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貪婪的多巴胺》。
在前面兩節的內容中,我們主要介紹了多巴胺對於人們行為的影響。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看看多巴胺的對手——當下分子。

關注當下的化學物質
透過前面的我們瞭解到,大腦將這個世界分為“近體空間”和“遠體空間”。
其中負責管理近體空間的就是“當下分子”,它們讓我們能夠充分體驗當下的滿足感,享受眼前擁有的一切。
當下分子是“當下神經遞質分子”的簡稱,與種類單一的多巴胺不同,當下分子系統呈現出顯著的複雜性。
這個大家族中既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催產素、內啡肽,也包括我們不太熟悉的睪酮、血管升壓素、內源性大麻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等。
那麼,為什麼負責管理遠體空間的多巴胺可以保持成分的單一性,而負責管理近體空間的當下分子卻需要如此複雜的組成呢?
這源於未來與遠方本質上是未知且虛幻的概念,虛幻往往具有簡單性,只需要一種簡單的慾望驅動即可。
而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卻給我們帶來了千變萬化的感受體驗。
為了應對這種複雜性,我們需要多樣化的神經遞質系統來幫助我們充分感知和適應現實。
因此,每一種當下分子都承擔了獨特的功能,共同構建起我們對當下世界的完整感知。
那麼,這些種類繁多的當下分子具體都在負責著哪些領域?
各自又具備怎樣的“本領”呢?
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看一看。


陪伴之愛:催產素、血管升壓素
在第一節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瞭解到,多巴胺主導的愛情侷限於戀愛初期的激情與驚喜。
這種愛情缺乏持久的深情,一旦得到滿足,激情便會消退。
那麼,究竟是什麼在維繫著長久的陪伴之愛呢?
答案就在兩種關鍵的神經化學物質:催產素和血管升壓素。
其中,催產素主要在女性體內發揮作用,而血管升壓素則在男性體內扮演重要角色。
它們讓人們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保持平和的心態,並透過身體感知和情感共鳴來體驗愛情的美好。
這種化學作用不僅限於人類,在動物界也普遍存在。
比如,當研究人員將催產素注入雌性草原田鼠的身體後,這些田鼠會立即與特定的雄性伴侶建立長期關係。
當科學家透過基因編輯技術,為具有“花心”傾向的雄性田鼠增加了一個增強血管升壓素表達的基因後,這些原本“花心”的田鼠也會變得專情。
當然,事物都有兩面性,催產素和血管升壓素主導的愛情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性生活的頻率往往會降低。
但這並不意味著愛情的消逝,相反,這可能只是另一種當下分子在發揮作用的表現。

生理吸引催化劑:睪酮
這種當下分子就是睪酮,它是我們體內的“愛慾之神”。
男性和女性的愛慾都是由睪酮引起的。
在男性體內,睪酮的作用不止是激發生理衝動,它還是塑造男性第二性徵的關鍵因素。
從鬍鬚的生長、肌肉的發育到喉結的突出,這些典型的男性特徵都離不開睪酮的作用。
女性體內雖然睪酮水平較低,主要由卵巢分泌,但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研究發現,女性在排卵期睪酮水平達到峰值,這其實就是大自然在巧妙地“催促”著女性受孕。
然而,當女性體內睪酮水平異常升高時,可能會導致男性化特徵的出現,如體毛過盛、脫髮等問題,這顯然也並非好事。
一般來說,青春期是睪酮分泌最為旺盛的階段。
這種高水平的睪酮會引發普遍而非特定的生理衝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青少年,特別是青春期的男孩,常常難以控制戀愛的衝動,也難以保持專一。
於是,為了長久穩定的感情,催產素和血管升壓素會抑制睪酮的釋放,這就是為什麼長久的婚姻會導致慾望衰退的原因。
當然,睪酮同樣會抑制催產素和血管升壓素的釋放,它們就像一個蹺蹺板,爭奪著感情的控制權。


