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的多巴胺》:冷酷的天才,控制的多巴胺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貪婪的多巴胺》。
上一節,我們主要介紹了多巴胺作為慾望的一面。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看看,多巴胺的另一面——控制。

想象和計劃
透過第一節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多巴胺的慾望迴路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它能夠集中注意力、激發動機並強化刺激,對我們的行為和選擇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人類並非完全受制於慾望迴路。
我們同樣具備理性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我們會看到,上癮者也會戒菸、戒酒、戒毒,暴食者也會節制飲食,久坐者也會開始運動。
那麼,是什麼樣的大腦回路能夠與強大的多巴胺慾望迴路相抗衡呢?
答案依然是多巴胺——確切地說,是多巴胺的控制迴路。
從神經解剖學的角度來看,控制迴路與慾望迴路同源,都起源於“腹側被蓋區”,但它們的神經投射路徑不同。
慾望迴路的多巴胺主要作用於“伏隔核”,而控制迴路的多巴胺則主要作用於“額葉”。
這種神經投射的差異決定了兩個迴路的功能分化:
慾望迴路主要啟用大腦中與興奮和激情相關的區域,而控制迴路則作用於負責邏輯思維的額葉。
額葉作為大腦進化過程中較晚出現的結構,是人類獨特認知能力的生物學基礎,賦予了我們想象力、規劃能力和計算能力等高階認知功能。
多巴胺控制迴路是想象力的神經基礎。
它使我們能夠預見未來,評估當前決策的長期後果,從而做出更有利於長遠發展的選擇。
它使我們能夠制定具體計劃,將想象中的未來轉化為現實。
這種機制使控制多巴胺具備了調節慾望的能力,並能將這種原始的能量引導到對我們更有利的方向。
比如,拿買車這件事來說,如果僅有慾望迴路發揮作用,我們可能會選擇外觀和內飾最吸引眼球的那輛車。
但由於控制迴路的存在,我們能夠抑制這種即時的衝動。
並且,我們還會利用慾望迴路提供的動力,花大量時間去研究汽車的各種評測,然後貨比三家,最終選擇一輛既符合個人需求又具有良好價效比的車輛。

韌性和自信
控制多巴胺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制定目標,做出計劃,更能在執行過程中提供持續的精神動力,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韌性”。
所謂“千古艱難唯做事”,成功往往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和持續的自我修正。
無論是面對漫長而不確定的過程,還是進行自我否定式的調整,都是極具挑戰性的。
這種挑戰要求我們具備堅韌不拔的品質,而多巴胺系統正是這種品質的神經基礎。
在書中,有一項有趣的老鼠實驗,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在實驗室,科學家利用兩組飢腸轆轆的老鼠,一組老鼠的多巴胺系統保持正常,另一組老鼠的多巴胺系統受到了破壞。
在這種情況下,老鼠們只需輕輕觸動1次實驗場地中的按鈕,就可以獲得食物。
起初兩組老鼠觸碰按鈕的情況並無差別。
但隨著科學家將實驗條件改為:老鼠們需要多次觸碰按鈕,食物才會出現時。
多巴胺系統受到破壞的老鼠觸碰按鈕的意願就出現了明顯減弱,也就是說它們不願付出更多的努力來獲取食物。
對人類而言,激勵因素更為複雜。
要取得成功,我們首先需要相信自己能夠成功,這種信念直接影響著我們的韌性。
早期取得的一些小成就可以顯著增強這種信念,科學家將這種“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心理狀態稱為“自我效能”。
而自我效能也與多巴胺的水平有關,可卡因和苯丙胺等毒品會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導致自我效能異常升高,甚至達到病態水平。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吸毒者會產生浮誇的妄想。
他們可能堅信自己能寫出驚世鉅著或發明改變世界的裝置,儘管沒有任何證據支援這種信念。
健康的自我效能不僅能增強我們的韌性,還能在社互動動中產生積極影響。
人的潛意識中能夠感知到他人對成功的期望值。
當面對一個充滿自信、對成功抱有高度期望的人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被他的“氣場”所影響,對其懷有期待和信心。
而這種現象正是一個人多巴胺驅動的自我效能的充分體現。

