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馮琛琦 | 整理:王璐
編輯:張勞動
4月2日,第十八個世界孤獨症關懷日到來之際,翁羽導演以孤獨症兒童及其家庭為主角的《特別的你》將在全國院線進行公映。此片曾入圍FIRST青年電影展主競賽單元,它以獨特的視角,緩緩揭開了孤獨症兒童及其家庭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特別的你》不僅是對孤獨症群體的一次深情凝視,更是對人性光輝的一次深刻挖掘。在那些看似平凡卻又充滿力量的日子裡,我們見證了母愛的偉大,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更體會到了在逆境中不懈的精神。凹凸鏡DOC有幸採訪到翁羽導演,一同走進《特別的你》背後的故事,聆聽那些關於愛、勇氣與希望。
在翁羽導演看來,孤獨症群體雖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定困難,但他們保留了人性中最可貴的東西——純真和善良。

來自:FIRST青年電影展官方圖片
凹凸鏡DOC:當初是什麼一個契機,促使您拍攝《特別的你》呢?
翁羽:最開始,我是想寫一部關於孤獨症群體的小說。但是我不瞭解孤獨症。剛好有一個朋友,他有一個親戚是跟特殊學校有一些來往,他就邀請我去重慶採風。
直到今天,我還深深的記得那一天。當時是特殊學校學校的月度表演彙報,有很多家長都在臺下,當時大概有十幾個小朋友,小的3、4歲,大的有16歲。
TA們做的舞蹈動作其實就很簡單:摸摸頭,摸摸耳朵,摸摸腿,但是臺上一片混亂。臺上的孩子有哭的、有發呆的、有到處跑的。那一刻我的感受非常複雜。
作為導演,我以前做的很多的專案都是故事本身,或者是多數是為自己。但是我在想,我能不能做一些事情,是為了別人,為了孤獨症群體。
我首先要想到的是做一個劇情片,但我接觸孤獨症群體以後,發現演員很難演繹出TA們的狀態。所以我就決定用記錄的方式。
前半年主要是採風,主要是為片子做一些準備的工作,逐漸我更加確信了幾個原因,要來做這樣的一個專案。
第一個,中國有約1300萬孤獨症患者,大概每70個新生裡面就有一個,數字非常的龐大。這些孤獨症患者,一生都需要陪伴,甚至一分鐘都不能離開人。離開人了,可能就會闖禍,要不就會走丟。
第二點,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是這些母親說的。我走訪了500個家庭,問她們有什麼願望?這500個家庭的母親幾乎是統一的口徑:我希望比我的孩子,能多活一天。
這是他非常質樸的願望,又實現不了。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電影。
第三點,其實就是女性的力量。在我走訪的這些家庭當中,大概近90%都是媽媽帶孩子。要麼就是媽媽家的姥姥,反正就是母系家庭。這幾點讓我非常堅信,一定要把片子做出來。

《特別的你》劇照
凹凸鏡DOC:在拍這個片子的過程中,對孤獨症家庭中姐妹兄弟的捕捉,是出於怎麼樣的考慮?
翁羽:因為很多家庭都不是一個孩子。大概有40%都是有兄弟姐妹,很多家庭生了孤獨症孩子以後,會選擇再生,還有一部分家不敢生。擔心有可能第二個孩子還是這樣的,所以,這些家庭也面臨很大壓力。
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將來會承擔照顧孤獨症的親人的責任。當父母去世以後,照顧親人的重擔就會落到兄弟姐妹身上。
父母很糾結,我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一方面父母希望孤獨症的孩子得到親人的照顧,另一方面父母又不希望打擾到兄弟姐妹的生活。
畢竟TA們有自己的生活,作為普通人,TA們也有追求、夢想,學業、工作等等,不管是將來結婚也好,重新組建家庭,那對方是否能接受?這個就是擰巴的地方。

