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內卷時代下,孩子們都過得太累了。除了體力的疲勞,更多還在於他們疲憊的內心,在迷茫中找不到繼續前行的動力。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找到內心的動力?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認為,成就孩子們精彩人生的關鍵,還在於情緒的處理。可眼下,在情緒的科學管理上,我們瞭解得還是太少了。
文丨莊曉 編丨lulu
這一代的孩子們,其實也在吃著另一種的苦。
雖然他們大多衣食無憂、全家寵愛,早已擺脫了物質匱乏的困擾,然而諸如疲憊感、挫敗情緒及生活無意義的微妙苦澀,依然會在心底滋生並蔓延。
2021年,中國積極心理學的發起人,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彭凱平就為此率隊深入調查了中國三十多萬中小學生。調查結果顯示,當下的中國青少年普遍面臨著“四無”的問題:即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彭凱平教授
這些如影隨形的困擾,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和人際關係,更會讓他們在成長的路上步履維艱。國家衛健委流行病學調查的資料顯示,約有17.5%的兒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礙。
更讓人憂心的是,當前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了低齡化、普遍化和嚴重化趨勢。
為此,彭凱平提醒中國父母:我們現在最該給教會孩子的,是感知幸福的能力。而真正的幸福,不單單是父母去愛孩子,關鍵還在於提供適宜成長的空間、環境,讓孩子擁有創造美好和幸福的能力。
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擺脫無意義的迷霧,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並煥發出心花怒放的活力?
彭凱平在《生活中的情緒心理學》中特意提及了情緒福流的理念。這是一種因全神貫注而產生的快樂心理體驗。擁有這種體驗的孩子,不僅有著更好的記憶力,同時也對自己更有信心,更能發揮積極、主觀的創造性。
在與外灘君的對話中,他多次強調了情緒所蘊含的創造價值,以及該如何進行正確的情緒管理。
事實上,讓孩子走出心底的陰霾,並不困難,“很多偉大的改變是從細節開始,從習慣開始,從具體的行為塑造開始。”
01
釐清有關情緒的三大誤區,
情緒也是一種智力的表達
內卷時代,家長的焦慮似乎無處不在。生怕孩子只要不夠強壯、不夠努力、不夠勤奮、不夠聰明……都會被社會淘汰。
然而,壓力之下,那些我們心目中優秀、陽光的孩子們似乎越來越少;相反,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的“四無”孩子卻是越來越多了。
究其原因,彭凱平認為其中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因素。
第一個是生活富裕了,情緒更受關注了。
如果說生活貧困的時候,我們會考慮自己的衣食溫飽,那麼富裕之後,我們就開始關注情緒上的問題,這樣就不是以前簡單地生理滿足,影響到我們自己生活的因素自然也變得更加複雜。
第二個是發達的社交媒體讓人容易陷入無關事情的影響。
以前我們訊息是閉塞的,我們最多關注自己和身邊的人,現在湧現的各種各樣的網紅偶像,會讓孩子們更容易陷入社會攀比之中,也容易讓我們受到一些跟我們無關的人或事情的影響。
第三個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運動還是比較少。
在運動中,不少心理問題都能發洩和解決。但在快速的社會節奏下,我們如果還是坐著太多、動起來太少,也會影響到我們對社會的察覺,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問題。

不過,更多的原因,還在於我們對心理行為認知太少,對情緒的理解誤區又太多。
作為我們身心狀態的晴雨表,情緒和心理健康緊密相關。
如果過一段時間,再來回憶當初的情感變化,覺得當時的自己有點“小題大做”,那這就是個好兆頭,說明我們已經順利跳出了情緒的陷阱。
但如果再回想還是“意難平”,那麼,之前那些惱人的情緒很可能會變成“情緒負債”,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心理健康。
在彭凱平看來,情緒本身從來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對情緒的認知,以及應對情緒的方式。面對情緒困擾,關鍵是釐清我們對情緒認知的誤區。
誤區一:情緒僅僅只有控制
人類的情緒,除了積極和消極之外,還有強弱之分。
有些情緒具有喚醒的作用,比如說憤怒的情緒有時傷身,但它能讓人充滿了行動的力量;像悲傷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平靜甚至冷靜起來。
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到情緒受控的一面,也需要看到情緒需要弘揚的重要一面。
誤區二:情緒僅是被動的反應
在大多數人的想法裡,情緒似乎總是一觸即發,是順勢、短暫的被動反應。但向善、向美的情緒,都需要智慧去創造、培養和磨鍊。
像作家三毛曾分享小時一次偷錢的經歷。
因為想買糖果,她偷拿了母親5塊錢,事後又怕被發現,一整天魂不守舍。直到晚上,實在受不住內心煎熬,三毛悄悄地把錢放了回去。
其實,這一切早已被父親看在眼裡。但父親沒有當面揭穿三毛,而是在洞察女兒的心思後,尊重和滿足孩子的小小慾望,主動給三毛一些零花錢,還給她買了一盒糖果。
三毛羞愧之餘對父親更多的是感激從那以後她再也沒有偷過錢。
可見孩子的正義感、道德感,並不是一蹴即就的,需要父母給予耐心和空間,讓孩子得以不斷犯錯並不斷改正。
一個家庭中,這種相互關愛的情感,就需要培養和創造,特別是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是需要小心呵護的。
誤區三:情緒化是個負面的詞彙
彭凱平發現我們很多人都會將“情緒化”當作貶義詞,甚至把情緒化的特性歸類於人類女性,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其實男性在生活中,可能會比女性更情緒化。像一見鍾情也同樣會發生在男性的身上。
何況情緒化,並不是一件壞的事情。
比如時下流行的情緒價值,就是我們希望能收穫的幸福感受的美好心願。如果一個人不那麼情緒化的話,那可就糟糕了,他就很難有群體的感知,比如當大家都覺得難受的時候,他還洋洋得意地微笑,這顯然不合時宜的。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需要各種各樣的情緒的感受。

