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選上方“ZOOMiN特寫”關注本公眾號↑

時逢十週年,我們希望透過一本全新的校友故事,記錄下這十年以來的收穫。
我們選擇了12位在各個領域有代表性的校友做訪談,他們來自藝術、生化、商科、理工等領域。
兩位18歲的Zier:Michael和Annie歷時兩週,從0到1進行邀約、採訪、撰寫完成。在這個過程中,18歲的Michael和Annie對話不同階段的Zier們,從18歲的大學新生,到24歲初入職場的畢業生,再至進入社會多年的青壯年。
這本故事手冊由我們希望這本手冊,讓讀者感覺到留學生生涯發展的多樣性,能理解“長期主義”的價值,需要總是為內卷而感到焦慮,為短期內成績不夠好,而感到焦慮,能理解人在發展中需要找到自己定位的價值。
我們希望讀者能切實地感覺到,透過ZOOMiN,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這種機會並非偶然,是Zi教育理念的體現,是我們播下的種子,並注視它們在生根發芽。

訪談錄效果圖
Zi
”



名字:喬欣
錄取年份:2020屆Zier
就讀學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就讀專業:國際研究和社會學專業

Zi校友說
在採訪喬欣學姐之前,我一直以為她的故事是一個文科生“向現實妥協”的典型範例——本科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國際研究和社會學專業,卻在求職時選擇了當下流行的金融行業。
我抱著瞭解到“文科不是烏托邦”的期待開啟了這場對話,想著是不是四五年之後的我,也會對曾經無比嚮往的人文學科打破了夢幻的泡沫,不得已走上這條“大多數走的路”——如果按幾天前的我來看,這是一種失敗。
但是在和林學姐交談過後,我發現她的所謂“轉變”完全並非我事前所猜想那樣為了現實的因素被動地隨波逐流,而恰恰相反,她的選擇是理智且清醒的——這是一個在充分了解自己,也充分了解世界之後所做出的主動決斷。

在JHU音樂學院學大提琴的期末演出
就讀於美國費城一所高中的林喬欣,懷著對於人文社科的純粹熱愛來到了在該領域享有盛譽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大學的四年中,她浸潤在學術的海洋,像其中暢遊的魚兒一樣盡情吸收著知識的養分,JHU豐富的學術資源也幾乎可以滿足她的每一個興趣:將對巴以問題的關注轉移到了相關的課堂;JHU有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林喬欣就上了許多他們的課。儘管看待許多社會及歷史問題如“大躍進”的角度依舊有限,但是她感受到了教授在打破單一視角的努力,讓自己一步步走進了過去時代中特定群體的世界,瞭解到了他們的情感與經歷。
林喬欣的大學時代是簡單的,似乎鮮有對未來過於緊繃的擔憂、或是對於當下自我的糾結。在聆聽她的講述時,我感受到的是被熱愛所滋養的雲去雲來、雲捲雲舒的鬆弛與自在。這份只為求真的純粹與從容,在這個“大學”的意義被逐漸消解與商業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

舉辦校內女性金融社團活動
那既然如此享受人文學科,為什麼會在踏入職場的十字路口選擇一個開闊又遙遠的分叉,進入了與學術象牙塔截然不同的名利場呢?
大一時,出於對社會學的熱愛,林喬欣隱約有了畢業後繼續讀研之後從事學術研究的想法。但在參與一個學術專案的過程中,林喬欣發現,她對於社會學的熱情來源於“我想學很多東西”,但是對於創造自己的知識、創造屬於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不能使她獲得足夠的快樂和滿足。因此在大二結束時,林學姐開始涉獵金融行業,本著去探索一下的初衷,逐漸將它作為自己未來發的發展方向。
在專業、興趣,與職業的聯絡上,喬欣學姐的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她將工作與興趣視為兩個可以互相獨立的事物。
在她看來,找到一個既可以滿足自己理想主義、又能帶來足夠物質回報工作的機率極低。獲得了一樣,就意味著要捨棄另一樣,這就是人生的機會成本。生活的意義並不是只能在工作中獲得,它可以具有厚度和廣度,並存於生命的許多瞬間。如果能跳出“專業與工作之間存在必然聯絡”或是“從事大熱行業就是迷失自我”這樣作繭自縛的盲井,我們就可以擁有一片海闊天空。

春假去華盛頓特區看櫻花

相關內容可點選:
更多留學相關及錄取案例,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TEL 021-60779989
上海辦公室 黃浦區斜土東路176號306室
深圳辦公室 南山區深圳灣科技生態園10A棟1010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