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高情商孩子?耶魯大學教授的RULER法則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文丨Luna    編丨Amanda
知名求職社交平臺領英曾調查過,2020年公司在應聘時最看重的10項硬技能和5項軟技能。
硬技能大多指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包括專業知識、業務經驗等,而5項軟技能除了常說的創造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適應能力,還包括了情商。
《情商》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也曾寫道:“人生成功的20%由智商決定,其餘80%則包括情商以及一系列的因素。
而情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情緒管理能力。
說到情緒,許多人想到的是孩子不聽話的鬧騰,止不住的大哭大鬧,或者是其他讓人感到崩潰的場景。比如,總是學不會數學題,甚至是各種各樣的拆家方法。
而負面情緒日積月累,也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了一項針對來自8個國家19所大學,將近14,000名學生的研究。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有至少與一種精神疾病一致的症狀,主要是抑鬱、焦慮和濫用藥物。
耶魯情商中心創始人兼主任、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Marc Brackett在20多年的研究當中,一直關注情緒和情商在學習、決策、創造力、人際關係、健康和表現中的作用,發表了150篇學術文章。
在WISE 2021上,Marc Brackett正在演講
他發現透過恰當的方法,可以將情緒破壞性的影響轉變為積極的影響。在《情緒解鎖》(臺譯本,Permission to Feel)一書中,他將自己的研究和經驗總結成了RULER情緒管理法,分五步來鍛鍊和提升。
  • 辨別(Recognizing):
    分辨我們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不僅出現在我們的所思、所感、所說,更在面部表情、肢體語言、音調以及其他非口語的訊號中。
  • 理解(Understanding):
    瞭解那些感受,並能夠確定它的根源。實際上是因為什麼經歷導致的,然後觀察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
  • 標記(Labeling):
    用細膩精確的詞彙來標記情緒。
  • 表達(Expressing):
    按照文化規範和社會脈絡來表達我們的感受,力圖充分告知聽者並引發對方的同理心。
  • 調節(Regulating):
    調節情緒,而不是讓情緒凌駕我們,找到實用的策略來處理我們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
如今,Marc的這套“RULER情緒管理法”已經在美國、英國、中國等國家近3000所pre-K高中採用。僅紐約市,就有110萬學生受益於這套方法。不久之後,大陸也將出版他的這本著作。
在被譽為教育界“諾貝爾”獎的世界教育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 2021)上,外灘君也得以和Marc聊了聊他對情緒管理的看法。除了他已經總結成理論的RULER情緒管理方法,他還為老師和家長指點迷津,如何在將情緒管理融入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01
面對情緒,
家長和老師可能也是新手
當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以後,“情緒智慧”的重要作用開始為人所知。
著名心理學報《心理學公報》曾刊登美國心理學會的一項研究,根據年級和標準化考試分數,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緒的情商較高的學生,比情商較低的學生更可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顯得束手無策。沒有情緒管理意識,也不知道具體的方法無疑是原因。
比這更可怕的是,正因為不知道正確的處理方法,家長和老師的極端反應或熟視無睹,還給孩子們帶來了更大的傷害。
Marc在一家酒店吃早餐時曾見到這樣一個家庭:
“你馬上給我冷靜下來。”爸爸對看起來只有3歲的女兒說道,“謝謝你把我們的日子給毀了。”
然後,爸爸拿起選單點餐,接著便將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小女孩的媽媽也是如此。整整半個小時,這個爸爸都沒有再抬頭看自己的妻子或女兒。
在他們最終離開時,爸爸才終於又對女兒說:“你不會再那樣了,對吧?”但很明顯,這不是一句問句,而是命令。“如果你再繼續這樣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假期,你都不能去游泳。”
然後小女孩便哭了起來。