我們要承認,陪伴我們一生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智力的表達。
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在研究中發現,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諸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善用情緒的人,都是情商的高手。
當我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
“情緒需要去應用,也有溝通、弘揚人性的價值,這也是需要用到理智的地方。可以說它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既是被動的、也是主動的;它既是生理的,也是文化的,這也應該是我們對於情緒的新認識,關鍵還在於培養孩子們情緒創造的能力。”
02
情緒需要發揚和創造,
把“情緒陷阱”,變為“情緒優勢”
既然情緒對我們的心理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善用情緒,將那些困擾我們的“情緒陷阱”,轉化為“情緒優勢”,讓情緒發揮積極的價值呢?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創造了著名的“ABC理論”。
想象一下,如果看到孩子們批著“紅叉叉”的試卷,你第一時間會怎麼反應?
有的家長可能會頓時火冒三丈,覺得孩子怎麼這麼粗心、這些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家長會越想越心焦。
但要是換個角度來思考,“哎呀,這張試卷出得太有水平了,一下暴露了孩子所有的弱點,可以逐個突破了!”那麼此時,家長自然不會覺得被焦灼所困擾,而是集中精力幫助孩子,在接下來的時間去補齊自己的短板。
因此,情緒被觸發時,相同的因素A可能導向截然不同的結果C,其核心在於變數B的作用。
心理學領域的經典理論“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就巧妙指出:無論是過度的焦慮還是完全缺乏焦慮,都會導致業績不佳;相反,適度的焦慮卻能顯著提升業績,給個人帶來更好的表現。

在彭凱平看來,要想真正發揮情緒的創造價值,還在於對情緒的“再發揚”。
首先是對情緒的接納和包容
對於孩子而言,辨識情緒也是一門重要的功課。
很多情況下,孩子無法分辨自己的情緒,只知道難過地哭泣。這時,就需要父母們來幫助孩子分辨不同的情緒體驗、不同情緒的來龍去脈。
哪怕是孩子出現了焦慮、抑鬱、自卑還是“社恐”等負面情緒,也要告訴他們這些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要學會去接納和包容。
要想將孩子培養成為情緒管理的高手,父母們還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強迫他們的改變。
事實上,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強加的意志是對孩子的一種隱形指責——你想改變我,不就在說明我現在表現得不好嗎?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的強迫和改造,自然這些強加的意願會激發孩子的排斥和抗拒,無法達到想要的教育效果。
其次,是學會轉移注意力,走出情感的“陷阱”
當我們的情緒出現波動的時刻,不妨給自己“三分鐘的喘息時間”,轉移注意力,三分鐘後再來看這件事情,也許很多自己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在心理學中,時間也是容易被人忽略、但又是效果不錯的心理治癒劑,而這也被稱為“時間貼現”。大多數情況下,當下做判斷,與過了一會再做判斷,人們的行為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最後,是學著將情緒轉化為資源
記得一則報道,一個調皮的男孩,不小心弄壞了飯店裡的物品。不得已照價賠償的媽媽,媽媽被徹底激怒了,直接和男孩扭打了起來。
而在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同樣因為孩子不小心灑了牛奶,作為媽媽的黃玫瑰卻第一時間安慰孩子,溫柔地告訴她沒關係,讓孩子按照之前她教的方法先自己清洗,如果她自己洗不乾淨,媽媽再幫忙。