來自:FIRST青年電影展官方圖片
凹凸鏡DOC:您之前有做劇情片和實驗片的經驗,您覺得有什麼是和這次拍紀錄片可以複用的經驗,或者是完全不同的經驗?
翁羽:我覺得從創作本身來說是一致的,沒有什麼不同。最不一樣的,紀錄片是真實的。
當我們作為觀眾來看的時候,哪怕看紀錄電影,也是在看真實發生的“戲劇”。當我們看這個劇情片的時候,我們知道演員是在做戲劇表演,但是我們願意在那一刻相信演員的表演是真實的,所以到底什麼是真實,是戲劇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問題。
那這個差距怎麼去做,怎麼去拿捏?這個是我這次要是在過拍攝過程當中,一直去解決的問題。因為其實好多戲,包括過生日那場戲,那場戲我知道他們三個人是同一天過生日,當然這是真實的。
但其實拍攝那天,不是他們過生日的那天。因為疫情的原因,我沒有拍到他們過生日。我期待生日是非常溫馨,完滿的這樣的一個感覺。結果,生日會是一地雞毛、稀碎,這是我完全沒想到的。但我在拍的過程當中發現,這樣的一地雞毛的生日就是他們的日常。
劇情和現實之間,它其實是有一點差距,但就覺得比我想的那種方式要好的很多了。

《特別的你》劇照
凹凸鏡DOC:當我們拍攝過程中,生活給我們的一些“饋贈”,這個事情很悲痛,對於片子而言,可能會帶來新的東西。
翁羽:我在拍攝的過程當中,特別希望是在“劇情”當中,不希望任何人發生意外。孤獨症兒童經常走丟,但在拍攝過程中,我沒有一次拍的到走丟的畫面。
等我們都已經封鏡了,那天我去要拍攝另一個影片,在去看景的路上,執行導演跟我說,現在路過的是成瑞媽媽賣菜的地方。我說,那咱們去看看?
結果到了以後,我看見菜攤,但是沒有看見她本人。後來看她從遠處非常慌張走過來,四處在尋找什麼,但是身邊沒有了她的孩子。我就知道肯定是丟了,沒等她說完,我就說咱們趕緊幫著找,找了半個多小時。
這個時候我才回想起來,我說這一段是劇情一直想要的。這不是來了嗎?剛好我們拍下一個電影的攝影指導也在,我說,你幫我拍?
我們捕捉到了母親找孩子的過程,當然因為機器當時只有一臺,裡面就會參加了一點點手機的素材,清晰度不是很好,但我覺得那都不重要。我就把這段放進去了,又減掉了一些其他的內容。
凹凸鏡DOC:紀錄片開頭其實就是成瑞的媽媽在一直在街上在找他,結尾的話是可可到了新家,是一個很長的主觀視角鏡頭,那這兩個場景您是怎麼構想的?

來自:FIRST青年電影展官方圖片
翁羽:因為我在想,電影好不好看,最重要的就是開篇和結尾,那結尾可能更有整個影片的一個主題的這個任務。而開篇它是介紹整個的這個劇情、人物的內容。
我最開始想好的是結尾,那個時候,可可要搬進一個新家,因為他們之前住的家就很小,很狹窄。我就想我就把提前拍出來,因為他們要裝修完不能再拍了,
至於我為什麼非要拍一個主觀視角的長鏡頭,TA們走在沒有裝修房子裡?
我認為整個孤獨症患者的人生,就是這樣的房子,沒有裝修好的毛坯房。雖然毛坯房不完整,但是毛坯房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是希望。它給人以希望,未來對於家庭所有的幻想,尤其我們中國人,對房子的執念很深。
我們擁有一個房子,這個房子雖然現在是毛坯房,但它有很多的想象。它的想象不是在裝修上,是在人生的圓滿上。我覺得對於TA們來說,目前的生活是不完整的,但是未來,TA們的人生就是這樣,最後的鏡頭推向了天空。然後開頭,是在尋找什麼?就是在尋找人生的走向。
對我個人來說,我其實是作者性很強的導演,這兩處是我作為創作者給予影片的解讀。其他我沒有過多的作者性的東西放進去,因為我覺得我的目的只有一點,就是讓更多人看到這個影片。哪怕多一個人看到影片,瞭解孤獨症,給TA們以平等的寬容的和足夠的關愛。
我希望它的觀賞性一定要流暢,而不是多長的鏡頭,多好的鏡頭設計,多麼巧妙的構想,不是這樣的。我希望更多人能看懂,也能看明白,完全解讀到這裡邊的喜怒哀樂。
凹凸鏡DOC:您是在這麼多人裡面怎麼選中的這三個特別的家庭?
翁羽:剛才我說了,找了500個家庭,拍攝物件是其中一部分。我之前的構想,我希望性別是不一樣的,家境不一樣。
凹凸鏡DOC:能從三個家庭的裝修環境看出來。
翁羽:對,有一個家庭是住在別墅裡。另外一個家庭的媽媽是低保,還有一個家庭是工薪階層,正好是三個不同家庭背景。
在孤獨症視野裡,無論它是大富大貴,還是在低保中掙扎都一樣。在這個問題上完全一樣,這也是我要表現的內容之一,所以說從這個500個家庭裡面,我就一直在找,恰好就500個就找到了這三個家庭,而且拍攝物件也很願意了,拍攝之前也做了很多工作。

