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父母非常重視孩子,試圖去給孩子創造完美的成長環境:
努力學習各種育兒知識,規範自己(家人)的一言一行,生怕一不小心就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妨礙孩子成長。
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但真正實踐起來卻發現: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都無法保證自己(家人)不犯錯,也無法保證孩子的成長不受挫。
因為呀,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成長環境。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與你聊一聊:
如何陪伴孩子在一個不完美的環境中適應與成長,實現自我整合?
作者 | 天雅
上週,我寫了《4歲萌娃“瑤一瑤”翻車,為何引全網心疼?》提及我家阿姨的一些不當言行:
為了讓寶寶喜歡她,經常做鬼臉逗寶寶笑; 為了證明寶寶看到她會笑,在客人面前撓寶寶癢癢……
有網友在後臺留言:這個阿姨不合格,趕緊辭掉吧。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不是沒想過。
甚至有幾次,我都已經聯絡中介公司安排新阿姨上門試工了。
但新阿姨到來之後,又總會製造新的問題,給我增添新的煩惱。
後來我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
阿姨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經驗與侷限,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滿足我的心意。
與其透過不斷更換去尋找一個“完美阿姨”,不如藉此機會讓寶寶學習:
如何在一個不完美的環境中去適應,成長與整合。
於是我留下了原來的阿姨,並採取了以下3個舉措,助力寶寶更好地成長。

樹立自己作為父母的主體意識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養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其他家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保姆等)是輔助者。
如果父母的主體意識不強,育兒經驗又不足,就會很容易盲目聽從他人的意見,或受到他人的情緒干擾。
我一開始也是如此。
我家阿姨在照顧寶寶時存在很多焦慮與恐懼。
就拿她挑逗寶寶這件事來說——
為了與寶寶建立親密,她一見到寶寶,就不停地做鬼臉逗寶寶笑。
她沒有耐心安靜地陪伴寶寶,也沒有耐心等待寶寶情緒自主流露。
她還堅信:“如果她不逗,寶寶很快就會哭,寶寶哭多了會窒息。”
這是阿姨的焦慮與恐懼。

一開始我沒能識別出這份焦慮與恐懼,不知不覺就被阿姨牽著鼻子走。
比如當阿姨自豪地告訴我,寶寶很喜歡她,一見到她就會笑時,
我會忍不住陷入恐慌,擔心寶寶喜歡她多過喜歡我。
又比如當阿姨一遍遍絮叨“寶寶不能哭,哭多了容易窒息”時,
我會忍不住緊張,生怕一不小心她的預言就成真了。
基於這份恐慌與緊張,我也會不自覺地去逗寶寶笑,阻止寶寶哭泣。
直到那一回——
家裡來了客人,阿姨為了向客人證明寶寶一見到她就笑,不停地做鬼臉逗寶寶,甚至還伸手過來撓寶寶的癢癢……
我頓時有了警覺:
這不是正常的親子互動;
這是在拿寶寶當工具人,以此滿足自己的自戀。

於是我開始樹立自己作為父母的主體意識,對阿姨的種種行為加以規範:
不要撓寶寶癢癢; 不要做鬼臉逗寶寶笑; 不要打擾寶寶思考&玩遊戲……
一開始,阿姨不以為然,不將我的要求當回事,依然有意無意地挑逗、干擾寶寶。
但每一次,我都會堅定且溫和地提醒她:不要這樣做!
後來被提醒的次數多了,她逐漸感受到了我態度的堅決,開始慢慢端正自己的言行。
修通自己的內在課題

然而,規則的設定,只能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卻無法修通一個人的內在議題。
在帶娃這件事上——
阿姨的內在情感需求是「希望寶寶喜歡她」,內在恐懼則是「擔心寶寶哭多了會窒息」。
當遵從我的要求,不去刻意挑逗、打擾寶寶以後,她開始陷入一種失控的焦慮與恐慌,
對此,她又衍生出一種新的應對模式:長時間抱著寶寶,不讓寶寶下床活動。
透過心理學的角度,我很容易能夠理解:
她是在透過這種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消除自己的內在恐懼。
因為擁抱能跟一個孩子快速建立親密,減少孩子哭泣。