孩子的同一件小事,卻引發了兩個不同的教育結果。
顯然前一位媽媽的做法,只會讓母子關係陷入緊張的狀態,而黃玫瑰對於情緒的掌控,不僅不傷孩子自尊,反而更能幫助孩子,吸取這次失誤的小小教訓,獲得更好的成長。
這就是將情緒化為資源的顯現。
作為父母,不僅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同時要將理智傳遞給孩子,在和孩子的對話中,要描述對方的行為以及自己的感受;注意表達中情感的真誠,同時又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而下面的三個句式,就很有幫助:
此外,要教會孩子接納自己的不足,用自我同情的方式取代自我批評,放大自己的優點,最大化地表現自己的長處。
鼓勵孩子用安慰朋友的話語,用在自己身上,避免那些消極、批判性的想法進一步傷害他們自己。
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個覆盤表格,記錄自己情感起伏的變化,關注不同情緒帶來的身體反應,每週翻看並反思,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處理。
充足的睡眠、時不時的運動和寫作,也能幫助孩子調整積極的心態,孕育改變的生機。
03
讓孩子擁有幸福的底氣,
在情緒福流中培養“王者之力”
在談及孩子的教育時,彭凱平曾感嘆,當下教育最應該停下三件事:超時學習、題海戰術,以及給孩子做排名的各種攀比。
“因為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無用;從生活角度來說這些浪費;從效果上證明這些做法是無用的。”

事實上,育娃的最大的誤區,那就是相信壓力可以自動轉化為動力。但就像網上評論說的,過大的壓力只會變成病歷。
在彭凱平看來,要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僅是對情緒的感知、理解還不夠,還需要將孩子的成長,與善用情緒緊密相連。
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真正的動力?
彭凱平認為,關鍵還在於我們對一個事物的興趣和愉悅的感受。這就是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希斯贊特教授在1975年的發現:
那些特別成功的人,做到自己事業極致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比別人要高,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學歷比別人要好,更不是因為他們的家境比別人要優越,而是他們做自己的工作和事業的時候,能夠沉浸其中,物我兩忘,酣暢淋漓,如痴如醉,忘掉時間,忘掉空間。
這種全神貫注而產生的快樂心理體驗,被米哈里稱為“Flow”,我們把它翻譯為“福流”。
彭凱平認為,要想培養幸福且有生機的孩子,父母可以做三件事:
第一是去觀察,找到孩子真正的興趣。
找到之後,要給孩子創造各種機會,讓他沉浸其在物我兩忘的狀態,給他去體驗這種幸福的“福流”。
甚至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做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共同感受這種預約的、極致的體驗,和他一起欣賞、一起回味。
一位北京的媽媽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在發現女兒藝術體操的天賦及熱愛後,不僅不遺餘力地陪著女兒一起訓練、還自己考了藝術體操裁判員的資質。
母女二人的共同投入、一起頭頭是道分析各種動作,不僅讓孩子能在訓練中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而且也讓孩子的日常生活更加積極主動,學術成績一點沒被耽誤。
第二、多和孩子多聊聊文學作品、藝術、音樂、電影,嘗試一些新鮮的事物。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在於,他能顯示人的真實情感、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幫助孩子理解這些情感、行為和社會生活,在崇高、道德、善良、忠誠的故事裡,潛移默化提升孩子的同理心、昇華他們的道德和情感。這些正能量也將為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增加亮麗而又溫暖的底色。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和孩子建立更為親密的關係。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曾開展過一個長達7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長壽的原因,不是所學專業,也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美好的關係,包括穩定的家庭關係、親密的朋友關係等等。
這種親密關係的建立,不是大家待在同一個空間,就算是“在一起”。對父母來說,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去握手、擁抱、溝通,甚至是打打鬧鬧。到了週末,一家人也要創造出聊天的機會,和孩子不斷去溝通情感。
親子之間的溝通,也不是一味地講道理,去說服,而是陪伴孩子們,一起慶祝成功後的快樂;也可以一起手拉手,陪著孩子度過那些傷心的時刻。
甚至當孩子遇到愛情的時候,父母也千萬別把它當作洪水猛獸,可以講講自己的愛情故事,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彭凱平認為,正是這些共同體驗,共同陪伴,共同分享,能非常好地幫助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這個有意義的世界裡的,有意義、有價值的一員,幫助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積極的人生態度。
也只有當孩子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感到安全、被信任,他們才能學會去欣賞他人和社會;
“像這樣的Aesthetic(審美感)、Creative(創造力)、Empathic(同理心)同理心,正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AI所不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堪稱王者的能力。”
而這才能真正幫助樹立穩定而溫暖的精神核心、感受那些更為豐富的人生體驗,有能力讓自己適應未來的一切挑戰。
要相信,如果一個生命允許平凡,那麼他一定會在平凡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今日推薦
《十月少年文學》
當代大作家 優質內容
愛閱讀,少年首選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