《特別的你》劇照
凹凸鏡DOC:這個找的過程,就是您只是案頭看資料嗎?還是說TA們有一些什麼影像的,可以讓您提前篩一波?
翁羽:是一個個見面了,有時候可能會約幾個一起見。我心中覺得對的,我就會先記錄下來。
我平時做劇情片,也是我自己找演員,我一般只要見一面,也不用看太多內容。你看一眼,我就知道是不是了,找TA們的時候也是這樣,我當時就特別擔憂的是不同意拍攝,因為確實是有,尤其像有的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很難讓自己的家庭曝光在公眾之下,這個事還是需要勇氣的,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去溝通。最重要的是得到拍攝物件的信任,讓他們知道拍這件事情的意義。
凹凸鏡DOC:這三個家庭對您拍攝,肯定也有一個慢慢取得信任的過程。您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什麼遇到跟被拍攝物件的一些磨合困難的地方?
翁羽:有的。第一點就是配合不配合我們拍攝的問題。我說我要拍攝,有可能會有一年的時間打擾你的生活,會天天在這跟著。你拍一兩天,一個禮拜,哪怕只是一個月都好商量。拍一年的時間,這麼長的週期,對TA們的生活隱私的透露是非常多的。
我最開始見了很多面,跟被拍攝家庭一次一次談,我覺得這是個緣分的問題,就是我的初心——我想做這件事情的初心,我自己覺得還是比較正的。
另外,也是有一種思維,一種使命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拍攝物件感受到我功利心,可能會有別的選擇。事實上,我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直到今天咱們談話,我初心都是不變的。這件事的意義,為什麼把我的作者性退出來,也是這個意思,就是拍攝物件完全是能感受到我要做這件事情的目的。
很多孤獨症人群在公眾面前,因為一些行為,會讓普通人不理解,甚至招來謾罵。這個群體得有人站出來,表現這個群體的真實狀況,讓大家瞭解。
如果大家都能理解,當我們在公共場合見到這樣的孩子,如果我們看過《特別的你》,知道原來這群孩子是這樣,希望你能夠對他們做到包容。

《特別的你》劇照
凹凸鏡DOC:是不是孤獨症的小朋友,他都會在某一方面,尤其是藝術方向上,會有一點天賦?
翁羽:有些孩子是有天賦的,比如你問他1855年9月5號說是星期幾?TA一秒鐘都不用,就告訴你星期幾。TA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就是對數字極其敏感。
也有孩子的天賦是畫畫,我在片中沒有過多展現這部分。有的孩子畫畫全部是直線。畫的是透視。因為我以前是學油畫,透視是專門是要學的。沒有人教,孩子自己就會畫,全都是透視。孩子也沒看過什麼書,也沒有老師教。
但是在片中沒有展現,因為我覺得,大家公眾對TA們的不算太客觀的認識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孤獨症分兩種,一種就是我現在拍的叫低功能,還有一個叫高功能,是阿斯伯格綜合症。這裡面有很多名人,在某一個領域裡極突出。
這1300萬里邊,高功能的孤獨症患者很少,多數是低功能的,可能在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有一點點的長處,但這些長處對孤獨症患者來說沒有用,因為它不能轉化成生活工作的能力。
是否去展現TA們超乎常人這一面。我想,還是算了。因為我覺得讓大家更多瞭解TA們,瞭解絕大多數群體的那一面,才是片子的任務。

