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的多巴胺》:認識多巴胺,做生命的主人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貪婪的多巴胺》。
關於“多巴胺”的問題,我們要先從一些深刻的哲學命題說起。
比如:我們究竟是誰?是什麼在決定著我們的行為?
我們是否真正擁有自由意志來主宰自身命運?
自由意志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的心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無法抑制的慾望與念頭?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複雜,也很難回答。
但如果我們將這一系列的問題拋給《貪婪的多巴胺》的作者——傑出的人類行為學專家丹尼爾·利伯曼。
他或許會給出這樣的答案,那就是:我們並不神秘,我們實質上就是身體物質的總和。
我們的思緒、意識乃至行為習慣,其實都是由體內的化學物質所控制。
而在這些化學物質中,“多巴胺”與“當下分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指揮官一般引導著我們的行為。
在《貪婪的多巴胺》這本書中,作者透過詳盡的科學分析、生動的實驗例證以及廣泛的社會現象考察,向我們揭示了多巴胺這一化學物質在人類行為中的廣泛影響力。
從愛情、倫理、上癮到政治、創造等多個維度,多巴胺都扮演著核心角色,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的選擇與行動。
那麼,這個神奇的分子究竟是如何發揮其魔力的?
它為何能在人類行為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它對於我們來說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來揭開多巴胺神秘的面紗。

慾望的多巴胺
多巴胺,在醫學界可以說是大名鼎鼎,在傳統的認知中,多巴胺常被視作“快樂”的代名詞。
確實,當多巴胺在體內活躍時,它能激發我們的能量、熱情和希望,進而帶來良好的生活體驗。
然而,深入的科學研究揭示,其實多巴胺並不是“快樂分子”而是“期望分子”。
那怎麼理解“期望分子”的含義呢?
簡單來說,多巴胺只對意外感興趣。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預測將要發生的事,如果現實好於我們的預期,多巴胺才會行動起來,為我們帶來興奮與驚喜。
科學家將這種從意外和新奇中獲得的快感命名為“獎賞預測誤差”,也就是實際獎賞減去預期獎賞的差值。
事實上,不僅實際的“獎賞預測誤差”能夠激發多巴胺的活躍,即便是獎賞預測誤差存在的可能性,也足以激發多巴胺行動起來。
那麼,為什麼造物主要設計如此獨特的多巴胺執行機制呢?
其實,這一設計非常精妙,它能幫我們更好地生存繁衍下去。
由於多巴胺天生對未來潛在的驚喜感興趣,它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們體內的一個高效預警系統,時刻提醒我們關注那些對生存繁衍有益的資源。
比如性、食物、財富等等。
它點燃了我們的勃勃野心與昂揚鬥志,推動我們在生存與繁衍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從而為我們贏得了寶貴的競爭優勢。
但是,多巴胺的問題也在於此。
首先,多巴胺只在乎驚喜,可是驚喜畢竟是短暫的,這意味著多巴胺帶來的興奮並不持久,因為所有的未來都會變成現在。
一旦未知事物轉變為平淡無奇的日常,多巴胺的使命便宣告結束,隨後,失望與乏味便乘虛而入。
這種機制使我們難以真正沉浸於已擁有的幸福之中,反而讓我們陷入對下一個目標的焦慮追逐中。
如果多巴胺主導的是我們的事業,這或許能夠促使我們持續攀登高峰,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但如果任由多巴胺干預我們的愛情,情況便顯得不是那麼好了。
隨著愛情的新鮮感逐漸褪去,多巴胺所引發的熱情和激情也隨之冷卻。
如果無法順利從“激情模式”過渡到“陪伴模式”,那麼一段原本可以真摯長久的感情,就可能因此遺憾終結。
其次,為了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多巴胺不在乎我們是否已經足夠,它永不滿足。
畢竟對於多巴胺而言,已經擁有的是沒有驚喜的,只有尚未獲得的才是可能存在“獎賞預測誤差”的。
而人們“慾壑難填”的根源正是由於多巴胺的這種特性。
所以,即便我們並不十分飢餓,即便理智提醒我們該節制飲食,多巴胺仍讓我們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拿那塊炸雞;
