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大躍進”,交行“走鋼絲”擴張?

作者|牛叫獸
關稅戰之下,交通銀行可能是瑟瑟發抖的那一個。
敢信,在經濟環境愈發不明朗、個貸償債能力受到衝擊的2024年,交行居然敢把消費貸同比增速幹到90%以上!規模更是“三連跳”,從2022年的992億,狂飆到2024年的3302億。
要知道,工農中建四大行都開始收縮陣地了:
工/農/中/建全部放慢了消費貸的增長速度,中行把增速壓到了個位數,農行增速更是接近“腰斬”。
資料之外,交行消費貸的審批尺度也頗讓人驚心。
你在網路上搜索一下,貸款中介圈的明星產品交行“惠民貸”,光看標題都讓人害怕:
當不少銀行擰緊了水龍頭,交行卻堪比開閘放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交行為何這麼“勇”?
擴張消費貸,究竟是另闢蹊徑,還是飲鴆止渴?
交行發力消費貸,有其政策背
3月22日,金融監管總局釋出《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從額度提升、期限延長、還款方式最佳化、風控強化、權益保護等方面,為消費貸“鬆綁”。
在後房產時代,靠房貸拉動規模增長的路子已經走不通,各大銀行都需要新的突破點來推動業務增長,消費貸成為各家必爭之地。
另一方面,跟交行的短板有關。
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交行的淨息差,2024年僅有1.27%,在五大行中墊底。 
淨息差是淨利息收入佔生息資產的比重,是評價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銀行股投資有一金句:經濟繁榮期看息差,經濟衰退期看不良。這裡說息差就是淨息差。
不樂觀的是,交行淨息差存在進一步走低的可能性。
這一方面是因為資產端的質量隱患。乍一看,交行資產質量尚可——1.31%的不良率,201.94%的撥備覆蓋率——不算最好的那一檔,但勝在總體穩定。
但在另一方面,交行2024年重組貸款規模暴增261.23億,增幅64%。 
所謂重組貸款,指的是銀行應對借款人財務困境時的一種風險手段,常見方式是調整貸款合同中的某些條款,幫助借款人恢復還款能力,同時保留銀行的債權。貸款展期就是最常見的方式。
表面上看,重組貸款對銀行經營好處多多。銀行可在貸款即將逾期前將其重組,使之不至於計入不良貸款。借款人具備還款能力後,銀行也得以順利收回債權。
但在實務中,更多的情況是展期後借款人仍難以還款,只是延緩了不良率攀升的時間,不啻於一種“保守治療”。 
且可能存在更極端的案例。比如某客戶無力還款,銀行為其展期後,新約定的合同條款為前x年不還款,後幾年再還本付息。換言之,這筆貸款前幾年是“不生息”的,這就給淨息差帶來了更大的下行壓力。
而在負債端,交行的存款結構以大量定期和同業存款為主。其中公司和個人定期存款合計佔比近65%。
同業存款2.36萬億元,佔計息負債的近20%,平均成本為2.38%,合計付息560.63億。
在所有存款種類中,定期和同業的付息率本身就高於活期和一般存款。儘管去年同業存單和同業拆借利率一路走低,加上過去兩年連續下調存款基準利率,但交行整體負債成本仍高於大多數同業。
交行存款基礎之薄弱,已經長期被市場詬病,以至於交行也是在五大行中,唯一一家淨息差低於不良率的銀行。
歷史遺留問題只能循序漸進,但遠水救不了近火,為了維持規模擴張,交行只能積極調整內部業務結構,便出現開篇一幕——在其他國有行都開始踩剎車的時候,交行的消費貸規模去年依舊維持90%的增速。
先天不足,擴張時的風險把控就顯得尤其重要。
政策吹風之前,在淨息差不斷收窄的背景下,處於激烈存量競爭的銀行業,已經開始尋求轉型之道。增加在消費貸層面的投入,就是典型。
今年年初,一場消費貸的價格戰激烈打響,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5年2月,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為2.91%。
為了防止銀行過度內卷,危及資產質量,據財新瞭解,監管部門也召集部分銀行開會,提示消費貸利率過低的風險,隨後多家銀行的消費貸利率也在4月1日後明顯上調,再也難見利率低於3%的消費貸產品。
其中交行算是上調利率的先鋒,由此還受到了不少誇讚。但正如前文所說,交行利率上調也許很大程度上是要穩住淨息差的無奈之舉。
而為了順利提價,從網路上的宣傳風格來看,交行也比較“野”。
從各路貸款中介的口中,你能窺見其“離譜”程度:
揹負150萬貸款,信用卡透支,2年前有一筆12萬的逾期,這樣的客戶獲批20萬惠民貸額度;
400萬負債的也能喜提19萬,還能先息後本;
無數社交媒體上,惠民貸都被貼上了“寬鬆”、“簡單”、“快捷”的標籤。
放寬稽核標準,加上宏觀經濟壓力對還款能力的潛在衝擊,交行的資產質量很難不讓人心頭一緊。
規模增長和不良攀升從來都是硬幣的兩面,“大躍進式”的突擊,往往要以犧牲資產質量為代價。如某家零售著稱的股份行,曾因高風險高收益的零售業務而快速崛起,但代價是客戶群體質量較差,如今個人貸款不良率連續四年增長,堅持了8年的核心業務策略,現在因資產質量惡化和監管原因再次開始搖擺。
類似的情況,隱隱出現在交行身上。
先是消費貸的不良資產規模,已經從2023年的25.91億升至37.42億,增長超過40%。
除了消費貸,交行在經營貸、信用卡的不良資產規模也同樣出現較為明顯的增長,尤其經營貸,不良規模跟21年相比已經翻了不止一番。