毒癮和喜歡:內啡肽、內源性大麻素
在眾多當下分子中,內啡肽可能是最為人熟知的了。
這種由大腦自然產生的化學物質,本質上是我們體內的天然嗎啡。
嗎啡不僅是鴉片和海洛因的主要成分,也是阿片類止痛藥的核心成分。
內源性大麻素則是大腦自己產生的大麻類物質。
聽起來,好像這兩種當下分子很可怕,其實並非如此。
大麻、鴉片、海洛因之所以能讓人上癮,就是因為它們擾亂了我們正常的“喜歡迴路”,導致身體無法自主調節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的分泌,迫使人依賴外部攝入。
隨著耐受性的增強,需求量不斷增加,最終形成難以擺脫的成癮迴圈。
這種毒癮與我們第一節討論的多巴胺型毒品成癮是不一樣的。
前者干擾喜歡迴路,後者則破壞慾望迴路。
海洛因和鎮痛藥奧施康定等之所以是最具成癮性的物質,正是因為它們同時影響了這兩個關鍵迴路。
那麼,什麼是喜歡迴路呢?
其實就是體內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的神經迴路,這種迴路是我們愉悅感的來源。
這意味著,當我們說喜歡或愛上一個人時,本質上是我們的大腦在遇到那個人時,會自發分泌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向大腦傳遞愉悅訊號。
這種機制不僅適用於對人的喜愛,也適用於對各種興趣愛好和物品的喜愛。
然而,與強大霸道的多巴胺慾望迴路相比,喜歡迴路顯得相對脆弱且難以啟用。
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很難真正喜歡上一個人,卻很容易產生佔有慾。
內啡肽還具有一個特殊功能,那就是當我們與愛人進行身體接觸時,身體會大量釋放內啡肽,以增強感官的愉悅體驗。
這一體驗的頂峰時刻,即生理性高潮,正是內啡肽與其他當下神經遞質協同工作,共同創造出來的極致體驗。


應激反應:去甲腎上腺素
透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雖然各類當下分子各司其職,但它們並非相互排斥,而是從不同維度協同作用,共同為我們創造豐富多彩的情感體驗。
以陪伴之愛為例,雖然催產素和血管升壓素在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但如果缺乏內啡肽和內源性大麻素帶來的愉悅感和幸福感,這段感情就會變得索然無味。
同樣,如果沒有睪酮激發的生理衝動作為情感的調節劑,夫妻之間就難以實現“床頭吵架床尾和”的和諧狀態,很可能因瑣事積累而導致關係破裂。
由此可見,這些當下分子在維繫健康情感關係中缺一不可。
其實,除了愉悅、喜愛、陪伴和生理性吸引等情感體驗外,實際上人類所有的情感反應都屬於當下分子的管理範圍。
人們常常低估情感的重要性,過分推崇理性思維。然而,儘管情緒有時會壓倒理性,使我們做出不合理的決定,但情緒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恐懼反應為例,這種快速應激機制能夠繞過大腦中多巴胺複雜而緩慢的認知計算過程,直接觸發即時反應,幫助我們應對突發情況。
這其中的關鍵角色就是去甲腎上腺素這一當下分子。
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不止於加速反應,它還能激發我們潛在的身體機能。
比如,當一個拳頭快速向我們襲來時,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可能難以躲避。
然而,在去甲腎上腺素的作用下,我們的身體潛能會被充分調動,肌肉力量得到增強,從而成功避開危險。


情感的力量
此外,情感還讓我們變得仁慈而富有同理心。
這種情感力量也是儒家所倡導的“仁”的根基。
孟子曾用一個生動的例子闡釋了這種情感:
當我們突然看到一個孩童即將墜入井中時,內心會立即湧現出為之擔心和同情之感,也就所謂的“怵惕惻隱之心”。
這種反應並非出於功利考量——不是為了結交孩子的父母,也不是為了在鄉鄰中博取名聲,而是內心情感自然而然地表達。
這種即時而純粹的情感反應,正是當下分子作用的完美體現。而那些功利的考量,則屬於多巴胺的計算範疇。
在書中,作者舉了著名的“電車問題”,也就是一列失控的火車沿著鐵軌飛速前進,前方有一個變軌的岔路口,但是岔開的兩條鐵軌上一邊綁有五個人,一邊綁有一個人。
這時你手中握著變換軌道的開關,你會怎麼做呢?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當面對這種道德困境時,我們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距離的遠近。
如果身處現場,受當下分子主導的我們很難做出犧牲無辜者的決定,因為同理心和惻隱之心會強烈阻止這種行為。
然而,如果身處遠方,進入多巴胺主導的遠體空間,我們可能會更傾向於做出那個看似理性的選擇——犧牲一人拯救五人。
這種選擇差異並非源於善惡之分,而是我們體內化學反應的自然結果。
距離使得殘酷的決定變得容易,這或許解釋了為什麼政治家能夠相對輕易地發動戰爭,因為他們往往遠離戰場的殘酷現實。
情感在決策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大多數決策都無法單純依靠理性完成,因為現實世界的資訊往往是不完整、模糊且龐雜的。
因此,我們還需要情商來幫助我們進行決策、推動執行、凝聚人心。
此外,情感還是道德的源泉。當下分子所激發的內疚感是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動力,它能夠有效制衡無節制的慾望和冰冷的算計。
這種情感機制確保了我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仍能保持對道德底線的敬畏。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來說說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如果兩個人的立場不同,很有可能不是認知的問題,而是多巴胺在“搗蛋”。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