即便家中雜物堆積如山,多巴胺仍讓我們難以抗拒地收集更多的瓶瓶罐罐;
即便我們知道許多買的東西根本沒用,但是購物節時,多巴胺仍會讓我們產生“買買買”的衝動……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多巴胺在“告訴”我們:
別想那麼多,先得到再說,因為這可能存在著驚喜。
最後,多巴胺這一獨特的生理機制,與毒癮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
科學研究發現,毒品的作用機制深深植根於多巴胺的執行系統之中。
當一個人攝入毒品時,它會像食物、性愛等自然獎賞一樣,強烈啟用大腦中的多巴胺激勵機制。
並且這種啟用程度遠超自然刺激,這正是毒癮形成的深層生理基礎。
不僅如此,除了毒癮之外,諸如酒癮、煙癮、賭博成癮、遊戲成癮等各類上癮行為,其背後都有著多巴胺的身影。
多巴胺不僅讓我們容易“上癮”,還使得“戒癮”變得十分困難。
研究顯示,其實隨著吸毒的加深,大腦對毒品的反應會逐漸減弱,最終進入一種“脫敏”狀態。
但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吸毒者仍然極難擺脫毒癮。
這是因為,當預期的獎賞沒有實現時,多巴胺會“懲罰”我們。
也就是多巴胺的激發速率會下降到零,這種狀態帶來的不適感極為強烈,會令人感到焦慮、暴躁、憤恨、痛苦等等。
於是,為了逃避這種痛苦,很多“上癮者”不得不繼續沉溺毒品,以尋求多巴胺的再次啟用。

控制的多巴胺
當然,多巴胺也絕非一無是處,否則,生命的演化便不會賦予它調控渴望的重要功能。
前面我們介紹的多巴胺,其實僅僅是其作為“慾望驅動器”的一面,然而,我們並非完全受制於慾望的支配。
我們體內還存在著一條與之互補的主管控制的多巴胺迴路。
它賦予我們計算和規劃的能力,使我們能夠透過抽象的理論和計劃來塑造世界,改變未來。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多巴胺,卻會產生如此不同的效果呢?
這主要是由於多巴胺在大腦中作用於不同的區域。
慾望多巴胺主要活躍於激發興奮和熱情的大腦區域,而控制多巴胺則作用於大腦額葉,這一區域專門負責邏輯思維和決策。
這兩個迴路雖然功能各異,卻共同致力於同一個目標,那就是:讓未來變得更加美好。
慾望多巴胺是動力的來源,激勵我們勇往直前;
控制多巴胺則精心制定實現目標的策略,並嚴格執行,最終將願景轉化為現實。
在這個過程中,控制多巴胺是產生想象力、意志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在想象力方面,控制多巴胺作用於額葉區,進而給了我們想象力,讓我們能夠將思維投射到遙遠的未來,從而制定更長遠的計劃。
想象力的重要性,在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常,我們會基於自身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構建一個假想模型,並利用這些模型來預測未來、指導實踐。
這些模型包括思想、計劃、理論、數理概念等等。
雖然它們在現實世界中可能看不見摸不著,但正是這些抽象的模型,讓我們能夠理解現實,判斷對錯,駕馭萬物,洞察未來。
在意志力方面,想要將想法變為現實,我們必須與物質世界中不可妥協的現實作鬥爭。
這不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堅韌不拔的品質。
研究表明,多巴胺能夠顯著增強我們在完成任務時的韌性,幫助我們克服困難、堅持到底。
同時,控制多巴胺還扮演著“調節者”的角色,它能夠管理慾望多巴胺的衝動,將這種原始能量引導至對我們有利的方向。
比如,當慾望集中在不良行為,諸如婚外情、毒品、無節制飲食等方面時,控制多巴胺會發揮作用,與慾望迴路做鬥爭。
這種內在的平衡機制,正是我們未被慾望徹底淹沒的重要原因。
在創造力方面,創新的核心在於突破既有模型的束縛,有趣的是,構建模型的是多巴胺,打破模型的同樣也是多巴胺。
這兩者看似矛盾,實際上都是要求我們思考那些目前不存在但未來可能成為現實的事物。
而這正是多巴胺的獨特優勢所在。
多巴胺活躍的人更容易將那些熟悉卻常被忽視的普通事物變得顯著。
這正是創新的本質:
當我們不再壓抑那些被忽略的現實,而是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認為無關緊要的細節時,創造性的思維便由此誕生。
多巴胺讓我們能夠跳出常規思維的框架,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從而發現隱藏的可能性,並以此為基礎推動變革與進步。
然而,控制多巴胺也並非都是好處。
