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推送內容來自播客節目「高能量」的宏觀漫談欄目。過去兩年,“全球化”是豐叔和李翔頻繁聊到的話題之一。
-
從漫長的歷史維度來看,全球化程序是否在持續增加?
-
全球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分別是由哪些國家主導的?
-
中國正在經歷的科技戰和貿易摩擦,是必然嗎?過去發生過類似的事嗎?
-
在全球化放緩的週期裡,中國的機會是什麼?
-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出海和全球化是可選項還是必選項?
我們從他們的討論中選取了部分內容,整理成文,希望能帶來不一樣的思考角度。歡迎移步小宇宙APP / Apple Podcasts(蘋果播客) / 喜馬拉雅APP,搜尋並訂閱「高能量」收聽這些節目。





互動福利
你如何看待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歡迎在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隨機挑選6位讀者,分別送出馬克·萊文森的《全球化簡史》一書。


/ 01 /
全球化的歷史變遷
1. 回顧歷史,從古代絲綢之路,到盛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從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貿易,再到今天的“一帶一路”,這些都在大規模地提高全球化的水平。如果以50年、100年為尺度來看,貿易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很多好處。
2. 過去300多年裡,三次貿易全球化體系的構建,都是由海權國家以航運作為主要方式來推動的,無論是西班牙、荷蘭,還是英國、美國。
3. 二戰後的全球化主要由美國推動。作為當時全世界最厲害的製造業大國和強國,美國需要打通全球的市場和需求,來推動其技術和貿易發展。
4. 二戰後至 2008 年間,全球貿易實現快速增長,主要是因為海運的發展。其中一個關鍵節點是船變得既大又好,既便宜又能裝;另一個關鍵點是集裝箱在全球的推廣應用,大幅提升了航運的效率,也降低了港口的運營成本。(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馬克·萊文森的《集裝箱改變世界》一書。)
5. 198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這20多年是全球化有史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全球貿易總額佔全球GDP的比例從大概1/3上升到了接近2/3。換言之,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長速度快40-50%。
6. “逆全球化”或者說“全球化放緩”,並非始於疫情,也不是從中美貿易戰開始的,而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就已開始。從資料看,2008-2009年,國際貿易下降8.48%。此後,全球貿易每年的增速已經慢於全球GDP每年的增速,全球貿易總額佔全球GDP的比例也一直未能回到2008年的高點。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實現“更好的全球化”了。
7. 為什麼2008年之後,貿易全球化的速度變慢了?除了全球經濟衰退帶來的需求下降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伴隨著機器與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規模性製造使得製造本身佔商品總成本的比例開始下降。像過去幾十年那樣,透過海運把東西在全球搬來搬去,可能未必那麼划算了。
8. 中國經濟的發展受益於1980年代開始的、歷史上增長最快的這一波全球化。我們成了世界工廠,也成為全球第二大單一消費國。這跟中國有勞動力紅利,有製造能力,有較長的海岸線和繁忙的港口有關。硬幣的另一面是,在上一波全球化中,規則由他人制定,而規則制定者往往擁有更多主導權,這使得我們在貿易戰和科技戰中難免處於被動地位。
/ 02 /
全球化的當下與未來
1. 從歷史看未來,推動全球化更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是值得堅持和努力的方向。在 “全球化” 還是 “逆全球化” 的十字路口,今日中美各自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2. 當中國與美國有一定的競爭關係後,美國開始更多地採用競爭性和限制性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從某種程度上說,英國曾經對美國發起的 “棉花戰爭” 與今日美國對中國發起的 “晶片戰爭” 頗為相似。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後,雙邊貿易增速放緩。
3. 我們的競爭方式之一是依託中國的優勢,推動一個不同於以往的貿易體系。我們的優勢包括全球 GDP 排名第二,擁有全球第二大的單一消費市場,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工廠,是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資源和能源使用國。
4. 以 “一帶一路” 為典型代表,在全球化放緩的週期中,中國為部分重建、推動全球化貿易付出了諸多努力。
5. 從結果來看,中國外貿的結構(產品)和物件國(貿易伙伴)都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具體而言,中國外貿從曾經的 “老三樣”(服裝、傢俱、家電)轉變為 “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這背後體現了中國產業鏈向中高附加值的轉變。此外,自2020年東盟首次超越歐盟和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以來,中國與東盟已經連續四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這意味著中國正在推動進行一些產業鏈的重新分工。
6. 與之前以海運為主導的貿易全球化不同,我們正在推動的全球貿易體系,是透過以鐵路為主的陸路交通和海陸聯運,與周邊國家形成高效的產業分工和價值鏈條。在這個體系中,歐洲和中國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東歐和東南亞具備較強的製造能力,中東、中亞和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能源。這一大片地區連線起來,就形成了既有自然資源和能源,又有生產製造能力,同時還有消費市場的格局。
7. 如果這一次透過陸路交通為主串聯起來的全球化體系,能夠與之前以海運為主的全球化體系共存,並且都達到一定規模,那麼許多國家將從中受益。因為在之前的全球化浪潮中,許多陸權國家受益程度較小,經濟發展不如海權國家。
/ 03 /
對創業公司來說,
全球化意味著什麼?
1. 當下中國企業在探討出海和全球化時,有的主動,有的被動。然而,從日本和德國這兩個經濟體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如今也走到了需要大規模增加海外投資的階段。為全世界生產東西,已不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
2. 儘管世界局勢充滿不確定性,但企業出海和全球化已成為必選項。創業者出海進行全球化,最好選擇在外交上與中國較為友好的國家與地區,以降低政策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在開放方面,中國出臺了許多單向免籤和 144 小時過境免籤政策,這將增進更多國家與地區對中國更實質性的體驗和了解。
3. 今日我們熟知的美國消費品牌中,除了可口可樂這種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品牌外,許多品牌如星巴克、肯德基、必勝客、沃爾瑪、耐克,都誕生於上世紀的 50 – 70 年代。因為二戰後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需求和供給相互促進,消費市場和消費品牌相互推動。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二戰後推動的全球化,也帶動了美國企業的全球化。這些品牌從美國企業轉變為全球企業,併成為所在行業的全球第一名或第二名。
4. 如果前面我們講到的中國推動的全球化能夠取得長期進展,或許我們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即隨著中國推動的全球化,中國的優秀企業有機會走向全球,成為優秀的國際性企業。類似的事情正在智慧手機、新能源車、消費級無人機等許多行業發生。

▲ 通往具身智慧之路 | 峰瑞報告
星標峰瑞資本微信公眾號
一手商業思考及時送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