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第一城,又易主了

文|凱風
過去一年,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歐美市場主動補庫存,關稅落地之前“搶出口”,外貿“東昇西落”,匯率貶值,疊加“新三樣”走強……共同帶動外貿逆勢上揚。
然而,國際博弈、科技競爭、產業轉移、經貿衝突的影響仍在持續,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從新格局中受益。
外貿10強城市的變化,釋放了什麼訊號?

01

我國外貿10強城市,又變了。
2024年,我國外貿10強城市分別是:深圳、上海、北京、蘇州、寧波、東莞、廣州、廈門、青島、金華。
其一,最突出的變化,當屬深圳超過上海,晉級外貿第一大市。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深圳一直都是我國出口第一大市,而上海則是“進口+出口”第一大市。
這一次,深圳在重新整理連續32年出口第一紀錄的同時,時隔10年之後,再次拿回了“進口+出口”第一大市之位。

深圳一市的出口總額,與越南一個國家基本相當,超過世界8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

其二,寧波以微弱優勢趕超東莞,晉級外貿第五城。
東莞去年外貿增速高達8.3%,實現強勁反彈,但寧波增速達到11%,其中出口增速更是高達14%。
東莞的優勢在於“世界工廠”,早年就有“東莞堵車,全球缺貨”之說,近年來隨著轉型升級,手機等機電產品脫穎而出。
寧波的優勢,在於坐擁中國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也是全球唯一擁有兩個“千萬箱級”單體集裝箱碼頭的港口,相對東莞坐擁更大的產業腹地。
畢竟,一個只有幾萬平方公里的大灣區,雲集了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等眾多世界級港口,競爭更為激烈。
第三大變化則是金華後來居上,連超杭州、天津,這也是唯一躋身10強的普通地級市。
許多人或許沒有聽說過金華,但對其下轄的縣級市義烏,幾乎無人不知,而後者貢獻了金華80%左右的進出口總額。
義烏素有“世界超市”之稱,既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我國電商經濟的中心,快遞量超過北上廣深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國際貿易出現了線上線下加快融合、訂單小單化包裹化等新趨勢,而跨境電商更呈狂飆之勢,這給以小商品為主的義烏帶來新的增長紅利。

02

深圳何以晉級外貿第一城?
早在10多年前,深圳就曾一度趕超上海,問鼎外貿第一大市之位,但隨後就被上海反超,持續至今。
過去幾年,由於地緣格局、國際博弈、口罩等超預期因素的影響,上海外貿出現一定波動,深圳得以不斷逼近上海。
同樣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深圳外貿何以後來居上?
一方面,深圳出口佔比更高,上海進口更勝一籌,“進博會”落戶上海就源於此。
出口與外需強相關,而帶動進口的多是內需,反映的是不同的基本面。
深圳外貿結構中,出口佔了2/3左右,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
上海外貿結構中,進口占了近60%,進口總額僅次於北京,而後者包含了石油、天然氣進口。
出口中心往往製造業發達,產業結構以電子、消費品製造業為主,深圳就是如此。
而進口中心,往往金融貿易發達、消費力強勁、高新產業更為突出,上海即是如此,這在《中國第一個5萬億城市》一文有詳細論述。
另一方面,深圳以民營企業為出口主力,上海則是外資企業為主,兩者受地緣大變局、經貿衝突的影響不盡相同。
深圳民營企業佔進出口的比重高達70%,而上海民營企業僅佔35%,而外資企業佔比超過半壁江山。
不難理解,在“逆全球化”形勢下,外資企業顯然面臨更大波動,而紮根於本土的民營企業反而更具韌性。
其三,跨境電商的突飛猛進,給深圳外貿帶來新的增量。
“中國跨境電商看華南,華南跨境電商看深圳”。
珠三角是全球最大的製造基地,廣州深圳是國際商貿中心,坐擁“產業叢集+跨境電商”的雙重優勢。
亞馬遜三分之一的中國賣家來自於深圳,SHEIN、Temu都在深圳設立區域中心或運營總部,跨境電商發展一路領跑。
資料顯示,2023年,深圳跨境電商進出口額超3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超70%,規模位居全國首位;2024年,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進口同比更是增長近3倍,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
傳統產品受益於全球補庫存需求,“新三樣”產品競爭力日益強勁,跨境電商蒸蒸日上,深圳外貿趕超,並不令人意外。

03

外貿10強城市,何以領跑?
外貿10強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沿海城市,集中於東部地區,凸顯了全球化時代“靠近港口,就是靠近國際市場”的地緣優勢。
同時,外貿強市,幾乎都是工業大市,全球貿易的重心在於製造品,我國製造業與外貿走勢息息相關。
去年外貿走強,帶動沿海城市工業的一路狂飆,堪稱穩經濟的最大支撐之一,深圳、蘇州、東莞、寧波、青島無不得益於此。
這其中,北京最為特殊。北京不以外貿見長,也非製造大市,為何進出口總額穩居全國前三?
這與統計口徑有關。北京80%以上的外貿都是進口,而進口最多的是原油、未鍛造金、天然氣,這些來自央企的進口,一般被統計進了北京。
一個新的趨勢是,內陸城市外貿開始崛起,未來未必沒有挑戰10強市的可能。
在我國外貿20強城市中, 出現了成都、重慶、鄭州等內陸城市的身影,成都更是首次突破8000億元,離前十隻有一步之遙。
這背後,得益於“基建狂魔”和內陸開放戰略,讓“陸權復興”成為可能。(參閱《中國經濟第五大省,爭奪戰再起》)
近年來,隨著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市市有機場、人工運河等大基建的突飛猛進,加上中歐班列、航空物流、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橫空出世,內陸地區一改過去的區位劣勢,變身開放前沿。
過去內陸地區產品想要出海,需要經由鐵路運到沿海港口,成本比沿海城市高上不少。
但在新格局下,一些高附加值產品透過航空物流、鐵路班列出海,成本優勢開始凸顯。
可以看到,藉助中歐班列,成渝的電子產品能透過鐵路,經行中亞直抵歐洲,而不必再輾轉數千公里從上海港、廣州港等地出海。
同時,藉助航空物流,鄭州的手機等高附加值的電子產品,藉助“空中絲路”行銷全球,鄭州獲批准成為全國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與此不無關係。
事實上,中國貿10強省份原本都是東部沿海的天下,如今中西部已經佔據三席,包括四川、安徽、河南。
當然,地緣政治、產業轉移、經貿衝突、技術革命的影響仍在發酵,外貿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外向度過高的城市,未來經濟難免面臨波動。
誰能最終坐穩外貿第一城、誰能晉級外貿10強市,仍值得持續關注。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