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天雅
在育兒過程中,很多養育者會習慣性地將「玩」排在末位。
因為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裡——
好好學習,好好吃飯睡覺才是正經事,人玩多了會變懶,不思進取。
為了不讓孩子玩物喪志,我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限制/阻止孩子玩耍,甚至還會從孩子手裡奪走他的玩具。
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
殊不知,它其實是在給孩子的成長製造「災難」。
為何這樣說,請看今天這篇文章。

分享2個我生活中的例子——
某天早上,寶寶躺在床上玩玩具。
阿姨走過來掰開寶寶的手,搶走玩具。
寶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寶寶乖,吃奶時間到了。”阿姨摁著寶寶開始餵奶。
喂完奶後,她將玩具重新塞回寶寶手裡。
寶寶卻鬧起了脾氣,把玩具摔到了地上。
“小傢伙真沒耐性,又想要人抱了吧?”阿姨順勢抱起了寶寶。
類似這樣的場景,在阿姨的帶娃日常裡,經常出現。
她總是會習慣性地打斷/干擾寶寶玩耍,
有時是為了讓寶寶吃奶、睡覺,有時則是她單純想逗寶寶,
結果搞得寶寶分心了,不願意自己玩了,成為了她口中的“沒耐性的寶寶”。

同樣面對類似的場景,我先生的做法就跟阿姨截然不同。
他是一個特別重視寶寶需求、尊重寶寶自主意願的人。
每當他的意願跟寶寶的意願產生衝突的時候,他會主動停下步伐,配合寶寶去達成意願。
昨天晚上,輪到先生給寶寶餵奶。
泡好奶後,先生髮現寶寶正在床上玩蚊帳。
於是他把奶放在暖奶器上,坐在一邊靜靜地看著寶寶。
玩了十幾分鍾後,寶寶開始哼哼唧唧地發出餓的訊號。
先生這才把寶寶抱過去餵奶。
喂完奶以後,他又把寶寶放床上,寶寶又繼續玩蚊帳,玩完蚊帳又玩摸圍欄……
幾乎整個晚上,寶寶都在安靜地玩著,直到玩困了開始揉眼睛打哈欠。
於是先生又抱起寶寶開始哄睡……
就這樣——
一個在阿姨面前“沒耐性的寶寶”,到了先生面前就成了“獨立玩耍的寶寶”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表面上看,阿姨和先生在做法上,只是讓寶寶先喝奶還是先玩耍的區別。
事實上遠不僅如此。
從兩人與寶寶的關係上看——
阿姨更像是一個「主導者」,寶寶何時玩耍,何時吃奶,何時睡覺,由她說了算。
站在她的角度,她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問題:
“少玩一會兒又沒什麼,餓壞孩子就不好了。”
話是沒錯,但她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
餓與不餓,是由孩子說了算,不是由她說了算。
當寶寶還能夠在床上安靜玩耍的時候,就說明他還沒那麼餓。
如果真餓了,他會哭的。
擔心寶寶餓壞,其實是阿姨的恐懼;
而寶寶真正的需求是:想要繼續玩。
當阿姨搶走玩具那一刻,就已經破壞了寶寶自主玩耍的節奏,給他製造了不安和混亂,
基於此,寶寶在吃完奶後很難再專注地玩耍,因為他害怕“災難”再一次降臨。
換而言之,不是寶寶沒耐性,而是阿姨的貿然闖入破壞了他的耐性。

同樣面對寶寶,先生則更像是一個「配合者」,輔助一個尚未具備自理能力的人類幼崽去達成他的自主意願。
在他面前,寶寶可以自由玩耍,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發出訊號,決定何時吃奶、睡覺。
當快樂不被打擾,寶寶便能體驗到一種連續的快樂,並能專注在這種體驗裡獨自玩耍; 當需求有人承擔,寶寶便能體驗到一種安全與滿足,不用擔心飢餓或疲憊時無人問津。
如此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他便能專心地玩耍,快樂地喝奶,甜甜地進入夢鄉了。