模型和創造
除了對韌性和自我效能的影響,多巴胺控制迴路還影響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對於世界的理解,雖然“實踐出真知”是普遍認知,但我們能夠直接感知的近體空間其實非常有限。
相比之下,廣袤無垠的遠體空間既無法觸控,也難以直接觀察。
那麼,我們是如何認知這些遙遠的事物呢?
答案在於我們獨特的建模能力。
模型是我們為了更好理解世界而構建的假想框架。
它透過簡化現實,只保留關鍵資訊,幫助我們更高效地處理資訊。
這種建模過程往往是無意識的,大腦會根據日常經驗自動構建模型,並在學習新知識時持續更新。
模型不僅簡化了認知,更賦予我們抽象歸納的能力。
透過特定經驗推匯出普遍規律,我們得以預測和處理從未遇到過的情況。
比如,當有人向你說到一個“杯子”時,即使你沒有見過這個杯子,你也能迅速抽象出“杯子”的概念,並能預測出它的用途。
建模的應用範圍遠不止物體識別。
從物理學定律到哲學原理,這些宏大的抽象概念本質上都是模型。
模型的價值取決於它與現實世界的擬合程度,而智慧就是我們的模型比別人更精確。
不過,模型也有其侷限性。
當模型落後於現實發展時,它可能成為思維的桎梏,阻礙我們把握新的機遇。
對此,牛頓經典力學的興衰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這個曾經被奉為真理的模型,在物體速率無限接近光速時,不得不讓位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模型。
創造意味著對既有模型的修正、解構乃至超越,而這一過程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過程有相似之處。
正常人的大腦具有“潛在抑制”功能,也就是自動過濾不重要的資訊。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則表現出“低潛在抑制”特徵,對常人忽視的細節異常敏感。
建立模型需要潛在抑制來過濾並不重要的細節,而突破現有模型則需要降低這種抑制,重新審視曾被忽視的資訊。
有趣的是,多巴胺在模型的建立與解構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這兩種過程都需要我們運用多巴胺調動自身的想象力,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聯絡起來,從而揭示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層次的世界。
同時,多巴胺還是調節“低潛在抑制”的關鍵物質。
正是多巴胺的存在,我們才能重新挖掘一些不重要的細節,從而顛覆舊有的模型體系。
但是這一過程並不是總會成功,我們既有可能因為創立新模型而成為天才的創造者,也可能因為過分的妄想而導致精神疾病。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許多傑出人物,如梵高、牛頓、尼采等人都有些瘋瘋癲癲的原因所在。

冷漠和狡詐
控制多巴胺的過度活躍不僅可能導致精神疾病,還可能使我們因精於算計和沉迷抽象世界而失去對同伴的熱情和對世界的熱愛。
一般來說,人際關係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代理關係”和“親和關係”。
代理關係是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形成的關係,由多巴胺控制。
在這種關係中,他人被視為實現目標的工具或延伸。
而親和關係則是為了享受社交本身而形成的關係,與當下分子相關。
代理關係的建立是為了控制環境並從中獲取資源,這正是控制多巴胺的領域。
如果控制多巴胺過度活躍,會抑制當下分子的功能。
這會導致我們無法享受親和關係的溫情,使我們只能在冷冰冰的代理關係中追逐利益和成就,甚至變得冷酷無情。
此外,多巴胺還會讓我們為了贏而不擇手段。
多巴胺被激發時,會抑制內疚感等當下情緒,它激勵人們不懈努力,甚至使用欺騙、暴力等方式也在所不惜。
對於多巴胺而言,追求的是更多,而不是道德,暴力和欺詐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這是因為贏得競爭是進化成功的必要條件,贏得競爭才讓我們有機會獲得食物和繁衍機會。
控制多巴胺所操作的暴力行為不同於由激情引發的簡單暴力。
因為這種暴力行為都是提前計劃的有效策略,這些策略會極其詳細,並且總是以獲取資源或控制為目的。
這種由多巴胺驅動的攻擊性行為,往往不帶有多少情緒,屬於一種“冷暴力”。
這也是為什麼作者會說,控制多巴胺可以給我們統治之力,但這種力量也可能成為毀滅世界的原因。
所以,總的來說,控制多巴胺賦予了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力量,但這種力量是有代價的。
因為它的過分活躍會提高精神疾病的患病風險,妨礙我們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甚至還會引發欺詐、暴力等危險行為。
那麼現在,慾望多巴胺剛被控制多巴胺所限制,但控制多巴胺又出了問題。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