有人或許會覺得小姑娘是因為不能去游泳才哭的,但是在Marc看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如果這個3歲的孩子能夠用成年人的語言來表達,那她可能會說,自己被忽略了,覺得窒息,覺得自己在爸爸眼裡一文不值。
而這位爸爸,看起來好像是讓女兒安靜下來了,但是他手段簡單粗暴。他只是想讓女兒停止哭鬧,而不是想著要去了解女兒到底在想什麼,有怎樣的感受。

“停止而不是使用情緒技能”的現象,還出現在許多家長,甚至老師身上。
在Marc的訓練課上,家長們承認了自己日常對待孩子踩雷區的方法:高聲尖叫、賄賂、威脅、冷戰、讓他們有負罪感,甚至責怪伴侶沒有管好孩子……每種方法都充滿著火藥味,也表明了家長瀕臨崩潰的心態。
學校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面對情緒管理知識,老師們大部分選擇“到時候看著辦”,而“看著辦”常常也就約等於喝止。老師們面對孩子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尤其是各種負面事件,自己往往也愛莫能助。
即便喝止孩子的行動,有時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是更多時候是貽害無窮。
比如多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大腦的一些功能,比如理性思維,要到25歲才會發育成熟。而家長的極端情緒反應,在無形中損害著孩子們的大腦結構。
老師們自己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項關於5,000多名老師的調查顯示,他們一天中有70%的情緒都是負面的,包括沮喪、不堪重負、有壓力。
那些經歷較多負面情緒的老師,伴有睡眠問題、焦慮、抑鬱、超重等問題的可能性也更高,他們離職的可能性也更大。
結果就是,在校園裡,孩子們也經歷著抑鬱、焦慮、有壓力等種種負面情緒。甚至在發生校園霸凌時,老師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處理這種事件,導致受害者終日惴惴不安,施暴者則繼續悠哉遊哉。
02
情緒不只有“喜怒哀樂”,
更細膩地理解感受,
才能更好地管理情緒
從家長和老師對待情緒的方式,不難見到,對許多人來說,雖然每日都在面對情緒,但是還從未真正瞭解過情緒本身。
這背後的原因說起來就有很多,比如社會規範要求我們(包括孩子)不要表露出負面的情緒,男孩子們總會被要求“堅強點,不要哭”,女孩子可能會被貼上“敏感”的標籤,“我很好”成為了日常問候的“標準回答”……
對情緒如此粗枝大葉的分類、籠統的描述,削弱了孩子辨別細膩情緒的能力。如果他們都不瞭解情緒,就更不必提去管理了。
這也是為什麼Marc在RULER中,將辨別理解標記排在前三位。只有孩子能夠明白,自己到底是生氣,還是失望,還是憤慨,能夠說清楚是什麼事情導致的,才能更好地去表達調節
在耶魯情商中心,RULER就代表了情商包含的五個技能,這由淺入深的五個步驟,也讓情緒管理變得有方法可循。
Marc Brackett 與 RULER 社會情感學習專案的學生
來源:耶魯大學情商中心
01
辨別:你現在感覺如何?
雖然喜怒哀樂可以精練地表達大體的情緒,但就像孔子評《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那樣,每種情緒都還有不同的程度。“開心”和“欣喜若狂”之間可能還隔著一個“喜出望外”。
波士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羅素,將活力愉悅稱為情緒的兩個核心屬性。根據這兩個屬性的高低,人就會處在不同的情緒之中。以此為基礎,一套情緒儀表誕生了。
來源:marcbrackett.com
更重要的是,儀表中每個小格還有精確的詞來表達情緒。有了這樣一份儀表,孩子們就能更理解自己的情緒是一種怎樣的感受。比如在黃色象限,除了快樂(Happy),也可以是驚喜(Surprised)或者欣喜若狂(Ecstatic)。
位於英國的查爾斯狄更斯小學在使用情緒儀表的時候,還更改了其中的一些教學語言,以便於更適合英國老師使用。每年,老師還重點教孩子們相應的單詞,並且體會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別。
來源:impact.chartered.college
在學生數量比較多的課堂上,Marc還推薦老師合理使用平板,讓每個孩子都在平板上檢視情緒儀表並寫下自己的感受,以掌握孩子們的情緒狀態。有餘力的課堂上,老師也可以專門花時間,瞭解每個孩子的具體情緒。
除了透過量表的詞彙來感受情緒,辨別他人的情緒也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解碼其他人的肢體語言不簡單,馬克曾讓學生辨別自己是什麼情緒,結果有的人說是生氣,有的人覺得他很平靜,還有的人覺得那是不贊同的神色,但Marc想表達的其實是心滿意足。
不過,如果老師和家長能夠引導孩子多多觀察書上或者是動畫中,表情動作誇張的卡通小人,解碼就開始有了頭緒。比如眉毛上挑也許是驚訝,嘴角下沉也許是生氣,皺眉頭也許是懷疑……
02
理解:成為更好的傾聽者
Marc在十三歲時參加了合氣道黃帶測試,但第一次並未透過,當他坐進媽媽的車裡時,尖叫道:“我恨你!我再也不要回去練合氣道了!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你根本就不應該來讓我練!你知道我永遠都不可能練好!而且我明天也不要去上學了!”
