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席捲全球的貿易風暴正在上演,美國揮舞“關稅大棒”,對中國商品加徵的最高綜合稅率達145%,光伏電池更是高達3500%。全球化是否正在走向終結?中國製造如何破局?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許定波教授,透過一場酣暢淋漓的對話,揭示了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智慧。這不僅是一場關於中美博弈的深度剖析,更是一次對全球化未來的思想啟迪。

“全球化已死?”這是當下最尖銳的疑問之一。節目開場,秦朔直擊要害,許定波教授則用硬核資料反擊:2024年,全球貿易佔GDP的30%巋然不動,中國貿易順差創下992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全球化並未崩塌,而是如秦朔所說:“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擴張與收縮的週期。”
回望歷史,從絲綢之路的駝鈴聲到今日的數字貿易,全球化曾在大蕭條、二戰等危機中“瀕死”,卻總能重生。今天的全球貿易風暴,不過是又一次“收縮”的陣痛。技術進步與人類對繁榮的渴望,依然是全球化不熄的引擎。

“中國製造業佔全球31%產能,是美國兩倍還不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定波用資料亮明瞭中國製造的王牌。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創紀錄達9920億美元,接近1萬億,穩坐全球供應鏈核心。從百萬分之一的次品率,到寧德時代十億分之一的品控標準,中國製造早已超越傳統“六西格瑪”,成為全球質量標杆。
反觀美國,高關稅政策卻自傷其身。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指出,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3.5%飆升至4.5%,增加3700億美元債務利息;道瓊斯指數下跌12%,消費者因智慧手機(81%來自中國)、筆記型電腦(66%來自中國)價格上漲叫苦不迭。更諷刺的是,美國農產品被巴西、阿根廷替代,“美國農民在哭,巴西農民在笑”。許定波一針見血:“不是所有的牌都在美國人手上!”

美國試圖透過關稅逼迫製造業迴流,節目卻揭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秦朔分析,消費電子行業需要精密模具、自動化技術和多層供應鏈協同,這些在中國深耕數十年,形成了大灣區等區域生態。美國不僅缺乏產業叢集,連淡旺季的勞動力調配都無解——旺季需大量熟練工人,淡季需靈活轉崗,這種節奏在美國難以實現。
許定波進一步指出,美國60%人口閱讀能力僅相當於小學水平,高階製造業所需的技術人才匱乏。若強行發展低端製造業,美國人均收入將大幅下滑,違背其經濟邏輯。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言:“小心你想要的,可能真的會實現。”美國若執意迴流製造業,恐自食苦果。

面對貿易壁壘,中國企業正邁向“出海2.0”。節目分享了海爾與三一重工的成功案例:海爾收購GE家電業務,融入美國市場;三一重工海外收入四年增長244%,被視為本地企業。這種“讓世界忘記中國標籤”的本地化戰略,不僅是成本遷移的升級,更是價值共創的體現。
秦朔提到:“越南若對中國加稅,零部件成本飆升,反傷自己。”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嵌入性,已成無形壁壘。中國企業的出海,不再是簡單的成本遷移,而是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錨。”許定波的判斷擲地有聲,秦朔補充:“一個主動穩定器。”在不確定性中,中國以韌性與信心突圍。
展望未來,許定波教授提出三個關鍵詞:不確定性、韌性、信心。中國手握強牌,但目標不是擊垮對手,而是構建公平的多極貿易體系。正如秦朔總結:“環境不確定,道路曲折,但方向明確,前途光明。”這正是中國在全球化裂變中的戰略定力。
想深入瞭解中美博弈的幕後邏輯?想洞悉中國製造的勝負之道?《兩說》是你不可錯過的思想盛宴。立即關注《兩說》,鎖定節目,解鎖全球化裂變中的中國智慧!
播出時間
東方衛視 5月7日 23:11
第一財經 5月10日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