被啟用。
在戀愛初期,未知帶來的神秘感不斷刺激多巴胺系統,讓我們處於心潮澎湃的狀態。
而多巴胺的活躍還會削弱我們準確感知現實的能力,陷入對對方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
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魅力”——一種建立在想象之上的虛假吸引力。
這種魅力創造的是永遠無法被滿足的慾望,因為魅力只存在於幻想中。但現實中的物件必然存在著缺陷,所以魅力,終究是一場美麗的謊言。
當關系確立,習以為常的相處取代了最初的驚喜,獎賞預測誤差消失,魅力也隨之消散。
沒有了多巴胺帶來的興奮感,許多關係往往就此走向終結。
驚喜是短暫的,魅力是誇大的,那麼,到底如何才能維持一段長久的感情呢?
關鍵在於實現從多巴胺到當下分子的轉換。
可持續的愛情需要我們將注意力從未來的期待轉向當下的體驗,從幻想可能性轉向接納現實的不完美。
這不僅需要我們瞭解人體的生理機制,更需要我們的生活智慧,以及對當下所擁有的珍視。

永不滿足的慾望
多巴胺過度活躍對我們生活產生的第二個顯著的不利影響,就是我們難以掌控且永不滿足的慾望。
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什麼在主導著我們的行為?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是理性決策。
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
我們只是在很少數的情況下才會冷靜地進行理性思考,大多情況下,我們的行為都會受到一股無形力量的驅使。
以控制飲食為例,儘管我們都知道保持身材的重要性,但刷到美食影片時,即使剛吃過晚飯並不餓,也常常難以抵擋美食的誘惑。
這種突破理性控制的力量,正是源於我們的慾望,而慾望的產生與多巴胺有著密切的關聯。
慾望產生於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
這是一個富含多巴胺的區域。
當腹側被蓋區釋放多巴胺到大腦的“伏隔核”時,就會激發我們的行動力,這一神經迴路被稱為“多巴胺慾望迴路”。
這個迴路透過創造“想要”的感覺來表達慾望,這種感覺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幾乎無法自主控制。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個多巴胺迴路原本是為了促進生存和繁衍而存在的。
它幫助我們在競爭中勝出,比如,當我們看到美食時,慾望迴路就會自動啟用。
這不是基於我們當前的生理需求,而是源於進化形成的本能反應——在遠古時期,獲取食物總是有利的。
多巴胺的這種特性與我們的祖先所處的物質匱乏環境密切相關。
在物質短缺的古代,尋找食物、住所和繁衍機會是最重要的生存任務。
多巴胺系統“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特性在當時是十分寶貴的生存機制。
然而,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這種機制卻常常適得其反:當我們需要減肥時,多巴胺卻在擔心饑荒;
當我們應該陪伴家人時,它卻在驅使我們不斷積累財富;
當我們追求穩定的感情時,它卻讓我們對每個有吸引力的異性產生佔有慾。
莊子說:
“嗜慾深者天機淺,嗜慾淺者天機深。”
如果我們一味被慾望驅使,就會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遠。
更糟糕的是,這種慾望永遠無法被真正滿足。
我們會像俄國作家普希金的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漁夫的妻子一樣,擁有了新木盆之後,想要新房子,擁有了新房子之後,想要成為貴婦人一樣,永無止境。
這種現象在現代消費社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買買買”後的“買家懊悔”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購物時,面向未來的多巴胺系統被啟用,創造出強烈的興奮感。
然而,一旦商品到手,從多巴胺領域轉向當下分子領域時,如果購買決策不夠明智,當下的滿足感往往無法彌補多巴胺興奮的損失,就會產生後悔感,並如此迴圈往復。
類似的這種消費主義行為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財務狀況,更會削弱我們獲得真正幸福的能力。


多巴胺和“上癮”
除了製造虛幻的激情和無盡的慾望,多巴胺更與各類成癮行為密不可分。
其中,毒品成癮最能體現多巴胺系統的破壞性影響。
毒品本質上是一種強效的非天然多巴胺觸發器。
與自然觸發機制不同,比如食物觸發多巴胺需要複雜的預期和滿足過程,但毒品則直接繞過正常的神經迴路,以非自然方式刺激多巴胺活躍。
這種異常刺激導致多巴胺系統持續亢奮,無法正常關閉,吸毒者也會因此樂此不疲,直到身無分文或者生命終結。
此外,毒品對大腦的破壞更為深遠。
無論吸毒者處於何種情況,毒品都會刺激多巴胺的釋放。
於是,大腦變得混亂不堪,好像無論在幹什麼,只要吸毒就能帶來快樂,於是大腦便會將吸毒與一切事物聯絡起來。
這使得戒毒變得更加困難,因為無論什麼事都很容易勾起毒癮。
在書中,作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戒毒者見不得漂白劑,這是因為他吸毒時總是將注射器放在漂白劑中消毒,因此一見到漂白劑,就會勾起他強烈的毒癮,讓他忍不住復吸。
煙癮和毒癮有著相似之處,但也有其獨特的機制。
尼古丁作為一種非常規毒品,雖然也能刺激多巴胺,但其成癮過程更為隱蔽,它的主要作用是減少渴望。
那麼,根據多巴胺“獎賞預測誤差”的特性,當實際獎賞值不變,預期獎賞值變小時,二者的差值就會變大,多巴胺系統就會被啟用,從而給身體帶來快樂。
正是這種機制,導致了吸菸者煙癮的形成。
賭博和色情成癮同樣與多巴胺密切相關。
多巴胺細胞的活躍程度直接影響賭博成癮者的贏錢預期和色情成癮者的情慾水平。
在現代社會,香菸、網路賭博和色情內容的易得性,使得這些“軟性成癮”的危害甚至超過毒品。
而電子遊戲成癮與多巴胺的關係則更為複雜。
首先,青少年大腦額葉發育不完全導致多巴胺控制迴路功能較弱,難以抑制慾望迴路的過度活躍,這使得青少年更容易遊戲上癮。
其次,遊戲世界完美契合了多巴胺系統的需求:無限的可能性、持續的進步感和不確定的獎勵機制。
遊戲設計者巧妙運用這些原理,透過隨機獎勵和漸進式挑戰持續刺激玩家的多巴胺系統。
那麼,對於這些慾望洶湧的多巴胺,難道我們就真的束手無策了嗎?
我們要如何控制住這些“慾望的多巴胺”呢?
這就要請出我們下一節的主角——控制的多巴胺。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面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有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