暴怒的媽媽也尖叫著回應:“不要再對我大吼大叫!你敢這樣跟我說話!馬上給我停下來!等我告訴你爸爸你是怎麼對我的,你就完了!”
但其實,剛經歷測試失敗的Marc非常需要媽媽來安慰,需要媽媽的理解,但這需要極大的勇氣。所以,Marc把理解稱為RULER中最困難的步驟。一旦大人準備搞清楚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事,就沒有回頭路了。
一切的問話其實都圍繞著“為什麼”來展開:
“發生了什麼事讓你有這種感覺?”
“在你剛才出現這種感覺之前,你在做什麼?和誰在一起?”
“是什麼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覺?”
“在這件事之前,還發生了什麼有關聯的事情嗎?”
“你現在需要什麼?我能為你做些什麼?”
試想如果Marc的母親能搞清楚兒子失控的原因,或許就能讓年幼的Marc平靜下來。
  • 如果是因為自己的技術不到位,那Marc可能只是感到失望
  • 如果是老師臨時安排他和技術最好的高年級學生測試,那Marc可能感受到的是焦慮
  • 如果是老師安排的專案超過了他的能力,那Marc感受到的因為不公平而生的憤怒
  • 如果是有校霸威脅要在第二天校車上教訓Marc,那Marc感受到的則是危險
03 
標記:細膩精確的用詞,建立情緒緩衝帶
201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孩子之間的語言鴻溝。即使每天只讀一本書的孩子,到5歲的時候,也會比那些不經常讀書的孩子多聽29萬個詞。
其實,不止在學業上,詞彙量匱乏在情緒領域也非常常見。Marc發現,很多人在描述情緒方面,詞彙匱乏得好像幾歲的孩子。
而心理學家麗莎·費德曼·巴雷特的調查則進一步發現了,能夠更清晰準確描述自己情緒的人,比較不會被壓力嚇倒,更能從負面經歷中找到正面意義。
所以,掌握更多表示情緒的詞彙,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最基礎的就可以從情緒儀表開始,學會體會和辨析詞語之間微妙的差別。比如反感的(Repulsed)、焦慮的(Anxious)、火冒三丈的(Fuming)、暴怒的(Livid)、憤怒的(Enraged),就代表了反感是如何層層遞進到憤怒的。
精確地標記情緒,其實也是給孩子情緒的發展有了緩衝的時間。紐約一所學校的老師就反應,班上的孩子在使用情緒儀表之後,可以分辨出自己“有一點生氣”和“很生氣”之間的差別,可以即時和老師解釋,獲得幫助。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把教室變成發洩情緒的戰場。
04
表達:表達真實的感受,是壓力的出口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有類似“小孩要乖,不要多嘴。”(Children should be seen and not heard.)的俗語。在許多公開場合,大家也都不鼓勵表現出負面情緒。
Marc一位同事六歲的兒子有一天回家說:“老師說不可以在課堂上哭。她說我必須表現得像個大男孩,在學校裡要覺得開心。”
這不禁讓外灘君想起一些人對美國大學申請的批評:如果必須樣樣精通能才能算成功,那那些有短板的學生都是失敗的嗎?如果必須在學習、生活中都光彩照人,那精疲力盡、蓬頭垢面的那些時刻是不是就不應該存在?