我當然可以再設定一個規則,不讓阿姨經常抱寶寶。
但結果很有可能就是:她又會衍生出另一種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就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打地鼠遊戲,我從這頭打,地鼠就會從另一頭冒出來。
也就是說:
我無法在阿姨沒有意願、沒有覺察的時候,觸碰她的個人議題,並要求她去改變。
我唯一能做的,是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
我為什麼那麼牴觸阿姨親近寶寶? 我內心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我想起了小時候,奶奶很寵我,經常拿揹帶揹我出去玩。
我的母親心裡同樣充滿了恐懼,害怕我被奶奶“搶走”,
於是她不停地貶低奶奶,限制我與奶奶親近。
然而她越是這樣做,我反而越同情奶奶,越想跟奶奶靠近,
甚至有時候,我還會為了捍衛奶奶而跟她頂嘴,與她疏遠。

透過母親過去的恐懼,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當下的恐懼——
害怕寶寶認同了阿姨,不知不覺成為阿姨情感的延伸,與我疏離。
而當我不停地否定阿姨的行為,限制阿姨與寶寶建立親密,
就等同於我把寶寶放置在我小時候的位置,將阿姨放置在了我奶奶的位置,
而我自己則不知不覺成為了那個不近人情的母親,與阿姨爭奪著我的寶寶。
不,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深思熟慮過後,我放棄了改造阿姨,重新將注意力迴歸自身,迴歸到我與寶寶的關係上。
把成長權歸還給孩子

當我減少對阿姨行為的限制後,她的個人議題再度浮現——
經常會刻意做出一些動作,發出聲音去吸引寶寶注意,干擾寶寶玩耍與思考。
而我自己在帶寶寶的時候,則採取完全不一樣的方式:
我會把寶寶放在床上自由玩耍,而我則坐在不遠處安靜地陪伴他; 在沒有接到他的邀請訊號或救助訊號時,我一般不會貿然干擾他。
有一回,寶寶在床上玩耍,我在旁邊收拾桌子。
我回過頭髮現寶寶正在定定地看著我。
看到我回頭,他對我笑了一下,我也對他笑了一下。
我繼續收拾桌子。
過了一會兒,我再回過頭,發現寶寶還在定定地看著我。
他又對我笑了一下,我也對他笑了一下。
我繼續收拾桌子。
過了一會兒再回頭,寶寶還在看著我,又對我笑了一下,我也對他笑了一下……
就這樣,他一直在我身後默默看著,一看到我回頭他就笑,完了我也對他笑……

透過這樣一個由寶寶主動發出的小互動,我深切體驗到了一種母子間溫情的聯結——
那是一種「我眼中有你,你眼中有我」的深情,一種「你在看我,我在看你」的默契。
這樣一種溫情的聯結,不是像阿姨那樣透過刻意挑逗或強勢捆綁來達成的,
而是在一種全然開放自由的氛圍中,兩個獨立個體的自發情感和自主意願。
原來,我的寶寶他沒有我想象的那麼無知,那麼弱小——
他知道分辨誰是他的媽媽,知道如何尋找媽媽的背影; 他知道在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中用哭來求救,知道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用笑來建立聯結; 儘管尚未具備自理能力,但他已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且他的自主意識正在不斷增強……
真切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我逐漸釋懷了,內心的恐懼也逐漸消散了。
的確,我沒辦法為寶寶提供一個完美的成長環境,事事護他周全;
我也沒辦法要求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善意的、無私的且有愛的,確保他的成長過程中不受到一絲入侵與干擾。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我力所能及的地方,去給予他更多的愛、尊重與自由,
同時在我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學會放手,把成長的自由歸還給他——
讓他去與這個不完美的世界去碰撞,去領悟,去成長,去實現自我整合。
寫在最後
在育兒這件事上——
如果我們要求自己做到完美,是對自己的苛責;
如果我們要求他人做到完美,是對他人的苛責。
這樣的一種苛責,會令我們離自己越來越遠,離他人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遠。
而現實的世界,它終究是不完美的。
也因此,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
放棄追求「完美」,學會與「不完美」共處。
放棄苛責自己,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喘息的空間,與孩子建立更真實、更自然的情感聯結;
放棄苛責他人,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更多反省的空間,並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中帶動孩子去成長。
如此一來,我們的孩子才有可能在一個不完美的成長環境中一點點去適應,走向成長與整合。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你是不是:
把"沒事"掛嘴邊,心裡卻擰成麻花?
拒絕的話到嘴邊,秒變"好的好的"?
別人的需求排第一,自己永遠墊底?
今晚7點
主播童童分享:
《討好型人格,如何釋放攻擊性?》
掃碼立即【預約】活出又爽又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