一個多巴胺高度活躍的人往往表現出冷靜和客觀的特質,但這種多巴胺也會抑制我們的情緒,使我們變得冷酷、精於算計,甚至殘忍無情。
那麼,要克服多巴胺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藉助“當下分子”的力量。
如果說多巴胺如同一位男主角,著眼未來、聰明睿智、熱情奔放,是理性與慾望的化身。
那麼當下分子則如同電視劇中的女主角,關注當下、情感細膩、善解人意,是情感與道德的象徵。
當下分子種類繁多,其中許多我們可能耳熟能詳,比如血清素、催產素、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等等。
與多巴胺總是關注未來和預期不同,當下分子帶來的愉悅感總是源於當下的感覺和情感。
當下分子活躍的人,恰好能夠克服多巴胺帶來的問題。
他們不僅熱情洋溢、慷慨大方,更是值得信賴的長期伴侶與朋友。
那麼,如何巧妙地平衡多巴胺與當下分子的關係,讓二者既相互制約又彼此促進,我們將在後續內容中進行詳細介紹。

多巴胺影響世界
在當今世界,最嚴重的衝突之一莫過於政治領域的對立。
政治理念的分歧往往使人們成為對立的兩極,甚至引發激烈的對抗。
比如,拿美國來說,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鬥爭已勢如水火,兩黨支持者相互指責。
更有甚者,因家人支援對立黨派而斷絕親情關係,這種極端現象令人深思。
然而,人們是否真正理解這種衝突的根源呢?
表面上看,每個人都堅信自己的政治理念堅不可摧,所捍衛的價值觀不容置疑。
但大量研究表明,許多政治立場的選擇實際上源於大腦運作模式的差異。
從宏觀角度看,政治派別主要可分為“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兩大陣營。
自由主義者往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他們對現狀持批判態度,始終憧憬著一個比現實更美好的世界。
相比之下,保守主義者對變革持謹慎態度,對進步派的理想主義持懷疑立場,認為構建完美社會的願景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具體實踐中,自由主義者更關注宏觀的人類整體,他們相信透過法律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能夠解決社會問題。
而保守主義者則更注重個體的獨特需求。
他們認為法律和政策並非萬能,應該更多地提供人文關懷和個性化幫助,而不是僅僅依賴抽象的概念。
仔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自由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實際上並非真正的敵人。
他們只是從不同的視角觀察世界,因為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推動社會進步。
然而,由於缺乏相互理解,這種視角差異反而加劇了社會對立。
那如果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政治立場的差異其實都是多巴胺和當下分子在“搗鬼”。
自由主義者往往是多巴胺系統的活躍者,他們更關注長遠規劃和未來目標;
而當下分子水平較高的人則更傾向於關注眼前的事物和當下的體驗。
雖然“生理基礎決定政治立場”這件事看起來很不可思議,但是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聯絡。
比如,一點微小的環境暗示就能輕易改變不同生理基礎的人的政治傾向。
在書中,作者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在一項政治立場調查中,如果在現場放置一瓶洗手液,作為感染風險的提醒,就能顯著提高人們的保守傾向。
這是因為危險暗示會啟用與恐懼相關的當下分子,從而影響政治態度。
除了在政治方面的影響,多巴胺更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程序。
對於多巴胺特質顯著的人群而言,新的工作環境、陌生的城市乃至全新的職業領域,都能激發他們的熱情與創造力。
他們在變化中游刃有餘,展現出卓越的適應能力。
從進化史的角度來看,這種對於更多的渴望,對於探索的熱情成為了延續生命的動力。
而多巴胺正是推動我們祖先走出困境、邁向繁榮的核心力量。
它賦予人類創造工具、發展科技、規劃未來的能力,使我們在地球生態系統中佔據主導地位。
在當今物質充裕的時代,多巴胺的驅動力並未減弱。
它繼續推動人類向未知領域探索,但是這種推動也並非全部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比如在書中,作者就列舉了幾種多巴胺可能導致的極端情況。
