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學與宗教,就沒有現代文明——科學與宗教的三大誤解

人們生活中充滿著各種爭論,如自由與平等之爭,東方與西方之爭,男人與女人之爭。
在這些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中,唯“科學”與“宗教”之爭,可能最為深刻、嚴峻。事實上這些爭論,都源自無知者的誤解。科學與宗教更是如此。
沒有科學與宗教,就沒有現代文明。因此,澄清“科學與宗教的三大誤解”,無論是對於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乃至每一個現代文明人,都意義深遠。
誤解一
科學與宗教水火不容
支援“日心說”科學家布魯諾,被羅馬教廷燒死在廣場;伽利略、達爾文也都受到過宗教學家的批判。於是很多人就認為,科學與宗教自古就水火不容,無法並存。
但其實,最早為布魯諾、伽利略等人辯護的,都是神學家。
回顧科學史,還可以發現——世界第一所大學,起源於歐洲的基督教會學校和神學院;當代的天文學和醫學、都是由中世紀神學發展而來;人類歷史上的諸多科學巨擘,如牛頓、法拉第,都是虔誠的宗教徒。他們將所有的科學成果歸功於上帝。著名科學史家吳國盛就斷言,沒有基督教就沒有現代科學。
反過來,當下的科學新進展,比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等令人匪夷所思的結論,很難說不是為古老的宗教提供了新證據,以至於現代物理學家湯姆遜說:“科學的每一點進步,都驗證了上帝的偉大。”由此可知,科學與宗教從古至今一直深入關聯,相互推動。
認為科學與宗教水火不容,是對其關係的第一大誤解。
誤解二
科學與宗教殊途同歸
既然宗教與科學之間深入交纏,無法切割。於是很多人就認為,二者殊途同歸、萬法歸一。“科學的盡頭是宗教;當科學家攀上高峰時,神學家早已等候多時”。
事實上,這種說法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科學與宗教在理論起點、目的追求和邏輯演繹上,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徑。例如宗教賦予了人們“平等”、“正義”、“公平”等普遍價值和生命意義。這些價值信念,無法透過科學證明。
另一方面,現代科學對宗教的論證方式,整體是否定的。比如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道金森用一本《上帝的錯覺》就從理性、邏輯、心理學、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對“上帝存在”發出了最新的系統性質疑。
哲學家羅素在《宗教與科學》一書中也認為二者差異很大。宗教提供了統一的價值假設,不容置疑;而科學則基於不同的事實理論,不斷去推翻原有假設,反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即便科學與宗教有互通之處,說到底還是屬於不同的範疇。
認為科學與宗教殊途同歸,是對其關係的第二大誤解。
誤解三
科學與宗教互不相干
既然科學與宗教之間既不對立,也不統一。於是就還有人認為,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牛頓的也就歸牛頓。科學負責真,宗教負責善,二者各自獨立、互不相干。
但其實,這種說法也過於理想化。彼得·哈里森在《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一書中發現,“科學”與“宗教”是19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概念,才有了矛盾、對立與區分。在此之前,兩個觀念和他們的所指,並不明確,常常混為一體。
例如在古中國和古埃及的宗教中,“巫師”不僅是神的使者,也是治療疾病的醫者,還是不斷從晝夜變化中總結經驗的星象學者。他們既是宗教人士,也是科學人士。
中國著名民俗學家張紫晨也認為,宗教與醫藥、天文等技術應用,自古就難分彼此,對現代習俗與科學思維的影響也無可替代。
從這個意義上看,科學與宗教最初本為一體。此外,現代科學也驗證了很多宗教理論的真實性。比如禱告、打坐的宗教神秘體驗,得到了腦神經科學的驗證。所以說,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其實錯綜複雜。過分強調宗教與科學的互不相干,是對其關係的第三大誤解。
愛因斯坦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現代文明秩序的發端、擴散和維繫,幾乎全賴於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緊張平衡。一個清醒的現代人,無論他是否信仰宗教,是否是科學主義者,都必須以智識清明的眼光去審視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不要因知識缺乏,而陷入無知的敵對。
為此,店長薦書誠摯推薦“讀懂科學與宗教五書”:
《科學與宗教的領地》:顛覆了對科學與宗教關係的簡單認知,是兩大領域關係最新研究成果的代表作;
《宗教與科學》:著名哲學家羅素歷述了自文藝復興以來科學與宗教的衝突和鬥爭;
《上帝的錯覺》(獨家):當今最雄辯的啟蒙思想家道金斯經典暢銷書,讓無神論者讀懂理性,讓有神論者檢視信仰,讓不可知論者磨練質疑。
《科學與宗教:不可能的對話》:從全新角度重新理解科學與宗教,簡明不失力量,正經又不失趣味。
《次終極追問》:破除科學與宗教二者水火不容的現代迷信的經典之作。
五本書皆出自大師之手,各自從不同視角認清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發展與關聯,構成一套理清該領域的絕佳套裝。感興趣的書友,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一鍵收藏:

相關文章