來自:FIRST青年電影展官方圖片
凹凸鏡DOC:有那些畫面是您覺得很不錯,但是沒有用進正片裡的。
翁羽:有很多。我舉個例子,就是有一次在超市,可可進去以後也沒有錢,就去拿飲料,他喜歡喝飲料,結果被老闆給罵了,罵的很厲害。那段拍下來了,但我沒有用,因為我想雖然對他們來說還算是日常,但在整個影片的系統當中,會比較跳音符,不那麼和諧。
在整個片中,我想要一個整體。比如,我要一個C調的旋律,但是它那個是半音,所以它聽起來不是那麼和諧。雖然不和諧,但它也是個音,想來想去還是給它去掉了,因為會讓更多人覺得,社會中有那麼一些人不太友好。
凹凸鏡DOC:整個片子看起來,感覺就是您剛才也提到的詞,就是隱忍。其實我覺得是有一種剋制在裡頭,好像沒有特別突出很極端的表徵,反而有點是在刻意去避免,更多是善意,就是鏡頭的設定和一個創作的初衷。
有很多的孤獨症的相關機構,也有關注到咱們這個片子。您有針對這些機構做一些放映嗎?
翁羽:內部放映時,有一個男老師,在這個領域裡已經工作三年了,看完電影以後,我讓他提一提意見,看哪裡有什麼不足,或者哪裡有偏頗的?因為畢竟是反映這個真實的群體。
他就一直在哭,泣不成聲。
他說,像可可老師在對可可的狀態的時候,就是TA們的生活。他看完這影片的時候,心底的那種長期被別人不理解的情緒,就釋放出來了,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他覺得,是因為對這群孩子的愛。
那一刻,我就能理解,我在見這些孩子的時候,發現TA們表達的情感非常真實直接。
他喜歡你,上去就抱你,也不會跟你打招呼。他可能會抱你,抱的很緊,甚至說都給你抱疼了,或者拉手,他不懂得那個尺度感。
但是你能感覺到,那種真實質樸的情感的流露。
這個讓我印象蠻深的。其他家長多數都是讚美。我覺得對我來說,拍的也不能成為一個經典,或者確實有很多缺點,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這是我個人能力的問題。但是有一點我覺得。不管誰看了,都能感受到一種真誠,我覺得這個是我覺得我做到。
凹凸鏡DOC:您剛剛也提到,這部片子是第一次紀錄片的嘗試,那後面的話,還會有一些關於您後面的創作,還有什麼紀實題材的考慮嗎?
翁羽:說到拍這個片子,最初我的想法是幫助這個群體,拍到一半,我這個想法就轉變了,我發現是TA們幫助我,讓我找到了創作真正的意義。後面我就想創作一個關於青少年抑鬱症的題材。

來自:FIRST青年電影展官方圖片
凹凸鏡DOC:在拍攝現場中有沒有和這些孩子做一些交流,TA們的反應會不會也讓你覺得絕望,或者有些意外的收穫?
翁羽: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太能交流。
我跟TA們會有溝通。比如說,那個時候就問可可媽媽,說能不能拍?我一直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能不能拍,可可媽最後把決定權交給了可可,我想這不就完了嗎?
那天我就去找可可,說我們現在要拍一個電影,你來當女一號好不好?她點了點頭。這個事情就成了。因為我每次去之前,都會給帶一個禮物。她喜歡搖瓶子,有刻板行為,我每次都給她帶一個新的瓶子,可可知道我對她挺好的,所以說我有什麼要求跟她講,她都能明白。我知道,有的時候她不一定真的明白,你再問一次,有可能她就會搖頭。
凹凸鏡DOC:可能觀眾看完你的片子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新生的孩子,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疾病?
翁羽:我還是比較瞭解的,科學上對這種疾病的研究結果,和研究有沒有外星人是一樣,沒有研究明白,不知道什麼原因造成的。目前統一的說法,可能是基因。
這種疾病沒有藥物治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關注這個群體的主要原因。它的發病率逐年增高,有人說可能是社會壓力,或者說我們的食品問題、環境問題都有。
對孤獨症患者,需要早發現、早干預。干預,就是訓練TA們的生活技能,比如說很多家長把他們送到普通學校,進行融合教育,跟普通孩子發生關係和交流,這是肯定是好的。但TA們真正要學的是生活技能,對TA們來說,更重要的就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干預模式,都在齊頭並進,沒有哪一樣,現在還是一個最有效或者最權威的,目前是這樣的一個狀態。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