其中,最直接的威脅來自核武器。
如果高多巴胺特質的科學家與權力掌控者聯手,很可能會創造出足以毀滅人類文明的終極武器。
其次,是可能導致資源的迅速枯竭。
由於多巴胺驅動的無限索取慾望,可能使人類過早地耗盡地球的資源,最終走向自我毀滅的結局。
此外,計算機技術的指數級發展也暗藏危機。
多巴胺驅動的創新能力不斷突破極限,但這種突破可能成為“矽基霸主”崛起的開端。
那麼,面對這些潛在危機,人類必須學會駕馭多巴胺的力量。
為了文明的延續,為了地球的未來,我們需要在慾望與節制之間尋找平衡,在進步與可持續之間達成和諧。

如何駕馭多巴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效管控慾望多巴胺,遏制其無休止的渴求,防止被慾望所支配。
對此,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動機增強療法:用慾望多巴胺對抗慾望多巴胺。
這種方法巧妙地利用慾望多巴胺的特性,透過聚焦健康願景來建立積極動機。
比如,用“成為更好的自己”這種高層次慾望替代單純的感官享樂慾望,實現慾望的轉化與昇華。
第二,認知行為療法:用控制多巴胺對抗慾望多巴胺。
這種方法透過控制多巴胺的規劃功能來對抗慾望多巴胺的原始驅動力。
比如,透過清除身邊能夠引發慾望的物品、透過其他活動替代慾望活動等等。
接下來,想要處理好與多巴胺的關係,還有一個關鍵點,那就是要達成多巴胺與當下分子之間的和諧共存。
這兩者通常處於對立狀態,但在很多情境下兩者容易發生失衡,尤其是傾向於多巴胺過度活躍。
多巴胺過剩可能引發慾望永無止境的情況,而當下分子過剩則可能導致享樂主義和惰性的出現。
那麼,要獲得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就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建立微妙的平衡,其中主要包括精通、現實、專注等方面。
精通,指的是在特定領域內最大化收益的能力。
達到精通後,多巴胺得以抵達其追求的極致——獲取所有可用資源的最大價值。
這不僅是多巴胺的終極目標,也是享受當下、體驗成就感的時刻。
而現實體驗為大腦提供了意外和新奇的刺激。
同時,為了構建精準的未來預測模型,多巴胺系統需要大量來自感官的直接資料輸入。
在這個過程中,多巴胺與當下分子系統協同工作,共同發揮作用。
專注則是當下分子最滿意的事情,無論是用餐、工作、觀看電視還是社互動動,只要全神貫注於當前活動,就能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愉悅。
對於多巴胺而言,專注也是其完成計劃,塑造未來的基礎。
多巴胺就是我們自己
那麼說到這,《貪婪的多巴胺》這本書的精華內容,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相信很多朋友聽完之後,心中都會浮現一個這樣的疑問,那就是:這些關於多巴胺的知識,對我們的現實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
首先,認識多巴胺的運作機制是認識自我的關鍵。
我們常常認為我們能夠靠自由意志掌控命運,但實際上,自由意志作為一種超越本能的能力,是在各種選擇中追求最大價值的決策過程。
而這一過程正是由多巴胺驅動的,它不僅是自由意志的基礎,也是理性、慾望、創造力和超越性精神的源泉。
因此,與其說我們掌控命運,不如說我們是多巴胺的“執行者”。
理解多巴胺的運作機制後,我們便能不再盲目地被多巴胺牽著鼻子走。
透過其運作規律,我們可以利用、駕馭並平衡多巴胺,從而在更深層次上掌控自己的命運。
其次,認識多巴胺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
科學的解釋使我們不再將複雜的人性現象簡單歸因於道德或品格問題。
相反,我們會發現:政治立場的分歧、愛情的短暫、成癮的頑固,這些看似主觀的選擇背後都有其生理基礎。
這種認知能培養我們的同理心,因為許多行為並非完全出於個人意願,而是受到生理機制的深刻影響。
與其苛責,不如共同探尋基於生理機制的解決方案。
更重要的是,認識多巴胺有助於推動社會進步。
雖然多巴胺是一些潛在威脅的來源。
但它並不可怕,而是命運饋贈我們的禮物.
當我們明白其暗中標好的“價值”之後,它將會成為我們人類不斷探索未來,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夥伴。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貪婪的多巴胺》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