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看似蒸蒸日上的時刻,你卻感受到靈魂的失落|12月21日一席廣州

上週六,我們在深圳舉辦了第126場一席演講,以下是本次活動的幕後花絮和精彩片段。
花絮
花絮導演 / Chaos‍‍
攝像 / Chaos 大凱    
演講
01.
施愛東理想故事的誕生
我們說了這麼多講故事的規則和技巧,但是如果故事都按照套路來講也會很無趣,好的故事家一定會設定變數。
金庸寫的蕭峰與馬伕人,在結構上就是傳統的英雄殺嫂的故事,比如有武松殺嫂、燕青殺嫂、石秀殺嫂、張謙殺嫂,這些故事的結構都是一樣的。但金庸把蕭峰和馬伕人的故事放在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包括丐幫內部的鬥爭,甚至是民族和國家的衝突問題,所以我們感覺這個故事具有了更深重的意義。
相對來說,古龍就不大懂得故事套路。古龍的小說裡寫的人物太多,也沒有塑造得比較成功的人物形象。經常是這個人物好不容易快立起來了,結果一翻頁他就被人噶了。你既然要讓他這麼快死,你前面花那麼多筆墨寫他幹啥?
02.
陳東楠 一次生活和無數次生活
某種程度上,小水井村的掙扎其實很像我自己,或者我想可能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掙扎。在世俗平庸的日常裡感到悲傷,隨著社會的變遷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身份、去迎合,在一些看似蒸蒸日上的時刻,你卻感受到靈魂的失落,在平靜的日子裡感覺到蘊藏著危險和複雜。而這變化又是必然的,它其實並不取決於哪一個人,做了哪一個決定,我們都會成長,都會走向更大的社會。
我們永遠免不了和重重壓力與侷限共存。“追尋自由”“成為自己”,這些在當代很時髦的句式的背後,也許人正是在各種侷限和壓力中形成自己的樣貌,再從中找到自由。還會有一個接一個的困境,我們也要不停地換個活法活著,帶著困境為我們塑造的新形狀繼續往前走。
03.
戰洋 過渡之地
安置社群裡參與房產投資的不只是年輕人,也有老人。這張圖片中有三個建築物,最新最高的是售樓處,旁邊還沒有完成的磚樓是已經爛尾的商品房,最前面的簡易帳篷是曾阿姨的居所。
曾阿姨把自己和老伴攢了多年的30萬積蓄,交給了一個親戚。親戚告訴她因為房地產開發有時候需要資金週轉,所以這樣的借貸很普遍,這30萬過兩年回到她手裡,可能就變成了40萬甚至50萬。顯然房子爛尾之後,事情就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了。這個房子爛尾了七年,曾阿姨和老伴也就在這個工地上的帳篷里居住了七年。
04.
宗樹人西洋道教與現代靈性困境
他們說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什麼是“道”,要不你是中國人,要不你至少得講中文。如果他們看到一個外國人的悟性比較高,或者他打太極拳、練功的姿勢特別好,他們會覺得這個人有水平。
那他為什麼有水平呢?因為他前世是中國人,或者他很有潛力,來世肯定是中國人。他們的意思是一個外國人不可能作為外國人得“道”,不是過去,就是未來,他肯定是中國人。

05.
牛童短暫的認同,漫長的流動
我的父輩,成長於一個城市化高歌猛進的時代,他們嚮往城市,他們來到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衰老。我發現他們身前有一條溝壑,叫作歸屬感。他們渴望在城市安身立命,但是又懷念成長的村莊。於是,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他們不斷遊走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無法尋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們來到城市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賺錢。只要能賺到錢,可以沒有社保、沒有補貼、沒有假期,可以熬夜,可以拿身體去換錢,也可以一年四季到處漂泊。但是每當春節來臨時,他們會帶著這筆錢回到家鄉,修樓、買家電,熬夜和朋友一起氣派地打牌。他們彷彿想要把在城市積攢的所有壓力都宣洩出來。

06.
酈菁激進的共識
以承包製為核心的多樣化方案在實踐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內在的不穩定性”,無法有效的制度化。剛開始實行時,有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太複雜,太麻煩,搞不清楚。我自己在研究中也是花了很大功夫才搞明白。
此外,當包產到戶的口子開啟後,很快就發生了所謂的“冰棒效應”。一旦有些地方開始分割集體的財產,其他農民就認為必須加快速度,“先下手撈現貨”,否則最後集體財產就會像冰棒一樣融化,“分到自己手上的才是自己的”。這個賬農民算得最清楚,當時各地都出現過耕地累死牛,拆分拖拉機、搶奪集體資產等事件。

07.
馬平自然灰
有一天晚上我忽然聽到了貝多芬的一個鋼琴協奏曲,就像一個黑屋子裡燈一下打開了,我腦子裡出現了很多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我曾經在大興安嶺採集標本時遇到的場景。我馬上回想起了很多,把它畫了下來。
▲ 《針葉林下·大興安嶺》2003 年
我先是立刻去查資料,大興安嶺地區有什麼植被,生態畫一定要保證科學性。這幅畫裡有白樺、楊樹,倒伏的是興安落葉松,上面還有很多苔蘚,旁邊有一些蕨類植物和灌木。我是用鋼筆畫的,畫了四五個月,當然主要是工作之餘的時間。這是我的第一張作品。

08.
郝南超常洪澇災害中的預先行動
在尚未有救援隊涉足、與世隔絕的石寨村,這位被埋壓了46個小時的老年村民被成功救援了。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蹟,極大地鼓舞了一線的救援隊和卓明的後臺志願者。因為在這麼多次災害中,我們也很少明確知道某個人的生命是因為我們的工作而得到拯救的。
但是參與了這麼多次災害響應後,理性告訴我,這種案例只是個例,價值更大的是讓更多人得到類似的機會,讓救援隊的專業能力能夠更好地匹配。這一點需要太多太多看不見的幕後工作,而這些工作,永遠也不可能被獲救的人知道。更成功的救援是讓所有人在洪水來臨之前,提前遠離被圍困的風險。每次的災害發生都宛如平常,才是對從事救援事業的人最大的獎賞。

現場 & 幕後
▲ 以馬平老師的畫為素材設計製作的門票
▲ 老師不要走出這個圈,外面有妖怪
▲ 活動後戰洋老師與觀眾交流
▲ 再見前同事
▲ 施愛東老師籤書《故事法則》《蛋先生的學術生存》
▲ 馬平老師籤書《自然灰》
▲ 一棵聖誕樹🎄
▲ 盧輝醫生和愛人,盧醫生的演講《沸騰的氣候,脆弱的健康》
明年再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