同樣的,如果幸福快樂成為了公開場合唯一允許表達的情緒,那麼情緒低落的孩子該怎麼辦?我們難道要給他們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嗎?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詹姆斯·佩內貝克在研究中發現,保守秘密其實會讓人生病。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那麼就能在好幾個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比如增強免疫力,降低血壓,減輕壓力,提高成績等。
所以,在這個最需要勇氣的步驟裡,鼓勵孩子開口表達,是幫助他們管理情緒的重要方法。
05
調節:在爆發前按下暫停鍵
調節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近乎“本能”的做法,比如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者是推遲處理讓人感到煩心的事……但是衝動有時似乎也無可避免。
運用好“超時刻”,正是剋制衝動的方法。
Marc把人受到刺激,快要崩潰的前一刻稱為超時刻。比如有人開惡劣的玩笑,或是孩子怎麼都不肯寫作業。當你想用爆發來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是進入了超時刻。
然後,一定要給自己按下暫停鍵。“呼吸、放鬆,控制自己的憤怒或沮喪。”甚至還可以試著在腦中想象一下,自己期望成為的“好老師”“好家長”是什麼樣的。等到足夠冷靜和理性了,再去考慮應該怎麼回應。

03
情緒管理的本質是“利用”情緒,
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
在探討了如何從瞭解情緒到調節情緒的五個步驟以後,我們似乎一直把目光放在“如何應對負面情緒”上。但Marc認為,這只是情緒管理的一部分內容,其實調節情緒的真正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如何“利用”情緒的力量。
Marc還以自己要登臺演講舉例,如果他在演講前感到緊張或者疲勞,那麼他就會想辦法調動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希望自己能在臺上顯得鼓舞人心。但真實情況是,他興奮得要命,以致於不得不控制著這份興奮,讓自己還能保持足夠的理性。
而負面的情緒,家長也不用刻意迴避和隱藏,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地告訴孩子自己是怎麼應對負面情緒的。
比如疫情曾讓很多人不得不停工在家,對人的心理、生理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Marc認為,一味地隱藏這些情緒,並不是保護孩子。
相反,家長可以開誠佈公地告訴孩子們“因為病毒正在傳播,所以爸爸/媽媽現在沒辦法出去工作,這讓我很生氣,也讓我很難過、焦慮。”
在說完自己的感受以後,告訴孩子自己打算做些什麼來應對,也給孩子們樹立了榜樣。“所以我正在深呼吸,我在提醒自己,我喜歡和你呆在一起,我們要一起努力闖過這個難關。晚飯後,我們可以利用以前沒有的時間玩玩遊戲,做些以前沒做過的事。”
Marc說,在家庭生活中,面對情緒,父母必須成為榜樣,更要做親子關係中的主動者。“所以我希望父母能成為情感偵探、情感探索者、情感科學家,和孩子在一起,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他們的策略。”Marc還補充道,“最後,這必須定期進行,每天、每週、每月都要進行,就像健身一樣。”
在學校的練習也一樣需要持之以恆。據報道,自2013年以來,華盛頓州貝爾維尤學區一直在3-5年級使用 RULER。該學區小學社會情感學習課程開發者蘭迪·彼得森(Randi Peterson)表示,在使用RULER六年後,老師和學生開始在課堂上談論他們以前可能沒有的情緒。
雖然Marc作為專家,已經給無數家長、老師做過培訓,提出了種種行之有效的調節情緒的方法,但他仍然說道:“策略並不總是有效的。”
所以,當家長或者老師遇到了挫折,或者是方法不管用,也要記得,情緒管理沒有“正確答案”,需要每個人在摸索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未來的時代,當一個人擁有了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不僅是站在了學習和工作的優勢地位,也為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打下了基礎。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今日推薦
《原生家庭》
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