更何況,零售業務的下行趨勢,仍未看到拐點。
已經發布2024年財報的資料顯示,大多數銀行的個人貸款不良率都比2023年大幅上升,國有大行上升更明顯,除了郵儲銀行上升0.16%之外,其餘五家國有行的個貸不良率都基本上升超過0.20%,全軍覆沒。
多數券商分析師也認為,個人零售業務的風險問題還沒徹底解決。
國信證券金融團隊認為,經濟持續下行帶來還款能力下降,以及過去幾年銀行加大個人經營性等零售貸款投放,並由此帶來的部分銀行在風險篩查和貸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預期今年零售不良生成延續高位波動。
民生證券銀行團隊觀察到,零售貸款不良率尚未止住向上趨勢,關注率、逾期率等資產質量前瞻性指標也有所上升,潛在風險暴露仍有壓力。
長江證券銀行業團隊則觀察今年一季度居民信貸資產質量的趨勢後,認為零售風險尚未確立拐點,仍需關注經濟復甦和居民收入改善的程序。
銀行是跟宏觀經濟聯絡緊密的行業,當下大國關稅的衝擊,毫無疑問給會給交行零售業務帶來陰霾。
可能大部分人對這次關稅戰,還停留在看戲看熱鬧的階段。但很多研究已經明確指出,出口對國內就業和收入有重要影響,絕不可低估其衝擊。
早在2018年,商務部和中科院在一份課題報告中測算,中國對美出口帶來1880萬人次的就業,彼時跟出口相關的整體就業人次高達1.12億。
近年出口對經濟的重要程度更是不斷提升。商務部2022年5月的新聞釋出會透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達到20.9%,帶動就業1.8億人。
到2024年,申萬宏源證券測算,淨出口對GDP 同比增速貢獻已達到 45.8%,遠超過消費(29.7%)和投資(24.5%)。因而如果出口轉弱,對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
儘管尚無明確資料勾勒這一衝擊,但一項前瞻資料已經說明形式不容樂觀。
據BFC匯談整理,SONAR編制的集裝箱預訂指數,今年4月以來下跌超過30%。

這意味著大量外貿訂單遭到退訂,外需下行壓力正在逐漸體現,對銀行而言,這代表個貸償債能力的下行。
宏觀環境的複雜性,考驗的是銀行基本盤的韌性,平衡擴張和風險的能力與手段。
後房產時代,銀行的增長空間已然不多,對淨息差承壓的交行更是如此。它迫切需要開啟新的增長方式,來挽救疲軟的盈利能力。
只是在擴張和風險、監管的微妙平衡之中,交行如何在紅海中安全落地,將極為考驗管理層的操盤能力。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鉅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訊號。原價299/年,透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後視窗關閉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國信銀行】零售貸款不良生成拐點何時出現?——銀行業2024年報綜述
2.銀行業2025年度策略:風險緩釋與復甦,關注股份行彈性【民生·銀行】
3.長江證券-銀行業復甦的征途系列三:消費金融的政策紅利影響展望.pdf
4.商務部:“三駕馬車”之一的外貿帶動就業1.8億人
5.CNY:關稅落地後的出口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