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誰能留下”成為選舉議題,留與不留,就不再只是制度問題,而是一種身份態度的表態。
2025年夏,日本進入參議院選戰週期。一場原本該聚焦經濟、物價、育兒支援的選舉,卻因一個關鍵詞被重新聚焦——“外國人”。
不只是社交網路上的討論,而是整個政界,從執政的自民黨到各類保守派小黨,紛紛圍繞“外國人管理”“非法滯留”“房地產限購”展開表態。有政黨提出設立“中央移民管理機構”,有政黨主張取消外籍人士社保資格,有人甚至將“全球化”描述為日本貧困的根源。
這種排他性的政治語調,的確讓不少在日外國人感受到不安,尤其是人數佔比持續上升的華人群體。但在表達擔憂之前,或許我們更需要冷靜思考:這一輪“焦點轉移”的背後,真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什麼?

首先,從資料來看,這波焦慮與現實之間的落差並不小。根據日本警察廳資料,截至2023年,外國人涉案比例依舊維持在2%左右,過去十年整體呈下降趨勢,僅在2023年出現小幅回升。而在公眾印象中,“外國人治安問題”卻被放大,成為部分政黨競選訴求的重要藉口。
其次,日本國內的人口結構變化是本次議題升溫的深層背景。2024年,日本本國人口銳減近90萬人,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年度跌幅;而與此同時,在日外國人數量首次突破377萬,佔比逐年提升。在勞動力不足與社會負擔加重的現實面前,外籍居民既是社會所需,又成為某種情緒出口。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保守政黨不斷收緊口徑的同時,日本政府依舊持續推進“共生社會”政策。首相石破茂已啟動設立“外國人統籌機構”的準備,意在統一移民事務協調,並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也就是說,在“嚴管”與“共處”之間,日本並未走向單一極端,而是試圖建立新的平衡。

但對於在日華人來說,更關鍵的問題不在政策方向,而在於自身定位。
很多人習慣了“低調安穩”,不主動了解制度,不融入社群,不表達觀點。過去這種做法或許可以帶來表面的安全感,但當“身份”開始被討論、當“土地”“福利”“職務”都與國籍掛鉤時,沉默就不再中立,而可能被誤讀為模糊。
更現實的是,已經有不少華人開始覺醒:他們不再只是“在這兒生活”,而是開始參與、表達、融入——有人透過永駐參與社群議事,有人合法購置不動產並僱用本地員工,有人作為在日第二代走入政界與輿論中心。他們的存在提醒我們:標籤並不能決定命運,選擇與參與才是關鍵。
這場圍繞“外國人”的選戰,是一次對社會結構認知的考驗,也是一次“主動權”的提示。不是去對抗誰,而是去理解這場變化中的規則與邊界,從而以更加成熟的姿態留在這片土地上。

在這點上,警惕的重點,不該只盯著“排外”或“限制”,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不要被動、不要失語、不要缺席。
當身份被討論,選擇就必須被表達。你準備好,用怎樣的方式,站在這片土地上了嗎?
你認為,一個社會該以什麼為標準,決定誰能留下?
作者:房町君
編輯:派大星
稽核:大 蛇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end

瞭解日本房產,請上方掃碼
或搜尋祥子的微訊號:ribenbudongchan


點個“贊”+在看你最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