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傳統外貿企業定義:擁有外向型貿易和製造業務的傳統企業,區域以沿海省份為主,擁有加工製造產品能力,主要或部分向國際市場進行出口,過去長期依託中國製造成本優勢獲取市場份額。
近年來,全球經濟環境正在經歷深刻變化,貿易政策、國際關係與經濟調整交織疊加。中企在國內外環境的雙重擠壓下尋找新發展路徑。出海正從過去“機會性選擇”轉變為當下“戰略必然”。
中企出海不僅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拓展國際市場的手段,更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全球企業的關鍵。對中國經濟的支柱之一,傳統外向型製造和貿易企業,海外市場更是長期的重要收入和利潤來源。當下,海外市場對傳統外貿中企更是重中之重,大量外貿中企正加大資源投向海外,從簡單貿易向新興跨國企業快速轉型。
然而,外貿中企仍以中國國內加工製造能力見長,大規模深度出海的背後是“快速催熟”,市場環境複雜疊加能力尚未完善,外貿中企亟需妥善規劃小步快跑,才能成功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
中企出海三大階段:
從產品到能力的“進化”
中企國際化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不同階段的探索與實踐。從初期依靠成本優勢推動產品出口,到透過資本驅動海外併購,再到如今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國際化佈局,“出海”正在不斷進化。
-
初步試水(2000—2008年):產品國際化。2001年中國加入WTO,中國製造憑藉低成本和高效率快速走向世界,紡織品、家電等成為出口主力。中企多采用OEM模式,依託製造能力融入全球供應鏈,但品牌溢價不足,價值鏈話語權低。
-
加速佈局(2009—2017年):資本國際化。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企迎來低成本“抄底”機會。同時,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基礎設施提供新動力。
-
能力驅動(2018年至今):能力國際化。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中企國際化從成本和資本驅動轉向能力建設。本階段的出海不再僅僅是市場的開拓,更是涵蓋渠道、產品、供應鏈和品牌的綜合能力升級。


為何出海:
內外雙重驅動
中國企業出海的背後,是外部環境和內部需求的雙重推動。
-
外部環境:國際政策和市場壓力。近年來,歐美貿易政策有所收緊,中國出口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適應能力,以滿足新的市場準入要求。
-
內部環境:產能過剩與競爭加劇。隨著國內市場供需結構的變化,部分行業產能增長快於需求,促使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
內外壓力疊加:內卷化與盈利壓力。內部與外部的壓力使企業利潤率持續下滑。內外壓力的疊加,迫使更多企業選擇出海作為破局之道。


傳統外貿中企出海的挑戰:
能力與經驗的雙重不足
儘管出海已經成為趨勢,但傳統外貿中企在戰略規劃和能力建設上仍存在諸多短板,導致出海成功率偏低。
-
對海外消費者不熟悉。許多出口企業對海外消費者的需求和文化習慣缺乏足夠的瞭解,導致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不夠契合當地實際。此外,語言、風俗和價值觀的差異,也成為企業與海外當地市場對接的障礙。
-
不會用海外銷售渠道。海外銷售渠道多樣化,包括跨境電商平臺、線下大商超以及獨立站等。然而,多數外貿中企既缺乏全面的渠道運營能力,又對主要渠道把控不到位,例如因為不熟悉電商平臺規則而陷入困境,導致錯失市場機會。
-
供應鏈來源相對單一。大多數出口中企尚未在海外建立多元製造能力,導致抗關稅/疫情等風險能力較弱,在面對物流中斷或突發事件時,這種單一化供應鏈模式難以維繫穩定的市場響應能力。
-
團隊缺乏跨國經驗。團隊國際化程度和管理經驗的不足,也成為制約外貿中企出海的瓶頸。缺乏本地化的專業人才使得企業難以迅速適應目標市場的商業環境,而跨文化管理又放大了文化融合和溝通難度。


正本清源:理清外貿中企出海的初心與目標
在當前國內外環境下,深度出海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中國傳統外貿企業發展的必要路徑。然而,進一步的出海不能僅是“隨大流”“試試看”,而需要明確為什麼要出海以及出海的目標,我們總結外貿中企出海初心如下:

-
敏捷響應全球市場。出海戰略的關鍵之一是提升市場敏捷性,透過“產地銷”模式貼近資源和消費地,最佳化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例如,某出口裝備企業在海外建廠,實現靈活備料與本地生產,原本60—70天的交貨期縮短至30天左右。
-
尋找新增長點。出海為中國企業提供了突破國內市場限制、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更廣闊發展空間的機會。例如,某物流巨頭透過低價策略迅速在東南亞崛起,隨後將盈利反哺中國市場,再透過中國市場融資快速擴充套件至中東、拉美和歐美。
-
升級企業核心能力。出海是外貿企業全面升級的契機,可實現從市場擴充套件到核心能力提升的跨越。例如,某3C品牌避開國內價格戰,藉助海外市場構建競爭優勢,獲取高利潤,毛利率接近50%。依託海外市場利潤,打磨好產品(研發團隊人數佔比超過50%),並透過國際化品牌運營成功塑造中高階品牌形象。
-
向世界舞臺邁進。中國企業若要與全球行業領導者並肩,必須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圍繞外貿中企出海的初心,當前的出海轉變,不再是過去“走出去”的簡單延續,而是“新出海”背景下的全面系統升級。

在這場國際化的浪潮中,下列五個核心問題是中企必須部分回答或全部回答的,它們直接決定了出海的方向和成敗:

Part 1
去哪裡
歐美市場成熟穩健,新興市場增長迅速
選擇目標市場是出海企業的關鍵一步。歐美市場體量龐大,成熟度高,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絕大部分。然而,高競爭、嚴格合規和品牌要求對企業提出了不小挑戰。新興市場如東南亞、拉美展現強勁增長動力。但新興市場也伴隨文化差異、物流不足和政策複雜等挑戰,要求企業有耐心和靈活性。企業應結合自身的優勢、能力和需求,精準判斷適合進入的市場。
Part 2
賣什麼
做爆款優勢產品或服務,打造本土化定製模式
爆款產品能迅速開啟市場,提升資源利用率和品牌認知度。然而,國際化市場的多樣化需求使得本土化策略不可或缺。企業需要根據目標市場特性定製產品以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例如,在歐洲,小型車因城市狹窄和停車空間有限備受青睞;美國消費者偏愛大型SUV和皮卡以適應長途駕駛需求;而中國市場更注重中型車的後排空間和舒適性。企業可以透過爆款建立初期市場認知,再透過本土化定製深耕市場,實現規模化與本地化的結合。
Part 3
怎麼賣
2B直達大商超,2C直面消費者
銷售渠道是決定市場滲透深度和運營效率的核心因素。對出海企業來說,繞過中間環節、直達終端市場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關鍵策略。2B模式下,企業可透過與大型零售商直接合作,減少貿易商環節,最佳化供應鏈成本;而在2C模式中,依託電商平臺,企業無需建立線下網路,即可精準觸達消費者。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資訊透明化,企業能更高效地整合資源、直達目標市場,實現更具競爭力的成本結構和運營效率。
Part 4
怎麼造
海外建廠助力雙迴圈,實現內外聯動
在國際化與區域化趨勢並存的背景下,海外建廠不僅是降低成本和規避風險的工具,更是支援“雙迴圈”戰略、最佳化國際化經營的重要方式。企業透過海外建廠貼近目標市場,降低運輸和關稅成本,同時增強國際競爭力。
Part 5
誰來幹
打造國際化組織,賦能企業高效拓展海外市場
出海的成功不僅依賴於團隊的專業化,更需要透過構建高效的國際化組織來統籌全域性。企業需要在組織提升、管控最佳化和人才整合方面全面發力,以支援海外市場的深度開拓。
● ● ●
中國企業出海是一次全球商業版圖的重繪。在國際化與區域化並存的背景下,企業透過精準選擇市場、創新產品策略、高效構建渠道以及最佳化供應鏈佈局,逐步從參與者向引領者邁進。這不僅是企業競爭力的全面升級,也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的關鍵一環,與全球領先企業共創全新的國際化未來。
★
下期預告
★
本系列共四篇,本篇為第一篇,後續三篇將分別探討中國傳統外貿企業海外的銷售渠道、製造供應以及組織人才,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關於作者
陳慶麟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阮芳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魏金程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
唐卓俊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合夥人。
陳立峰是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經理。
感謝BCG同事焦佳溪、張乙欣為撰寫本報告所做的貢獻。
如需聯絡,請致信[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BCG影片號


掃描左側二維碼
關注BCG數智港
快來關注我們吧

宣告
原創內容的最終解釋權以及版權歸波士頓諮詢公司所有。如需轉載文章,請在資訊欄輸入“轉載”,獲取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