發現了嗎?
孩子的很多能力,其實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的。
比如對事物的專注力——
當孩子正在玩一個物品的時候,說明他對該物品感興趣,產生了探索欲。
我曾經在親戚家見過一個1歲多的小男孩,他突然對筆產生了興趣,每天拿著筆不停地往筆帽裡套,套完了又拔出來,拔出來了又繼續套……
在大人眼裡可能會覺得這只是一個單調機械的小動作;
但在小男孩的體驗裡,那很可能是他在透過這樣一件新奇的小物件,去探索背後充滿未知的大世界——
不久後他可能會發現原來筆不僅可以往筆帽裡套,還可以用來畫畫、寫字……
當這一切是他經由自主探索去發現時,他會從中獲得平靜、成就與快樂,並激勵著他繼續去探索……
一個孩子的專注力,往往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比如自我表達的能力——
孩子在3歲前,一般尚未具備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即便到了3歲以後,能夠用語言去描述一些有形的事物,但卻無法描述一些無形的事物(比如情緒、感受等)。
而那些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的東西,孩子往往是在玩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
就拿面前寶寶吃完奶後摔玩具這個動作來說,
他真的是因為沒耐性或喜新厭舊嗎?
其實不是的,他真正在表達的是之前玩具被搶走的不安與憤怒。
這時養育者真正要做的,不是隨意給孩子貼上一個負面標籤,指責孩子沒耐性;
而是要透過孩子對待玩具的態度去識別他背後的不安與憤怒,並調整自己的不恰當言行,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比如與人建立聯結的能力——
成年人交朋友,往往講究志同道合,趣味相投。
而在孩子的世界裡,友誼,則往往是在「玩」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跟同伴在一起快樂地玩耍,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在關係中建立親密,還能夠幫助一個孩子更好地融入團體,遠離孤獨感。
且這樣一種跟小夥伴無憂無慮玩耍的體驗,會深深鐫刻在孩子的記憶裡,構成他成長的快樂源泉,陪伴他對抗日後可能會面臨的壓力與艱辛。

除了以上3點以外,「玩」對一個孩子成長的助益還有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列舉。
我們自己在閒暇之餘,也可以試著回顧一下自己的童年,試著回顧一下那段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時光,
然後再反過來問問自己,我從中收穫了什麼?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麼,我相信那都會是你生命中的一次快樂體驗,是你成長中的一份珍貴禮物。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忍不住擔憂:
如果一味地讓孩子玩,不設立秩序,生活豈不是亂套了?
其實不是的。
事實上,很多孩子從剛出生不久,就會自發地追求秩序。
因為秩序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環境,令他們感到穩定、安全。
有過育兒經驗的父母,可能會有類似的體驗:
嬰兒剛出生時,他的睡眠是無規律的,吃奶節奏也是混亂的:
可能半小時醒一次,也可能一兩小時,或三四小時才醒一次; 可能半小時吃一次奶,吃幾口又不吃了;也可能三四小時才吃一次奶,一吃就要吃半小時……
如果我們遵從了他們的自主意願——
等他們困了發出訊號(打哈欠、揉眼睛)時就哄睡; 等他們餓了發出訊號(張嘴左右找吃的)時就餵奶,且吃多吃少由他們說了算。
到了三、四個月的時候,寶寶睡覺、吃奶的節奏會逐漸穩定下來,並變得規律起來。
這是一個孩子內在秩序建立的標誌。

隨著逐漸長大,孩子對外界事物的興趣越來越強烈,並透過「玩」的方式去探索世界。
玩耍可能會暫時打亂孩子吃飯、睡覺的節奏,但它只是暫時的。
因為到了到了一定年紀,孩子就會自發地進入到秩序敏感期,做事開始變得有條理起來。
在這個時期,養育者並不需要給孩子設定規則,規定孩子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
只需要順應孩子的生活節奏,不去破壞孩子的內在秩序就可以了。
在《捕捉兒童敏感期》裡,就生動地呈現了一個叫萱萱的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的表現:
早上到幼兒園,她一定要先去把小熊送到樓上自己的小床上,才肯下來吃早餐; 午休前,她一定要自己選擇一套衣服,把上午的衣服換下來; 午休時,她必須蓋上有小熊的毯子(她有兩個被子),並且要自己蓋; 午休起床時,無論有多麼重要的事,她一定要先穿襪子,再穿褲子,再扎頭髮; 吃飯時,她一定要自己選擇菜,如果未經允許把菜盛進萱萱的餐盤裡,她會把飯倒掉,然後再裝一份……
總之,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會依據自己設定的秩序來完成,否則,她會哭著說“不”,並且把事情再做一遍!
相信帶著這樣一份完整的秩序感,萱萱長大後進入學校,面對學校條條框框的紀律——
她會具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知道如何有條理地把事情做好來。
這,就是一個孩子在成長中,從混亂中衍生出來的秩序,從自由中衍生出來的自律。
寫在最後
玩,是一個孩子的天性。
在玩的過程中,他們叩開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結交了一個個新奇有趣的朋友,創造了一次次充滿樂趣的成長體驗。
一個從小被允許自由玩耍的孩子,由於充分體驗過玩耍帶來的愉悅,內心往往是快樂且富足的,長大後多半不會再貪戀玩樂;
相反,一個從小被限制/阻止玩耍的孩子,由於帶著一份未能盡興的壓抑與遺憾,長大後更有可能沉迷玩樂去過度補償自己。
所以在育兒過程中,我們不必刻意去限制/阻止孩子玩耍,也不必為了讓孩子吃飯而搶走他手裡的玩具,
給孩子多一點耐心,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他們會逐漸樹立自己的生活節奏,並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要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孩子天生就有學習的慾望與能力,我們不需要人為地干涉太多,順其自然就好。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如何正確養育孩子?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